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工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反思
2017-12-27张燕巴寅亮黄薇
张燕+巴寅亮+黄薇
摘要:针对高校课程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目的,结合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实施的可行性,作者对非电类《电工学》课程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总结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反思,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实施翻转课堂积累经验,为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渐进翻转;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97-02
一、基于《电工学》渐进翻转的实施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结合高校引入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尝试构建了符合《电工学》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前端分析。该翻转课程是针对水利水电的非电专业的大二年级的汉族学生开设,结合该年级学生逐渐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及动机较为重要,在开始学习时就要强调该门课程的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从而进行教学设计活动。(1)教学内容分析。该课程有34个理论学时,6个实验學时,主要涉及直流电路、交流电、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等相关知识。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因此,根据教学时间、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对涉及内容的部分实行了翻转。主要选择可进行比对的内容进行翻转教学,如直流电路中的叠加原理、单项交流电中电阻元件的特性、变压器及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内容。通过比对,学生能从所学知识中主动探索新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加深记忆。(2)学习资源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学习资源的整合是翻转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课前练习、课堂活动设计、课后试题等都需要根据学习环境及学生特点精心准备。例如教学视频的制作,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要求教学内容精炼,视频短小精悍,确保学生自学的效果。此外,学生都具备使用手机电脑等进行信息搜集的信息素养,校园网的存在也为学生随时提供学习平台。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现有条件,创建了基于QQ或微信的网络交流平台。
由于翻转课堂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尽快熟识每一位学生,制定相应的规则。首先对全班(37人)进行分组,根据学生意愿及学习状态将学生分为7组,每组分配组长。为确保翻转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
2.课前阶段。课前教学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定学习节奏,完成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上网查询,或者反复看视频,进行问题的整理与解决,并有针对性地完成课前练习,这是一个知识认知的过程。
3.课上阶段。课上活动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学活动根据内容的不同也是丰富多彩的。(1)提问解答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课前学习提出问题,问题的讨论可以是生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最终教师总结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2)练习互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提出问题,做相应的练习,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对每组的作品练习,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通过互评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及成果,使学生对知识有多方位的理解。(3)现场指导分析环节。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教师根据小组和个人的表现进行点评讲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经过教师的详细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更深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4)总结环节。根据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梳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同时对学生课堂表现及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促进学生互相督促,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4.课后阶段。课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上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和反思,是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结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作品完成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反思,为下次的翻转积累经验。同时,学生对课上自己的表现、问题的理解进行分析总结,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对每一章节进行测评检验。
二、实施效果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翻转课堂,实践过程是对34学时的《电工学》进行12学时的基于QQ平台的渐进翻转。反映出的教学效果从两方面评估,一方面通过学生平时表现及期末的问卷调查,另一方面从期末的总评成绩分析。对参与翻转教学的37名同学通过课前学习情况、课堂活动情况、总体情况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7份。调查显示翻转课堂有利于知识掌握得更加长久;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又分别从知识的深入掌握、操作技能、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相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利的。
此次上课涉及三个班级,其中一个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外两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对比,进行成绩统计数据对比。成绩从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考核成绩三方面进行分析。平时成绩包含学生平时考勤、作业、实验、小测验等,占考核成绩的40%;考试成绩为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占考核成绩的60%;按此比例构成最后的考核成绩。根据各个成绩统计结果,翻转课堂班级平时成绩最低,传统课堂班级平时表现较好;但从最终考试成绩分析,翻转课堂班级平均分最高,试卷优秀率达到2.7%,及格率46%,相对传统课堂班级,试卷成绩落差比较大,及格率比较低,优秀率为0。最终的考核成绩,翻转课堂班级优于传统课堂班级。
三、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结果证明《电工学》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教师自身及学生平时表现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
1.教学视频的优化。微视频作为主要教学资源之一,通过教师自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受教师录制水平的限制,有些视频设计不够合理,比如部分包含较多知识点时,视频时间较长,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看完视频。在此基础上,需要教师合理将知识“碎片化”,可将多个知识分为多个小视屏,并且保证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能保证学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2.課堂活动设计的合理性。由于此次为初试,部分实验未能按照预期计划展开实施,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有遗憾;部分活动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造成课堂气氛不高,或者学生产生分歧,导致课堂任务不能顺利进行。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同时需要灵活掌握课堂节奏,把握好课堂秩序。
3.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是翻转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翻转课堂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与,不愿意交流,造成课堂活动凝固,进展缓慢。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是因为学生性格内敛,还是因为知识点晦涩,这就需要教师必要时诙谐幽默,增强学生自信心,敢于发言;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学生讨论问题的难度和方式,合理分布小组,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进行自主的、探究性的讨论。
4.课程的合理安排。翻转课堂的实施不仅是课堂中短暂的几个小时,更多的是课前任务,课后练习、反思,这都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由于此次授课对象课业较多,学习任务重,空余时间很少,再加上翻转课堂的自学,使得学生任务更加繁重,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影响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翻转”时间,保障翻转课堂合理有效的进行,使学生在较小的学习负担下获得较高的教育质量。
四、结语
针对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渐进翻转,介绍了具体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及实施效果肯定了翻转课堂在该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通过翻转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为进一步推动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累积了经验。鉴于此,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来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推进翻转课堂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旭莹,申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2]莫理宁.地方院校翻转课堂的困与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13-14.
[3]王宇嘉,王晓军,苏晓宇.《电机及拖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51-252.
Abstract:The course is to train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the teaching goal of learning,combined with the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uthor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flipping the classroom for non electric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l;Progressive inversion;Implement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