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17-12-27于淼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改革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而课堂教学目前仍是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育中的重要领域,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大学生未来发展潜能的重要途径。故本文将详述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并结合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具体阐述参与教学的应用及对大学生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參与式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管理学 应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24-02
1.引言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够,造成教师、学生与课堂三者之间的脱离,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大学组织精神和特质的反映。学生的有效参与才是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佳途径。故本文引入了“参与式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旨在揭示其内涵及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结合《管理学》这门课程及管理学相关内容探讨参与式教学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以期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鉴。
2.相关理论分析
2.1 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说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指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平等,重视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则是指师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双方共同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因此,通过对参与式教学内涵的阐释和理解,实施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转变教学观念等。
2.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1]。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多种能力的能力[2]。为此,国内学者关于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也进行过相关讨论,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能;还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大学生运用上述提到的创新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建设的重要群体,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意义深远,任重而道远。
3.案例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3]。
3.1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首先,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群,覆盖范围广。其次,管理学这门学科本身既有理论性也有实用性的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有一套较成熟的系统理论,而作为艺术,管理主要指对人而非机器的管理,因人而异,并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再引入特定情境,才能彰显这门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让学生深切感知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的实用价值。再次,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其涵盖内容较多,且涉及内容具有普遍性与延展性特征,所涵盖的知识点均是发源于其他诸如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管理学这门课程丰富的案例资源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组织决策以及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的处理和接触密切相关。加之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科内容要及时更新,要与时俱进,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仅扮演着课程内容的认知者角色,更是课程内容的扩展者,学生在管理学这门课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上述关于参与式教学和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及其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探索和应用可见,以管理学课程为切入点和案例,把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要且必要。
3.2参与式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学方面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创新机制,激励教师教学不断创新,学生学习不断创新,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便产生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便是其中之一,且在很多高校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教学成果。
教学活动的实质包括“教”与“学”这两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活动[4]。传统教学活动忽视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只注重“教”的过程,忽视了“学”。而参与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首先,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有效组织设计课堂活动,在学生享受丰富的课堂体验的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动力。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同伴关系与深层学习方式显著正相关,其中,同伴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最重要因素[5]。其次,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外在动力与环境。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外在动力与环境。endprint
4.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已凸显,这种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的模式导致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宽容、公平、平等的课堂环境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因而经调查研究发现,参与式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
4.1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法的采用认识程度不够
经调查发现,教师作为参与式教学的倡导者,在实施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并不经常使用参与式教学法,仅是偶尔使用,使用频率不高,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教师对参与式教学这种方式完全不了解。此外,针对“参与式教学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这一问题,经调查得知,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而对于“头脑风暴”等教学方式的使用率较低,只有20%左右。因此,这就证明部分教师对参与式教学认识程度不深。
4.2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双向沟通和互动
因参与式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得以开展的,因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学生所做的“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进行比较,关注度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对教师的关注期望值很高。依据“期望理论”得知: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即教师的期望与关注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鼓励。所以,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的原因。但是,此次调查结果并不理想,在“沟通方式的选择”上,主要以“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是68%左右,学生是72%左右,而使用其他沟通方式的频率很低,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十分单一,缺少双向沟通。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参与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第一,具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学生学习主动,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好参与式教学提供的机会和外部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会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的助手,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其参与小组讨论,带动其他小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第二,对于有一定内在学习动力和完全不具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学生,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外在参与机会和一些激励措施。教师要参与到各个环节进行考评,鼓励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去积极参与其中,并学有所获。
此外,为使参与式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和实施,笔者结合管理学课程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克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反对教师“专制”,树立“教师和学生双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分阶段、分层次地推广参与式教学。其次,课程设计要系统而科学。除了学生的参与之外,也不能脱离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适当参与到课程大纲的制定,同时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教师还要选择一些恰当的案例来丰富课堂内容。再次,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目前,很多学校的考核方式都以期末考试为主,一般情况下,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做出客观且全面评价。同时,管理学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仅通过一张试卷无法做出全面的考量,因此,可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自发地去查阅、搜集和整理课外相关知识,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效果。
在今后实施参与式教學法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各层面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将其更好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2]百度搜索答案词条[EB/OL].(2010-04-12)[2013-04-0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827308.html.
[3]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3-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4.htm.
[4]徐晓军,郑伦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10(2):48-50.
[5]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作者简介:
于淼(1980.3~)女,辽宁铁岭人,博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