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治理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2017-12-27刘桂红刘素萍
刘桂红+刘素萍
摘 要:塞罕坝机械林场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历时17a,连续开展了2期工程建设,沙尘强度和频率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和降低势头,工程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但是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针对塞罕坝京津风沙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京津风沙源;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3-0097-3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ijing and Tianjin sandstorm source control project in 2000,which lasted 17 years,through two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dust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are shown to weaken and reduce the momentum in the project area and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have go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analysis,Beijing and Tianjin sandstorm source control strate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Beijing and Tianjin sandstorm;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国家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2014年,河北省启动实施了“绿色河北攻坚工程”。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塞罕坝林场作为河北省大型的国有林场,地处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净化淡水1.37亿m3,释放氧气54.5万t。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立足本单位实际,始终坚持以“增林扩绿 保双增”为目标,通过植被保护,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移民等措施,并认真总结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治理沙化土地,助推“绿色河北攻坚工程”,构建生态良好、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1 塞罕坝林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现状
据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显示,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9.33万hm2,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7.4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80%,林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京津风沙源工程二期建设中,再次实施二次造林绿化,启动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先后实施了荒山造林1.13万hm2,平均造林保存率达80%以上,提高森林覆盖率近10个百分点。近些年来,工程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朝着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方向转变,京津风沙源治理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为切实保护工程建设成效,项目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很有必要在以后的建设中继续完善。
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集中连片、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已得到治理,就塞罕坝而言,从2001年起,针对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硬骨头”地块,通过采取大穴整地、客土、使用大规格良种壮苗、覆膜、浇水、草帘覆盖防风等措施,启动实施攻坚造林工程,根据第四次经理调查结果及实地调查,目前寨罕坝机械林场仅剩余荒山约0.27万hm2,其中有近667hm2的林间空地,不利于集约经营和管理。剩余的0.2万hm2均为立地条件、土地涵养水分能力极差,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或为交通不便的地块,有些暂时还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和裸露地带,属“啃骨头工程”,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
2.2 工程的抚育措施滞后 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涵盖了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及北京、天津等6省(區、市)的138个县(旗),分为北部干旱草原沙化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4个治理区域。但由于工程实施区域多为环境条件差、气候恶劣,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拮据难以保证足额配套资金,加之随着雇工及施工难度的增大,投资难以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风沙源治理工程对后续的抚育,管护,防火资金严重不足。目前,塞罕坝年实施荒山造林均在0.07万hm2左右,造林投资近1200万元,工程实施后及时进行抚育,现我场每年自筹资金近900万元对新造林地进行幼抚、割灌等抚育措施,但随着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林分抚育费用逐年提高,林场资金压力过大。
2.3 工程管护难度进一步增大 塞罕坝林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工程建设区多处于林牧交错地带,林场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克什克腾旗的红山军马场和桦木沟林场、多伦县接壤,西与御道口牧场相邻,东、南与围场县的大唤起、棋盘山、哈里哈、宝元栈、新拨、姜家店6个乡(镇)相连,这些地区产业发展滞后,随着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畜牧业作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林牧矛盾日益凸显,存在阻挠林地造林、毁坏管护设施等现象,制约了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工程实施后植被增加,林路通达性差,林区内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鼠兔害预防难度进一步提升,压力增大,管护成本提高。
2.4 工程建设的育苗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塞罕坝现有苗圃全部为20世纪60—70年代建立,土壤贫瘠、肥力下降,设施老化,虽林场定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土壤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林场财力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产苗能力不足。而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对苗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近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种苗建设的投入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建设质量,增加了生产成本。
3 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生态建设不仅是塞罕坝的立场之本、发展之源,也是京津地区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树立“造林固本、经营培元”的科学发展观,把治沙造林、培育后备资源作为林场事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以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为目标,从选种、育苗、整地、栽植、幼抚、管护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成效。
3.1 加大工程建设宣传与培训力度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护卫京津、改善区域环境的重要手段。亟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多年来的建设成果、今后的发展方向、达到的预期目标与工程区居民的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宣传,把防沙治沙作为林业及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充分调动社会各层次,各方面治沙造林积极性。同时,强化技术人员风沙源理论与实际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社会与工程区居民的认知度,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
3.2 增加工程建设任务及提高投资定额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逐步推进,目前,塞罕坝计划3a内完成全场0.07万hm2适宜造林的林地,实现“灭荒”目标,但施工地块多为零星的、分散的、偏远的、立地条件很差的"硬骨头",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立地条件极差,造林难度很大,投入成本高。同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仅限单纯的直接造林费用投资,没有后期的幼林抚育、防火设施、封禁措施和管护人员的投资;而工程区地方财力困难,无力承担相关费用,巩固成果难。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增加单位投资标准和建立长效投资机制,降低地方配套额度,缓解资金压力,提高其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程建设成效
3.3 因地制宜,科学育苗,加强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塞罕坝受气候条件制约,主要造林树种为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油松为主,其中落叶松占造林树种的75%以上,纯林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总量不足,为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埋下了隐患。强化科技支撑,针对不同区域,从造林技术、新树种、品种的引育与驯化、林下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科学造林方法与模式、相近区域内树种品种引进与驯化等,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造林树种,增强生态的稳定性与成效。加强治沙林草良种繁育和林木采种,种苗基地建设,提高种苗质量和良种壮苗的使用率,加大容器苗培育力度和全面推广应用容器苗。
3.4 综合协调,多项目配合协同实施区域综合治理 随着生态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在工程治理区内同时存在荒山、幼林、中幼林的现象应从资源安全、科学营造的角度出发,遵循“科技治理,政策扶持”的原则,本着宜治则治,对可治理的将各项目进行整合,推行流域治理,实行区域经营;本着该抚则抚、该改则改、该造则造的原则,抚育造林结合,各种经营措施全面推进。此外,采取相应的封禁保护措施,严禁开发利用,降低综合生产成本,改善林分环境,提高资源质量。
3.5 转变方式,建立提升林地综合效能政策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塞罕坝实施以来,极大地增加了有林地面积,生态效能明显提高。但从建设生态屏障、发挥生态功能、培育大径级用材林、提高林地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急需进行林分改造和实施目标采伐,进一步加大实施林下造林力度,将疏林地和林下造林列入工程建设规划,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工程区培育针阔、针针异龄复层林,以增加林分的穩定性,提升林分的生态功能。
3.6 广泛动员,营造碳汇林改善生态环境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林业碳汇已经被逐步推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应抓住国家保生态、促民生,全力提升人民生态福祉的有力时机,强化动员宣传,努力营造全民植绿造绿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以大力开展碳汇造林为主要抓手,努力提高造林绿化水平,增强森林增汇释氧能力,打造多元化森林景观,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大发展、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忠,张伟,李春贵,等,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建设成效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0(4).
[2]田勤科,李大林,王玉忠.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沙化土地治理现状与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1(8).
[3]解国营,曹军合.京津风沙源造林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2).
[4]李世东,李文华.中国森林生态治理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