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色流年,赴一场浙江纪年瓷的盛会

2017-12-28雨田浙江省博物馆

收藏·拍卖 2017年12期
关键词:龙泉窑越窑青釉

文:雨田 图:浙江省博物馆

青色流年,赴一场浙江纪年瓷的盛会

文:雨田 图:浙江省博物馆

“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近期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青,自古被认为是东方的色彩,而中华瓷器之源的青瓷也最先自东方的浙江大地出现,这种采撷于大自然的色彩一直是中华瓷器的主基调,绵延三千年而不衰。纵观历史,浙江屡次引领了中国的青色美学的巅峰:唐代越窑的千峰叠翠;宋元梅子青釉与粉青釉的晶莹欲滴;明初龙泉窑撑起的青釉绝唱……拂去历史的尘埃,以“青”的流变看尽中国瓷器在风格上的千年演绎。

越窑青釉执壶

年代:唐

尺寸:口径6.1 cm 底径7.4cm 高14.2cm

1936年绍兴唐元和五年墓出土

壶圆唇、侈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矮圈足,足端较宽。颈部一侧接一柄,柄中间从里面两侧向内各压印一道凹弦纹。颈部一侧置多棱柱形流,流口径小于流根部直颈,短小精致。执壶通体施青釉,釉色偏青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器身满布细小开片。圈足端有五个泥粘痕,说明此器由泥点垫烧而成。

该壶器形敦厚浑圆,线条自然流畅,釉色晶莹细腻。该壶1936年出土于浙江绍兴唐元和五年(810)墓,由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赠。由于其出土于纪年墓,来源可靠,年代准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唐代越窑标准器

瓯窑青釉观音菩萨坐像

年代:北宋

尺寸:通高24.00cm

1965年温州市郊梧埏镇北宋政和五年(1115)白象塔出土

观音菩萨半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俗称“水月观音”。她头挽高髻,戴花蔓宝冠,面如满月,双颊丰满,眉毛细长而弯曲,眉间有白毫,双目微睁,凝视前方。鼻梁饱满而隆起,上下唇丰满,微露笑意,神态平静安祥。宝冠两侧各有一条飘带垂搭于肩。上身袒露,左肩斜披一条草花纹绶带,前延至腹部分叉,后延至须弥座。胸前佩戴项饰、璎珞及宝珠,后颈挽蝴蝶结饰。上下臂与手腕佩戴钏、镯,腰束结带。左腿盘曲,右腿屈膝,跣足,右手垂搭于右膝,左手下按于左膝侧旁山石,坐姿闲逸舒适。须弥座前栖立一只鸽子,回首仰视,仿佛与菩萨视线相呼应。须弥座采用镂雕、刻划等多种手法塑造海崖洞穴。足沿刻划水波纹,使得观音菩萨犹如坐在一池碧波之中,洋溢着宁静美感。足沿内壁有“弟子□□□”墨书题记。胎色灰白,胎质细腻。通体施青釉,釉质匀净滋润,光泽透亮。该坐像是体现北宋佛教造像世俗化、中国化的一个显例,既显示了北宋佛教艺术的成熟面貌,又展示了瓯窑制瓷工匠娴熟的雕塑造型技巧

越窑青瓷熏炉

年代:东汉

尺寸:

口径 11.5cm 底径16.2cm 高16cm 1978年奉化市白杜南岙蟹山东汉熹平四年墓出土

圆唇,口内敛,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饰水波纹带,腹部镂有三排圆孔,器物造型饱满端正,釉色青绿,色泽匀净

至今最大规模的浙江纪年青瓷展示

综观此次展览,无论是策划,还是展品的选择,均有不少亮点:

首先,展览的以中国青瓷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聚焦这一瓷器家族中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品种,从商代的原始青瓷一直至明清,时间跨度绵延几千年,展示“青”在陶瓷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其次,展览以浙江这一特定地域视角切入,以历史上这片土地上兴起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的辉煌成就为展示重点,解读它们对全国制瓷业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再者,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展品均是出自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历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生动而鲜活地还原了不同时代青瓷文化的历史风貌,汇集了48家文博单位藏品共计300件,是迄今为止有关出土浙江纪年瓷展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

南宋青瓷长颈瓶

年代:南宋

尺寸:口径3.6cm 腹径7.2cm 足径4.2cm 高13.3cm

1978年江西省樟树市临江中学奶牛山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

平口,宽折沿,圆唇,细长颈,球形腹,圈足。通体素面。瓷质,通体施青釉,釉不及底。为研究同类器型年代上树立了标尺

引领陶瓷史上的青色美学

展览展品按时代早晚排序,分为五个单元,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诸窑系的辉煌成就,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青瓷的兴衰史。

瓷器之源的见证者

据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浙江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商代,这里就开始出现原始青瓷,它的发明与创烧,实现了从陶到瓷质的飞跃;东汉中晚期,烧制出成熟青瓷,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晋室南渡,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上虞曹娥江流域成为浙江青瓷窑业的中心产区,制瓷工艺和生产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中西部和瓯江流域,也分布一定烧造范围的窑业生产,烧制的产品各具特色,构成早期浙江瓷业多姿多彩的景象。此时青瓷除了丧葬功能,已逐渐发展为常见的日用器皿。第一部分展出的青瓷就有东汉越窑青瓷熏炉、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等展品。

从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青瓷发展的初级阶段,而浙江无疑是这个过程最重要的见证者。

唐,千峰叠翠

至唐代时,空前繁荣的经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浙江瓷业飞速发展。浙江越窑成为“南青北白”之代表,宁绍平原的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新的窑业中心。“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当时的壮阔盛景。

唐中期以后,随着饮茶风尚的兴盛,浙江瓯窑与婺州窑也获得很大的发展,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 洪州次。”陆羽从饮茶用器的角度把越窑青瓷与婺州窑青瓷分列第一和第三位。

此时越窑生产着代表当时最高青瓷水平的“秘色瓷”,至五代十国时期,越窑步入发展历史辉煌时期。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秘色瓷以极为细腻的原料烧制,釉色光洁润泽,无数文人为之倾倒,留下了众多赞美的诗篇,但五代以后,秘色瓷制作工艺失传,关于它的釉色人们莫衷一是,直至20世纪80年代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才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千峰翠色”得以重见天日。

宋,昆山片玉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的第一个高峰期,科举制的大力推行催生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加之社会崇文重教的风气日盛,瓷器尚青的审美被统治阶层推崇备至,达到历史顶峰。这一时期的青瓷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下,为了追求心中那一抹纯粹的釉色,制瓷者更致力于主动获取特定的青色,于是,中国青瓷的釉色研制进入多元化时代,出现了众多名垂千古的名品,北宋五大名窑中,生产青瓷为主的就占了四个,且各具特色。而宋代浙江最具影响力的青瓷窑口则有南宋官窑与龙泉窑。

南宋时,定都临安。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浙江瓷业也历经变革,龙泉窑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确立了以龙泉大窑为中心的窑业体系。京城设置有专为宫廷烧制的南宋官窑,呈现出了南北技艺融合、官窑民窑互动的局面。制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烧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莹润如玉,与造型古朴典雅的器类浑然天成,代表着青瓷生产技艺的巅峰水平。

南宋早期阶段,龙泉窑的产品面貌是厚胎、薄釉、刻画花,纹样题材盛行水波荷花与折枝荷花,器物种类多见日用器。中晚期,出现了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厚釉产品。与厚釉相伴而生的仿古陈设器类,是最“器以载道”的美学意味。

不仅如此,宋代也是中国金石学兴起的时期,在文人士大夫审美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汲取上古青铜器、玉器的造型,如贯耳尊、琮式瓶等,尽显古朴典雅之风。这一部分代表性的展品就有官窑双耳炉、南宋青瓷长颈瓶等。

龙泉窑刻画缠枝莲纹青瓷炉

年代:明

尺寸:

高 15.6cm 口径23.4cm 底径19.4cm 1960年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华门外郎家山明永乐五年宋晟墓出土

瓷质,白胎,青釉,炉底无釉。敞口,平沿,直腹,平底,底芯外凸,腹下置三兽足。底部有一圆孔,粘一圆饼形垫饰。腹部饰二周弦纹,中间刻绘缠枝莲纹。墓主宋晟,本传见《明史》卷一五五《宋晟传》,明朝开国功臣,后被封西宁侯

元, 春水秋山

有元一代,疆域广阔,中外交通十分发达。随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其中蒙古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元代龙泉窑的装饰艺术影响巨大,龙泉窑创烧出许多根椐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器类,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与众多的纹样题材,相得益彰。表现出的产品面貌,兼容并蓄,充满了海纳百川的泱泱大气,成为中国古代青瓷装饰艺术集大成者。

明清,青色绝响

龙泉窑在明早期仍然兴盛, 根据文献记载,曾为宫廷烧造,产品面貌与同时代的景德镇青花相类同,是为宫廷所需而同一设计、同一监制的结果。它的形制硕大,器壁厚重,纹样富丽繁缛,釉色青碧透澈,制作精良,表明这一时期较高的制瓷水平。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彩瓷和其他颜色釉的兴起,青瓷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至清朝时,龙泉青瓷的烧造规模已很小,故明初龙泉窑成为中国瓷器“尚青”审美的最后绝响。

至此,从最初的原始青瓷,到唐宋的百花齐放,再到明清的青色审美的淡去,浙江完整地见证了这一过程,始于此也终于此。也许,历史往往就是如此惊人地巧合。

(编辑/雷焕昂)

猜你喜欢

龙泉窑越窑青釉
越窑青釉直颈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青瓷出越窑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