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017-12-27何琼陈国蓉陈婷婷陈秀珍

西部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何琼 陈国蓉 陈婷婷 陈秀珍

摘 要:当今,世界聋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双语聋教育是一种新的聋教育理念和方法。目前我国聋校的九年义务教育采用以口语为主导的教学政策。这种单一的口语教学模式使大部分聋童语言发展迟缓,从而严重影响了智力、心理、言语、沟通、社交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我校从2016年6月开始此课题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课题研究做研究报告:

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3.开展此课题的实施过程与措施。

4.课题成果及成效。

5.课题问题与讨论。

关键词:聋校双语教育;实践研究

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聋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双语聋教育是一种新的聋教育理念和方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丹麦、挪威等国都普遍进行了大量的双语聋教育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双语聋教育在中国开始出现,目前我国聋校的九年义务教育采用以口语为主导的教学政策。这种单一的口语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听力障碍学生语言发展迟缓,从而严重影响了智力、心理、言语、沟通、社交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聋校教师看不懂学生手语的现象非常普遍,师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听力障碍学生学得一知半解,这不仅造成教学质量低下,而且还造成聋人更加社会边缘化,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我校自1996年9月开始招收听力障碍学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对于大部分(重度和极重度)耳聋孩子来说,口语训练效果不明显,只能借助中国手语进行学习,通过两届九年级毕业生测试,我们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牢,理解得不透彻,课堂上默不作声,课下同学间交流自如。归其原因有三:1、由于新收的聋儿,从无第一语言,老师直接就教生硬的文法手语,他们不容易理解,也只能鹦鹉学舌,照抄照搬。2、老师授课时,使用的是中国手语,学生以手势语理解词义、句义,在听人看来,老师是讲清楚了,实际上,他们一知半解。3、生活中,聋人之间用自己的第一语言交流。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在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立足聋教育岗位上每一位教师面临的课题。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针对我校听障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学校提出了“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的办学理念,即“珍惜生命价值,培养生存技能,提升生活质量”。而学生学习的基础就是“生活与生存”,双语教育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生存实际与生命发展现实的必然选择。双语聋教育的引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聋人在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习得与交往的问题,进而,打开聋人封闭自我世界。

2009年2月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参与了“爱德基金会”组织的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西部项目试点学校的研究与实验,成立了学前双语班,并取得一定成绩。为让双语成果扩散到全校,2016年6月开始《聋校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研究,通过双语聋教育的实施,进一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沟通交往问题。同时,也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无障碍沟通环境,促进我县聋教育的質量,推动全县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两位聋人教师参与双语教育,架起听人教师和聋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听人老师能真正走进听力障碍学生的世界,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言语、沟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听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2.课题的界定

“聋校”:这里是指招收听力障碍学生的学校。

“双语”:这里是指以两种语言进行聋教育,一种是聋人自然手语,一种是主流社会语言(汉语 )。

3.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1.1研发课程(学科、手语故事、沟通与交往)支持资源。

3.1.2解决聋人在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习得与交往的问题。

3.1.3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言语、沟通交往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从而融入社会。

3.1.4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有效的实施策略。

3.2 研究内容

3.2.1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及学科问题成因调查研究。

3.2.2双语教育优质课程(学科、沟通与交往、手语故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研究。

3.2.3 在双语环境下,探索出双语双文化“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

3.2.4在双语教育的开展中,不断的探索编辑适合听力障碍学生发展、贴近听力障碍学生教学的评估手段及学生能力测评工具。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1语言学理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4.2双语教育理论

同健听人一样,在文化的概念下,聋人和聋人群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语言“少数民族”,因此听力障碍学生学习的第一语言应该是聋人的自然手语,这是他们的母语,而本国主流社会的有声语言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双语即是对听力障碍学生进行聋人语言和有声语言两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学好两种语言,采用两种表达方式,能够在聋人文化和健听人文化之间自由地转换。

4.3 现代聋教育观

聋教育就是通过手语的使用,改善沟通环境,培养听力障碍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让聋童积极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所能”,形成自尊、自豪、自强、自立的价值观念,而不能让聋童以聋为悲,以聋为耻。作为聋教育工作者,即要搞好聋教育,必须让聋人参与聋教育,向聋人学习,熟练地掌握聋人手语,聋听合一,在工作上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优势互补。用这科学、先进、平等、民主的聋教育理念、方法来融入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使其在金堂特教这篇土壤中开花、结果。

5.课题研究对象

2016年9月开班情况:学前双语班、听力障碍学生一年级、听力障碍学生三年级、听力障碍学生四年级、听力障碍学生六年级。

2016年9月学生情况:双语班12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一年级9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三年级8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四年级11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六年级12人。共52人。

6.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从国内外双语聋教育的发展走向,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双语教育。

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7.课题实施过程与措施

7.1第一阶段:(2016年为具体实施阶段)

7.1.1建立课题项目管理制度,保证课题实施研究的质量。

7.1.1.1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聋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聋人和健听人共创的聋教史,教师在聋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双语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学校需要专业性更强的教师师资力量。因此,我校从2016年开展《聋校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以来,多形式多渠道,逐步建立教师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制度,强化教师有关理论学习,采取了集中、分散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双语知识的培训和学习。送培教师参加各级双语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明确双语聋教育实验的方向,学习、掌握双语聋教育的国际国内理念;

7.1.1.2建立家长培训制度。

在长期的双语教育实践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长的积极参与是不可缺的主要力量。家长素质的高低与掌握教育技能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双语教育实践研究工作的开展自始至终离不开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聋童来说,学习双语,家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校每月进行两次家长手语培训、家长双语聋教育理论学习、家校共育理论学习。

7.1.2撰写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

为了解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听力障碍学生沟通现状和找到阻碍听力障碍学生沟通问题的根源,同时为了解家长在家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情况,以及今后我校师资队伍发展、为科研课题《聋校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找准方向,基于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围绕“聋校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对学生沟通交往能力、听力障碍学生家长、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7.1.2.1.学生沟通交往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校就读过学前双语班的培训学生有70%;没有经过学前培训的听力障碍学生有30%;对现阶段听力障碍学生手语应用情况,多数自然手语较中国手语多,基本能运用手语表述自己的意愿,占60%。但是,学生和听人教师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几乎所有学生不会主动找听人老师交流。

7.1.2.2.听力障碍学生家长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家长不会手语,导致大部分的家长只能看懂孩子表达的简单词汇;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不了解孩子近期的状况,很难为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大部分家长将希望寄托在学校上。所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都迫切想学好手语。

7.1.2.3.教师队伍调查结果显示:

我校教师70%来自于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他们对中国手语掌握不多,而聋人的自然手语中,大多数来源于聋人群体及生活习得。

7.2第二阶段:2017.2-2018.10

根据调查,听力障碍学生心理、言语、沟通交流、社会交往及在生活、学习、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对策。确定了实验班级,研发课程(学科、手语故事、沟通与交往),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探索双语双文化“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并建构适合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开发适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及听力障碍学生能力发展评估工具,具体措施如下:

7.2.1课程改革

听力障碍学生学习双语的过程不同于听力障碍学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和健听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为此,我校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学前聋童双语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聾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我校聋童具体情况,倡导并实施了课程改革。

7.2.1.1.教育思想、理念改革

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著名的聋人大学—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院在其《开启课程之所:聋人教育之原则》的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提供途径,聋人能够学会我们想要他们学会的东西。而陈旧的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对听力障碍学生是有害的。在聋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看不懂学生手语,导致听力障碍学生语言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了生理、心理、言语、沟通、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师生之前存在着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因此,我校以“三生”教育为办学理念,将新教育、双语双文化教学理念融入“533”生命课堂,并创造性使用聋校小学语文、数学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7.2.1.2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改革是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根据聋校新课程标准,立足我校听力障碍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双语聋教育实验。首先是优化我校的课程设置,在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又不违背全日制聋校教学目标实施方案下,我校开设了思品、语数、历史、体育、计算机等普通课程,还开设了沟通与交往、聋儿语训、手语故事、艺术治疗(绘画与舞蹈)、职教(刺绣、陶艺、烘焙)、足球、武术、游泳、开心农场等特色课程。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创设双语教育环境,让听力障碍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程中,提高学校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沟通交往水平,健全听力障碍学生的身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7.2.2以新课标理念引领、创造性使用教材

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它的局限性,教师需要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提炼、总结,做到活用

教材,会整合教材,选取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充分备好课,实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用教材”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所呈现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听力障碍学生的发展,又能满足教学实际需要,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创造能力。

7.2.3校本教材研发

校本教材研发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针对本校听力障碍学生在认知、言语、沟通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根据听力障碍学生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课题组教师前期着手编写适合聋幼儿语言、认知发展的《手语故事》书,《手语故事》书主要是以手语故事为教学内容,手语故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是引导帮助听力障碍学生找到阅读乐趣的有效方法[1],在聋人教师的教学下,进而培养聋幼儿手语、口语表达能力,最终使聋幼儿能运用双语,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课题组还编写了校本教材《沟通与交往》(上、下册)。上册(1-3年级),主要以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为主,下册(4-6年级),主要以沟通交往与职业教育为主。校本教材的编写对听力障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学会交往,提高沟通交往水平,更好的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7.2.4 以 金堂县“533”课堂赛课为载体,探索出双语双文化“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

“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由课堂“五环”、教师“三导”和学生“三实”组成,我校结合 “533”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及我校双语双文化教学模式,形成我校特有的双语双文化“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这其中既包括 普校“533”教学“五环”,教师“三导”,学生“三实”,又包括我校双语双文化教学,还包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入动态化、差异性评估,将学生分为A、B、C三类,针对三类学生,教师依据差异化评估,再次進行调整教学措施,形成分层教学,争取让每一位听力障碍学生都有内容可学,有任务能做。我们力图通过双语“533”生命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听力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最近发展区”,掌握双语(汉语、自然手语)技能,发展语文、数学、沟通与交往能力。同时在实施双语“533”生命课堂教学中,仍在不断完善双语双文化教学模式(聋听教师合作教学、听人教师授课、聋人教师授课),不断提高探索适合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策略。

7.2.5提供平台

7.2.5.1为家长搭建平台

家长理论培训: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是听力障碍学生最亲近的交流对象,因此我校从2016年10月至今共开展370多次家长聋教理论培训,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中来,家校合作,共同让听力障碍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家长手语培训:教师要教给家长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无论何时家长都应对听力障碍学生的谈话作出积极的应答。学校和家长要随时联系,使聋幼儿的汉语、手语达到无障碍沟通,逐步提高其沟通交往能力。从2016年10月至今我校共组织开展了370多次家长手语培训,由聋师对家长进行手语培训,累计学习手语词汇近2000多个,全部习得和教材同步的汉语和自然手语,确保参培家长达96%,现在大部分家长已经能够很好跟孩子能顺畅沟通交流。

7.2.5.2.为学生搭建平台

7.2.5.2.1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有益于聋童学习双语。为此我校积极为学生营造双语教育环境,包括创设和睦愉快、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整洁有序、富于变化的物质环境,比如创设墙饰环境,善于发挥“无声的语言环境”这一功能,在校园内布置双语提示语。

7.2.5.2.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听力障碍学生亦不例外,我校举行手语故事比赛、各种活动(包括六一、元旦等大型校园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让聋童在乐中学,有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每天的共餐时间、看电视、户外集体游戏、故事表演、集体劳动、组织班队活动等多种方式创造口(手)语交流的机会。

7.2.5.2.3利用休息时间,高年级的大姐姐一对一地带着双语班的幼儿,开展各种小游戏活动,给小同学讲手语小故事,让他们在同伴中愉快成长。并调动启智班学生也参与到此活动中来,启智班的学生有的能说会唱,因此我们让启智班同学与听力障碍学生班同学住在一起,建立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开展叠被、穿衣、刷牙、游戏等竟赛活动。

7.2.5.3.为老师搭建平台

7.2.5.3.1举行校内外双语“533”生命课堂赛课活动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开展教师赛课活动,聋生部开展举双语“533”赛课。由课题组确定赛课内容及形式(聋听合作、听人教师、聋人教师上课)以及赛课课程,包括:手语故事课、聋听合作综合课、创造性使用语、数教材课、语言训练课、沟通交往课、艺术治疗课;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说课、磨课、上课,再说课、再磨课、再上课、最终形成示范课。在不断的探讨、研究过程中,收获了很多。

7.2.5.3.2培训学习

教师校内外培训

校内教师教研活动(教师互相分享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探索等)。每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课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手语培训。开展国旗下讲话。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轮流在国旗下用手语讲话。

7.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工作(2018.11-2018.12)

7.3.1开展“聋校双语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个案案例集、教育故事集、优秀教案集、手语故事集、教学反思集、使用教材反思、总结、学生优秀作业汇编、双语班教材集等。

7.3.2完善《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教材》(上、下册)、《沟通与交往策略》。

7.3.4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7.3.5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7.3.6编辑、整理《沟通与交往》教材、《双语班手语故事》教材、《双语班教材》。

7.3.7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8.创新点

8.1 在特殊教育领域深度引入双语教育理念和实践,拓展了聋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新形式。

本成果大胆引入了双语教育发展理念并付之实践,凸显了双语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策略、评价的融入设计,为聋校教育增添了强烈的双语色彩。成果已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既坚守了“533”生命课堂教学,又引入了双语双文化理论实践探索,帮助听力障碍学生塑造健康的身心、人格,培养沟通与交往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阳光自信迎接挑战,提升生活质量。既明显区分于一般特校单一口语教学法、又明显区分普通特校综合沟通法(口语与中国手语)教学实践,对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与交往能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本成果的重要特色与创新点。

8.2 建构了易操作、有课程、有策略、有模式、可评估的听力障碍学生双语教育实践体系。

本成果基于不同沟通交往能力水平、不同学业水平、不同发展需求,遵循三生教育理念,将双语教育理论引入实践操作,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建立双语目标体系、双语课程体系、双语教学实施体系及双语双文化教学模式体系、双语环境支持体系、差异化教学评价体系——六位一体的易操作、有课程、有策略、有模式、可评估的听力障碍学生双语教育实践体系;建构听力障碍学生双语双文化“533”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这是本成果的最大特色与创新点。

8.3 架构了校园、家庭、两位一体的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成长环境支持体系

学校创设了丰富的双语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在学科、活动、实践中发展听力障碍学生口语、手语能力,培养学生自信、阳光,养成自立、自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高尚品格。

聋人教师是学生的角色典范,又是学生的崇拜对象和直接效仿的榜样[2],聋人教师参与到双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由于聋人教师具有深刻的聋人经历体验、他们知道怎样与听力障碍学生进行真正心灵沟通,化解了听人教师与听力障碍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让听力障碍学生有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有了与外界交流的意愿,创设了无障碍沟通环境,从而搭起学生与外界交往的桥梁。

家庭教育是培养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交往的重要手段,家长应创设宽松、亲密的家庭关系,又要积极参与每月两次手语培训,提高手语及双语理论水平,从而与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同时,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活动,如:手语故事大赛、亲子游戏、运动会、六一活动等。在活动中,既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間的感情,又提高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往能力。

以此架构的校园、家庭两位一体的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成长环境支持体系,明显超越多数特教学校校园、家庭,无聋人教师两点一线的二维支持体系,体现了听力障碍学生通过双语教育实践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信心和行动决心,形成本成果又一重要特色与创新亮点。

9.课题成果及成效

9.1课题成果

9.1.1认识性成果

9.1.1.1对双语课题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2015年11月,我校以《立足聋儿,让双语充盈整个校园》立项,但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目标过大,“让双语充盈整个校园”更侧重于营造双语氛围,让学生在双语氛围下提高沟通交往能力,研究内容过多,并且在具体研究方式、方法上缺乏科学依据与指导。学校双语理念的引入,目的在于解决学生语言的习得与沟通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重视研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因此,我校教科研教师就如何引入双语理念,如何利用双语教育的有利优势,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思考、探索出适合听力障碍学生的沟通交往模式及策略。因而,我校课题改为《聋校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至此,我校课题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策略、方式、方法,也能够更有效的开展双语教育实践研究,为我校听力障碍儿童更好的提供服务支持,提高沟通交往能力。

9.1.1.2 教师教育理念转变

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听力残疾导致沟通交往能力差,进而使学生社会融入度低,但传统聋教育观念仍坚持用“补偿教育法”来教育学生,即哪里不会教哪里,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接受度低,习得能力差,听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双语教育理念的引入,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构建出双语双文化模式(采取听人老师授课、聋人老师授课、聋听教师合作授课的三位一体的支持型服务体系),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被教育”变为“爱学习”。

9.1.2 实践操作性成果

9.1.2.1 “3+2”评估体系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听力障碍学生能力评估和双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即三种评估量表评量听力障碍学生七大领域、沟通与交往能力、学业能力,二种量表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9.1.2.2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在双语双文化的实践教学中,采取以人教版为主,北师大版为辅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提炼、总结,做到活用教材,会整合教材,选取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充分备好课,实现因材施教。

9.1.2.3 校本教材的出版、使用(手语故事书、沟通与交往教材)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