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公旗近代学校教育之我见
2017-12-27乌云
【摘要】通过论述在战乱年代乌拉特中公旗创办新式学校的艰难历程即“神河小学”—“中公旗小学校”—“杭盖努其学校”—“乌力吉图学校”—“ 川井学校”—“本巴太学校”—“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完全小学”,总结其特征,探究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即开启民智,振兴民族,发展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当地学校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兴旺发达夯实了的基础。
【关键词】乌拉特 中公旗 近代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183-02
乌拉特中公旗近代学校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叶的“乌拉特中公旗神河小学”, 该校的创始人为乌拉特中公旗的札萨克林王父子。这是我们阅读蒙藏委员会调查员邹焕宇先生于1937年对“乌拉特中公旗神河小学”的调查报告之后的一点启示。
邹焕宇先生在文章中详细记载到:“本旗新旧札萨克林王父子对于创办小学,向有动机,无奈熟悉蒙汉语文教师,实不易觅,以致迁延时日,未能成立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下期,乃派员持公函至归化土默特旗旗政府,要求该旗政府荐一兼蒙汉语文之教员,缘中公旗当局,素闻归化土默特旗文化早开,而不知其人已皆汉化,故以为必有年富力壮之熟悉蒙汉语文之人才,远来后山设帐,纵报酬少昂,亦在所不惜。当时土默特旗政府,于接到本旗之公函,颇为踌躇,初欲荐该旗翻译员补音泰先生充任,补先生以年老不胜后山寒气固辞,而土默特青年中,当时实无熟悉两种语文之人才;其后乃改荐该旗苏木章盖法福哩来旗,法氏年已六旬,兼有嗜好,虽精神尚佳,怎能当住后山严寒?林王父子以人才难得,特为迁就,规定学校于每年旧历三月开学,十月即散假,学生念书时间,年只八个月。对于法先生之报酬,则除月薪三十元,按十二个月开支外,并每月供给大烟膏十二两,绵羊两头,白面炒米砖茶等,随用随给;又恐法氏不胜繁剧,另派本旗居住前山、略懂汉文汉语之二青年,轮流辅助。一切预备停妥,乃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实行开学,招收学生四十名,所有饮食文具等,概由旗政府供给,每年所费,总计不下千元。所授课本,除蒙文字头等外,兼授汉文之【三字经】、【名贤集】等。卒以法先生年岁过高,每年在校期间不过六个月,而精神亦难贯注,两年于兹,无甚成绩,故去冬准法氏辞职,而本旗神河小学,遂因此停办……本旗青年巴图毕力格,家居前山,向通汉语,曾在家受私塾数年,故汉文亦粗通,在旗政府应笔贴式,前此曾辅佐法福哩教授本旗学生功课,去岁复奉派入绥境蒙政会任科员职,其人头脑尚新,对教育事业,颇具热忱,去岁曾为遵照部令,成立中公旗小学校事,特请假回旗,深劝林贝子接受部令;本年(1937)旧历二月,将昔之“中公旗神河小学”,移来旗政府旁新址,改名为‘中公旗小学校。”[1]
从以上的文献中我们至少获得以下五点信息。其一,“乌拉特中公旗神河小学”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其二,乌拉特中公旗的札萨克林王父子很早有创办新式学校的理念。但是,蒙汉兼通的教师很难寻找而一再推迟。甚至,像当时内蒙古相对偏远的其它旗府一样,受师资力量、经费来源、教材内容等诸多因素限制,一度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其三,该校是公立性质的,其办学一切费用一概由旗府支付。其四,该校实行的是纯蒙古语教学,从教员到学生全是蒙古族。这避免了乌拉特部落像土默特部落一样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全丢失自己的母语。其五,该校奉行的是人人平等的教育模式,所招学生为全旗六个苏木12至18岁富裕或贫困人家的孩子。
林王父子的办学之路,真可谓,坎坷曲折。“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林王兴办学校振兴乌拉特中公旗的决心”[2]。1943年,林王把学校搬迁到川井……1944年秋,傅作义突袭川井,学校被付之一炬,财产牲畜被抢劫一空,学生走散,林王本人也被押往陕坝……1947年,在春季开印会上林王再次提出恢复建议,经旗政府协理等掌印五大要员商议,校址设在本巴太庙。从全旗12至24岁男孩儿中选送了100名学生,校名改为“乌拉特中公旗本巴太学校”……学校的开支大部分由旗府支出不足部分号召全旗各大寺庙、富裕牧民资助牛羊。小学教材是蒙古文教材,选用蒙疆政府正规课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比上几次进步了不少。开设正规的语文、算数、历史及地理,教材自编自印向学生教授。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别的特点,实行分班授课制。到1950年7月份,本巴太小学已有了1至6年级的学生。1953年搬迁到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3]。
除该校外,林王还创办了两所女子学校。“民国31年(1942年)夏,林王与协理巴图畢力格商定,从六个苏木招收了50名女孩子,集中在川井附近扎起了十几顶蒙古包办起了乌拉特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其格乐图女子学校(昌盛女子学校)……粮食和生活用品开支均由豪日希亚(合作社)准备。教材乃沿用过去几种。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了一门适合当地生产需要的畜牧生产基本知识课。为使学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旗府拨给校方带糕母驼300峰,带犊母牛15头,带糕绵羊150只等。”[4]“由于女子学校的发展需要,1943年春季林王又在旗政府附近建立了又一所女子学校,命名为“达布希拉图女子学校”[5]“1944年秋,傅作义突袭,川井、乌力吉图女子学校被国民党军队付之一炬,财产牲畜被抢劫一空,这两所女子学校被冲散。”[6]
林王的办学思想和模式,还影响了本旗其他官员。如:民国31年(1942年)中公旗官员图门乌力吉听到林王在旗办学的消息后,他也聘请了蒙汉两位老师,将10名孩子集中在昆都仑庙,创办了私人学校……林王派协理视察该校后,决定由合作社供给老师每月30元的薪水,学校伙食及其他开支由昆都仑庙膳召地税收中解决。民国34年(1945年)因战乱学校暂时休学。民国35(1946年)乌拉特中公旗保安二队队长朝鲁,从乌拉山前宝尔罕图军营腾出12间房子,重新恢复了该校。次年,学校改名为“绥远省省立乌拉特中公旗边疆实验小学”,学校的一切开支均由绥远省政府支付[7]。endprint
上述几所学校是乌拉特中公旗较有影响的学校。虽然为数不多,但具备明显的时代特征,为新中国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乌拉特中公旗的学校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举步维艰的历史考验。
第二,乌拉特中公旗的学校教育始于林王父子,兴于新中国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思想较为开明的王公意识到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振兴蒙古,而图强之法首在开启民智振兴民族”[8]。乌拉特中公旗札萨克林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并且开启费用全免教育、开设特色课程、广招贫困子女入学等模式,不仅结束了乌拉特中公旗只有王公贵族子女才能接受教育的历史,还开启了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先河。
第三,乌拉特中公旗近代教育史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兴办女子教育。卓索图盟可喇沁右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贡桑诺尔布开启了民族地区近代学校女子教育之先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扎萨克郡王、民国初晋为亲王的德穆楚克栋鲁普所建的苏尼特右旗女子学校实现了女子教育“本土化的现代性”。
第四,乌拉特中公旗的学校的经费来源为并非开垦土地、租地或学校田产等,而是旗府和六个苏木平摊,或者由合作社、富足的大庙负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土地的开垦而造成草原的破坏。
第五,乌拉特中公旗的学校为纯蒙语教学,学生的来源也是纯蒙古族,这对今天乌拉特地区蒙古语的发展,蒙古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简而言之,乌拉特中公旗近代学校教育始于林王父子,兴于新中国。其创办的新式学校对开启民智,振兴民族,发展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当地学校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兴旺发达夯实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乌拉特中旗政协提案文史委员会.《乌拉特中旗文史》(汉语版),第二辑,179页
[2][4][7]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委员会中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乌兰察布史略》(汉文版)1997年10月,第十一辑,322-324页
[3][9]嘎.布和朝鲁.《乌拉特史稿》.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807-813页
[5][6]杨吉玛.《乌拉特女子学校回忆录》.《陶茹格萨茹娜》(百合)2013年第三期
[8]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第六卷,民国时期的内蒙古(三).人民出版社.2011年.1078页
作者簡介:
乌云(1973-),女,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河套学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乌拉特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