APP下载

林伟祥在突破与蜕变中的自我实现

2017-12-28雨田受访者提供

收藏·拍卖 2017年12期
关键词:花布花草树木恒定

文:雨田 图:受访者提供

林伟祥在突破与蜕变中的自我实现

文:雨田 图:受访者提供

“花布系列”之《岛》 200cm×270cm 布面丙烯 2016-2017年6月

突破自我,并避免艺术创作形成惯性套路是每一位艺术家必然面对的难题。林伟祥,一位年轻80后艺术家,总是严格地鞭策自我,不断改变。不管创作方法还是生活方式,他都讨厌任何的“恒定”,甚至要破坏“恒定”。带有潮汕文化基因的他,在作品中始终渗透着一种特有的细致与精巧,破坏“恒定”同时也蕴含传统;铺陈繁密的平面,却也暗藏三维的玄机。

冬日的小洲村,依旧弥漫着熟悉的宁静,在一处空旷的院落,再次见到了林伟祥。初次相见是在四年前的一个画展上,那时的他充满着少年得志的自信,此番会面前,得悉他已经历多次创作方向的变化,生活也总是在隐与现之间徘徊,蜕变后的他似乎多了几分沉着与淡然,隐隐透露着他的创作又有新的突破。

《挂在树上的月光都是我的》140cm×270cm布面丙烯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

“加减法”破坏花布的恒定

最初的创作,林伟祥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用“减法”绘上人物等形象,覆盖部分花纹,避免不必要的视觉累赘,使每一个重复的单元变得独一无二起来,彼此相连,成为叙事题材作品。在思想表达上通过对性的调侃,以滑稽的方式营造喜剧效果,以这种戏谑思考生存的方式,导致最终的虚无。

具体而言,林伟祥在画面上通过虚与实、疏与密、机械与手工等一系列的对比,精心的经营让人产生或有或无,或真或假的视觉错乱,每一个局部都如同一出精心构思的魔法。当然花布也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布料市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林伟祥总是乐此不彼地在自己的画面上反复推敲。花布图案本身是传统的,加入的手绘图像也并无特别新颖的地方,林伟祥关注的不在于它们形式的新与旧,而是它们是否放对了位置。

林伟祥笑称,起初这样做,也是试图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注意,“那时候,希望看画的人能够在我的画面前多停留5秒,也许就这5秒,就够了”。的确,林伟祥充满装饰趣味的画面总是能吸引观者的注意。这也得益于家乡潮汕地区文化荟萃的环境,揭阳更是有名“国画之乡”,小时候还因为家族长辈的缘故,时常接触到当地传统的民间壁画,鲜艳的色彩搭配,精巧的镶嵌装饰,这些风格一直埋藏在他的基因里,直接影响了他的“花布系列”的创作。

在毕业后的一到两年内,林伟祥凭借着其极具标志性和个人特色的“花布系列”,在业内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度,但他并没有因为市场效应而将自己的风格定型。

林伟祥认为仅对花布进行解构仍然不够,他没有按照原来的创作方法继续下去,而是特意改变了花布“赏心悦目”的视觉习惯,不断在其中做“加法”。

他会在作品中加入一些“不那么好看”的意趣,如激情、亢奋、忧伤、痛苦、恐惧、阴森,以至于冷漠无情等极致的情绪。题材上从单纯的性题材,转向宗教、神话和性的综合呈现,他借鉴了古代壁画拙朴的图式,大胆抛弃壁画中严肃和宏大的故事情节,重点将壁画自由记述的观念引入创作,利用花布的图案模拟了那些被从历史时空中抽离出来传统题材进行解构与再现,探索传统题材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当下的可能性。

在花草树木的陪伴中自我修行

正如打破花布重复的恒定那样,林伟祥自然也不愿意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将创作延续下去,这也使他在创作的道路上注定不平坦,因为他要“革命”,不断推翻自己的思路与习惯,随之而来的便是周期性的瓶颈期,这也是他在创作上时常感到“痛苦”的根源。在画面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时,他甚至不惜撕毁画布。

视奏,简单来说是看到乐谱后就能演奏出来。要想达到较好的视奏效果,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严格要求的。具体的二胡合奏中,引导者可以先用一些较为简单的乐谱,引导初级演奏者读谱,掌握基本的节奏、音准,然后注意演奏符号和表情符号,鼓励初级演奏者在脑海中通过想象把这些乐谱演奏一遍,最后用二胡进行实际演奏。在训练中,演奏者还可以根据实训的深入不断提高视奏难度训练,针对较难的部分,可以改变处理音乐的方法,创新演奏方式。

《心世界NO.2》 80cm×120cm 布面丙烯 2017年

《拾草集》系列一80cm×100cm布面丙烯,宣纸,墨2016年9月

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自己预期的突破时,林伟祥会选择深居简出,一个人躲起来呆上很长一段时间,冥想、思考,反复琢磨、反省自己的艺术走向。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他又会重新回到众人的视野,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时候,也有需要重新吸收外界的信息。

林伟祥工作室的位置就恰好印证了他的生活状态,朝北的窗户就正对着一大片茂密的龙眼树,视线北眺,远处的广州城市天际线还可以尽收眼底。“即使这里光线条件稍差,但我依然喜欢租下这里,因为坐在这每天可以看到市区,但中间又有这道绿色屏障,我喜欢这种感觉,既能看见你、接近你,但又跟你保持着距离。这种距离让我觉得我可以客观的,或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我很乐意这么做。”

若即若离,沉寂、回归,在两者之间反复交替,艺术创作的方向也随之不断改变,一进一退,颇有几分古代文人出仕与隐逸的意味。

林伟祥回忆起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艺术市场不景气也随之而来,那时林伟祥也遭遇了一些家庭环境的变故,焦虑、抑郁曾一度让他寝食难安。在此后将近两年时间里,林伟祥进入了他创作的瓶颈期,作品色调由对比强烈的色调逐渐转向灰色调,并由二维平面尝试转向三维,主要创作一些花草树木题材的作品,他对绿色植物一直有着特殊的情结,心情不好时,一个人躲进树林里写生,或者在工作室种满绿色植物,并反复描绘它们,在他眼里,描绘花草树木,也是心灵疗伤的过程。

林伟祥说:“你跟它是可以有语言的,只是这种语言是心灵上的,或者是带有灵性的。这些花草树木,它在那里,它不动,它静静地在那里,它虽然静静地在那里,但有它最适合的那个位置。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找到他最适合的那个位置。”

在他笔下的花草树木总是梦幻而烂漫的,常常笼罩在幽蓝的夜色中,通过花草树木描绘出自己心中那个神秘的桃花源,那份深存内心的纯净与美好。没有浮躁、恐惧等负面情绪,更多的是一份宁静和淡然。

更多元的手法,更多变的画面

每一次的创作瓶颈期过后,总能看到林伟祥在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与蜕变。

最近,林伟祥又刚经历了一次创作瓶颈,从新近作品“残篇系列”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恒定的“破坏”,已驾驭得相当成熟,他会根据创作主题的需要,开始分裂出不同的技术手法:在《残篇·裂壁系列》中,作者借鉴了壁画的裂痕进行创作,这些裂痕一方面破坏了画面的完整,又与画面重新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画面从而在视觉上有一种不完整的整体感。花布不再被赋予工业用品的涵义,仅仅是表现的一种手段,运用形式也更为灵活,画面不受花布图案的约束,直接切割、涂改造型,变得更为天马行空;在习惯了画布繁密鲜艳的风格后,他又试图在画面中融入中国传统书法、国画等元素,如《残篇·火迹系列》,作者无意间获得一捆发黄泛红的老宣纸,在宣纸上书写和绘制之后,又用火将一部分烧去,留下了火烧的痕迹,看起来像是过去某个时代所留下来的残片,但画面中的简体字则提醒观众:这其实只是“赝品”。

一幅创作的画面中往往综合了拼贴、肌理、平涂等多种表现手段,他继续在自己营造的画面中制造“破坏”,观者甚至无法在画面上获得一个真实的画面,看似肌理龟裂,细看方知是艺术家手绘而成,看似拼贴的图案,实际却是平涂的笔触……

林伟祥的画始终是充满细节的,但每一处都暗藏着他独到细致的斟酌和苦心经营。他的创作方法是多向并列发展的,但又相互交叉,最终将汇集成一棵参天大树。

(编辑/李木子)

林伟祥

2001年毕业于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美术专业

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个展:

2007年《模糊的骚动》 3+3空间 北京

2013年《丛林志异》 凤凰艺都 北京、上海2015年《再造的叙事性》 九月艺术空间 广州

2015年《林伟祥》 艺术都市博览会 上海

2016年《超越现实的重写》 艺术+画廊 上海

猜你喜欢

花布花草树木恒定
去露营吧
爱护自然,让环境更美好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花花世界
爱护花草树木
花草树木怎样过冬
神奇的花布
漫画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