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2-27胡静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胡静华

【摘要】近年来幼小衔接引起了相关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的教育过程,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实施、协调,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沟通,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特点,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合作,使幼小衔接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07-01

一、何谓“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教育界及科研领域对幼小衔接的内涵作出了相关界定。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过渡的教育过程。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恰好也是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及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强调:应重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幼小互相配合,相互紧密衔接。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靠拢”局面

客观来说,“幼小衔接”的实施存在着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主体,但通过文献的查阅显示以及观察访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与实践中,更多的是幼儿园在关注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例如通常在大班时期幼儿园有意识地调整孩子们的作息制度,又或者组织幼儿到小学进行参观以及一些其他活动。而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开展的活动相对而言就比较少,可见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

(二)教师认知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能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也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兒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然而幼儿园教师关注小学一年级学习内容的比例占24.6%,而小学老师关注幼儿园大班学习内容的只有6.5%。笔者通过访谈也发现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小学的教育工作以及教学方法缺乏认知,同样的小学教师对于学前幼儿的课程以及心理特点也不了解,能真正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并根据其特进行引导教育的教师更是少数。正因为如此幼小衔接工作并未落在实处,一些老师对于如何创设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如何促进幼小衔接的具体教育措施也知之甚少。

(三)家长观念偏颇

通过访谈了解到少部分家长认为应给予幼儿快乐的童年,对幼儿园中的孩子不需要过分要求,孩子上完幼儿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升入小学,不需要做什么铺垫和衔接。反之,另外一部分家长存在着一种传统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面对升学的压力,怕孩子之后适应不了小学生活,给孩子报各种幼小衔接班,让孩子提前识字、学会加减法、学习拼音等,过分关注幼儿学习知识的积累等。家长盲目地揠苗助长,出现了可怕的“小学化”倾向,殊不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也需要一个过程。

三、如何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一)明确任务,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实施主体首先应明确幼小衔接的任务,实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中心,让教育模式与方法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与小学应确立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前者为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后者为幼儿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作为一个孩子,在他踏入小学校园的那一刻决不会顿时失去了幼儿的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在这一时期,幼儿身上可以交融地存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特点。我们实施的幼小衔接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使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渐渐增强,促使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从而适应小学的生活。

(二)双向衔接,合理规划课程

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幼儿园与小学双方不但要保持各自的特殊性、独立性,还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携手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创造出最大的空间。幼儿园主要负责幼小衔接前期工作,合理、科学地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初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同伴交往、规则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小学重点要做好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工作,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的放矢地缩小两个教育阶段的一些差异,及时调整学习的难度,多增加一些艺术活动课程,使儿童能够找到归属感以及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

(三)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园内可组织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等帮助幼儿实现过渡。建议幼儿园适当邀请小学老师进行示范课,让孩子与小学老师直接相处,帮助幼儿消除入学的茫然与恐慌。小学可以组织幼小联谊活动,为幼儿园小朋友提供一个和小学生对话的平台,在平等、自由的对话中相互了解,帮助孩子建立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长无疑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助力者。幼儿园、小学应及时与家长互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念。家长也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协助教师工作。家、园、校三方密切联系,积极创设温馨的环境,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各种“适应”。除此之外,也可以请求社区的帮助,建议社区可组织相关人员向年轻家长宣传育儿常识,开展幼小衔接专项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困惑。

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幼儿园以及小学老师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工作,在此期间重视孩子健康个性的养成,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时改善教育策略。坚信只要家庭、幼儿园、小学共同努力探索、创新,积极促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自然过渡,成为一个不间断的整体,我们的孩子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参考文献:

[1]李涛.消除“压力”——从外在学习环境和内部学习精神浅谈幼小衔接问题[J].家教世界,2014,04:84-85.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A].教育部.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