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

2017-12-28孔凡曦

华夏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义理易学经学

□孔凡曦

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

□孔凡曦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代的黎靖德分门别类编排成《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收录了朱子及其弟子对于当时儒家经典核心命题以及当时理学重要问题的言论。关于《朱子语类》的经学思想价值,存在两种意见,一是《朱子语类》不能代表朱熹的思想,因为《朱子语类》的形式类似于《论语》,所以《朱子语类》的不足在于片段化的对话形式,片段化导致其思想表达不成系统,对话的形式,导致了朱子及其弟子所共同的了解和认可的知识或者观点,或有隐含,或有讹误,再加上刻录和流传中存在诸多的弊病,所以很多学者否定了其经学的研究价值,如清代大儒李光地、王懋竑就持类似的意见,而李穆堂编辑的《朱子晚年全论》也仅仅是收录了文集,而没有《语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朱子语类》在研究朱子的经学思想过程中有重要价值,如李道传、李性传、魏了翁、贺瑞麟等人肯定了其研究的价值。当下研究朱熹的学者,如陈来、张立文、刘述先等,都重视《朱子语类》中的文献价值。关于《朱子语类》的经学思想的研究专著文章不多,杨燕的《〈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此外还有林志刚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介绍》、邓艾民先生《朱熹与〈朱子语类〉》等等。《朱子语类》虽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是不能盲目地完全否定其经学的独特价值,在笔者看来,只要合理适当地分析和运用材料,《朱子语类》将会是研究朱子及其门人思想的宝贵的文献资料。

据《四库全书》记载,朱熹的易学著作“为目有五:曰《易传》十一卷,曰《易本义》十二卷,曰《易学启蒙》三卷,曰《古易音训》二卷,曰《蓍卦考误》一卷,皆有成帙。其朋友论难与及门之辩说则散见语录中。”目前遗留的朱熹的易学方面的文献主要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和《朱子语类》、文集等资料,《朱子语类》从第六十五卷到第七十七卷记录了关于易学的观点,但是目前关于《朱子语类》易学思想方面的研究也是极少,大多数学者都是在研究朱熹的易学思想时,直接引用《朱子语类》相关的文献,如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在《朱熹的易学哲学》一章中指出:“《语类》卷六十八到七十七,汇集了朱熹平日讲学时对《周易》经文的解说,此部分语录,可以说是对《周易本义》一书所作的补充和发挥……《语类》卷六十五到六十七关于《周易》纲领的解说,这些也是研究朱熹易学的重要资料。”陈远宁的《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第三个圆圈的终结:船山易学思想研究》、高怀民的《宋元明易学史》、王新春的《朱熹的〈周易〉观》、张克宾的《朱熹“〈易〉本是卜筮之书”疏论》以及其博士论文《朱熹易学思想研究》、李丽珠的硕士论文《卜筮视野下易学的重大转型——朱熹易学新探》、王风的《从〈朱子语类〉看〈周易本义〉成稿过程》等等,在研究朱子的易学思想时,都直接引用了《朱子语类》中的观点和文献。但是从《朱子语类》本身的经学价值出发,来探讨朱子的易学观的文章,至今还没有,所以本文尝试以《朱子语类》为基础,去研究朱子的易学观。

宋代的理学家,主张以易学为主,通过易学主要是《易传》研究“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天和人与物的本性,弘扬“性与天道”之说。他们对易学的研究有不同的特色,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张载作《正蒙》;二程由道家的玄义转归儒门义理,以理释易;刘牧、邵雍注重先天象数学的推演。所以宋明易学迎来了象数和义理的两个新的高峰。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取众家之长,将象数和义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易学体系。朱熹的易学观在《朱子语类》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易只则是个空底物事”

朱子认为:“其他经,先因其事,方有其文。如《书》言尧、舜、禹、汤、伊尹、武王、周公之事,因有许多事业,方说到这里。若无这事,亦不说到此。若《易》,只则是个空底物事。未有是事,预先说是理,故包括得尽许多道理。看人做甚事皆撞着他。”(《朱子全书》第16册21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下同)《易》并不像其他的经典,因为有这事才说这个理,《易》作为卜筮之书,占卜还没有发生的事,对于未发生的事,先说义理,所以这个理,并不是仅仅只指一事一物,而是包含着许多的道理。正如朱伯崑所说,“所谓‘空底物事’,即以其为空架子,可以套入许多具体的事物。”这个空架子就好像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旨和规律,不管是任何事物,都不离此理。朱子认为:“盖文王虽是有定象,有定辞,皆是虚说,此个地头,合是如此处置,初不粘着物上。故一卦一爻,足以包无穷之事,不可只以一事指定说……易之为用,无所不该,无所不遍,但看人如何用之耳。”(《朱子全书》2212—2213页)“易只是个空底物事”的观点契合《周易》的变易观和不易观,易之理广大悉备,无所不包,不偏不倚,所以不执着于某一事、某一物。

朱子举例,“《易》如一个镜相似,看甚物来都能照得。如所谓‘潜龙’只是个潜龙之象,自天子至于庶人,看甚人来都使得;孔子说作‘龙德而隐,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便是就事上指杀说了。然会看底,虽孔子说也活,也无不通;不会看底,虽文王、周公说底也死了。须知得他是假讬说,是包含说。假讬谓不惹着那事,包含是说个影像在这里,无所不包。”(《朱子全书》2213页)朱子提醒易学读者,《周易》当中的假讬说、包含说,陈远宁认为《周易》的全部卦辞与爻辞都是属于一种类概念。作为类概念,它们或是可以蕴含某类事物之理,或是可以蕴含着天地万物共同之理。因此,尽管卦爻辞中讲到种种具体的“事”,其实,这些“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虚说”,一种“假说”,“易之所说,皆是假说,不必是有恁地事。”

虽然“《易》只则是个空底物事”,但是“圣人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于正,未有不正而利者。……今学《易》非必待遇事而占方有所戒,只平居玩味,看他所说道理,于自家所处地位合是如何。故云‘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朱子全书》2162页)圣人因卦以设教,不能仅仅局限于卜筮象数之上,更要通其义理,才能真正地趋吉避凶,明哲保身。陈远宁也指出朱熹认为《周易》中的“事”是“空”的,“理”是“实”的,就理和事的关系,一是,未有是事,先说是理。“易则是个空底地物事,未有事预先说是理,故包括许多道理,看人做甚事,皆撞着它。”二是,“理”是无思无为的,静止不动的,而“事”是处于恒常变动之中。可以看出,虽然朱子认为《易》是卜筮之书,否定二程全部用理释《易》,但他不排除义理解《易》的思路和方法。

二、理气解《易》

朱子的易学亦重义理,但是其义理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朱子以理气来解太极,“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太极图说解》)。朱子以太极为理,阴阳为气,认为理是阴阳之气存在的根据。朱子同时又认为理又在气中,认为,“阴阳非道也,一阴一阳,循环不已,乃道也。只说一阴一阳,便见得阴阳往来循环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朱子全书》2522页)。朱子强调阴阳本身不是道理,但是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中蕴含着道理。

朱子认为:“阴阳只是一气之消长,阳退则阴生,阴阳可做一个看,亦可做两个看。”作一个看时,阴阳是一气,作两个看时,便是气之消长的不同状态。朱子认为天地之间的道理有两种,一种是“有局底”,“有局底”即是说有定位;一种是“有流行底”。朱子认为“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即是阴阳的“流行底”的道理;“有局底”的道理表现在“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即是天地上下四方定位,认为谈阴阳,既要讲相对的流转之理,又要讲错综的阴阳交互之理。朱熹的“有局底”体现了阴阳二气在运行到不同阶段而呈现的具体事物的差异性,“有流行底”受到了道家的气化流行说的影响,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男女构精,化生万物,“乾元资始,坤元资生,则独阳不生,独阴不成,造化周流,须是并用”(《朱子全书》2158页)。朱子还强调阴阳是互相为用的,不可偏废。

朱子指出理不离气,气理相即,理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气的普遍性来彰显。事物是由阴阳之气组成,无物不是阴阳,“天地间无两立之理,非阴胜阳,即阳胜阴,无物不然,无时不然”(《朱子全书》2158页),寒暑昼夜、君子小人、天理人欲,都是这个道理。此外朱子指出,阴阳不可分先后说,一切事物动静、主客皆有阴阳。阴阳之气的运行中有理,所以天地之间皆是阴阳之理。高怀民认为:“理学的易学是朱熹易学的一个特色,是将易学纳入他的‘理气’的思想结构中,以他的理气说论《易》,而非以《易》的本身的思想论《易》。”高怀民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朱子认为,须兼顾卜筮和义理,如仅以义理解《易》,则不能晓《易》的。“看《易》者,须识理、象、数、辞,四者未尝相离。盖有如是之理,便有如是之象;有如是之象,便有如是之数;有理与象数,便不能无辞”(《朱子全书》2231页)。朱熹兼容象数和义理的易学思路,形成了“易只是个空底物事”、以理气解《易》、“易本卜筮之书”、经传相分等独特的易学观点,“易本卜筮之书”、经传相分等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中有详细的阐述,对此两点本文不再赘述。朱子独特的易学观点,“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又是对以孔颖达、崔憬、李鼎祚为代表,兼容、兼综象数与义理的唐《易》的复归,实际上是大大深化了,发展了……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理论分析和重要原则,从而使这种‘复归’生进到更高的层次。”朱熹兼融象数和义理的易学思路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明两代的易学者如蔡元定、来知德等对象数和义理都没有偏废,而就当下我们如何研究易学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义理易学经学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以象数扫落象数
经学与当代中国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雕菰楼易学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