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双创”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2017-12-27章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新路径研究性学习双创

章艳

【摘要】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战略性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培养优秀的“双创”人才就成为各类高职院校新一轮竞相关注的焦点。培养“双创”人才,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彻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转为主动,而这需要构建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本文在肯定研究性学习积极意义的前提下,充分剖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索一条在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引下的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研究性学习 “双创”人才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18-02

近几年,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然而,仅从“双创”人才培养的效果来看,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在“双创”教育的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高职院校要想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高效、顺利地推行“双创”教育,应从学习的主体即学生入手,彻底改变他们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其掌握更加科学的、有助于发展创新思维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促进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高职院校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对“双创教育”的重要性

1.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双创”教育纳入学分制,各高校开设必修课。既为必修课程,就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实践。而无数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该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对“双创”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加强研究问题的指向性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盘。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明确行动的目标,学习也不例外。只有讓学生内心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研究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显。这有助于解决学生在研究“双创”教育这门新课程时,因模糊不清缺乏目标而无从下手的问题。

3.创造交流学习机会,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团结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强大力量,才能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双创”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集体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扩大学习范围,深化学习内容,使学生彼此之间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双创”能力。

4.促进拓展延伸,使研究走向深入

所谓拓展延伸实质上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即需要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察到其本质,发现并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使研究性学习走向深入。在“双创”教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撇开思路,拓展思维,进而逐渐超越教材甚至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对“双创”教育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教育理念陈旧

首先,高职院校在推进“双创”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主体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创业教育局限于掌握技能的层面,本末倒置,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学校功利色彩浓厚,“双创”教育无法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再次,双创教育成果评价模式单一,仅以创业基地入驻项目数量以及创业大赛取得成绩为评价标准。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依靠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推进。但囿于经验缺乏,其课程体系并未形成系统化,培养目标也不明确,致使双创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研究性学习劲头不足,进而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3.教师团队建设亟待完善

创业不是喊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也不是考出来的,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某些在讲台上逻辑严密、舌灿莲花的教授,分析马云、俞敏洪创业成功的故事滔滔不绝,但让他们去经营一个小卖部可能做不到。他们获得了正高、副高等职称,有普通话考级证,有教师资格证,却唯独没有创业经历,如此纸上谈兵、照本宣科,以其昏昏,如此又怎能使人昭昭。

三、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引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1.调整双创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双创”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双创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双创教育管理者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反馈情况,构建开放式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应该明确双创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培养目标,在充分了解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具体需求后,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将双创意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培养方案应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如,可以设计“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的学分要求,引导学生在课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优化双创教育师资结构

完善的师资结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针对现有师资结构的矛盾,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一支集的专业机构、专职教师、外聘教师于一体的双创教师团队,成立“双创教育研究中心”,突出其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双创师资队伍建设。还可以邀请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行业领军人物来校讲座或者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使学生通过与他们的定期交流拓宽自己的就业思路。此外,学校也应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有助于发挥他们创业创新才能的实践机会,然后由导师带领他们进入企业,切身体验企业创新文化,感悟成功人士创业心得,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完善双创教育考评机制

在双创教育的考评机制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抛弃单一化的考核形式,构建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方面,除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等能力,还应探索多种考核途径,力争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学科竞赛、创业成果等全部纳入评考评体系,引导和培养其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

4.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展双创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践教育的效益。除了要求个人业务熟练、技术过硬,还必须与整条生产线的工友团结合作,力求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同时,在校学生可以创立自己的创业团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并实现校企结合,将学校的科研成果零距离进行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

综上所述,“双创”教育从提出到推行,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一种改革。当前,在各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双创”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崭新举措,同时,也对厚植发展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只有在双创教育中融入研究性学习,才能谱写双创教育研究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珍祯.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7(25).

[2]王文芬.“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7(14).

[3]易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基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有争论的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7(1).

[4]唐菁玲,温晓琼.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影响因素与调适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4).

[5]周丽欣等.关于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路径研究性学习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