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究
2017-12-27高珊
高珊
摘要: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近二十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素质教育的影响作用,创新素质教育成为高校的迫切需求,为此我校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专业方法介入高校大学生素质课程教育中,切实解决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我校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大学生素质课程教育中已有近四年的时间,在对以往素质课程的不断总结与改进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经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小组工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71-02
一、小组工作运用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發展给社会工作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十三五”将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组课程的理论依据和素质课程设置
素质课程依托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等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设置了三个专业小组和一个工作坊。
(一)课程所依托的理论
1.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体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思维,非理性思维引发了个体的各种行为问题和情绪困扰,为此个体要学会合理的思维和理性信念,使自己的心理趋于健康[1]。如在人际交往小组活动中,鼓励组员展现人际交往实景,通过了解组员对人际交往各种言行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增强对人际交往中的理性认知。
2.人际关系理论。根据霍桑试验,梅奥发现了霍桑效应,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的行为不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在人际交往小组活动中运用此理论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学习人际交往相关技巧,形成团队意识。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行为的自我判断,可以产生自我满足,也可以引起自我奖励,使行为得以形成。达不到目标时,则可能给以自我惩罚,或产生矛盾冲突[3]。在时间管理小组中,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接触交往,观察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改善自身的行为,习得时间管理的技巧来更好地管理时间。
4.小组动力理论。小组动力学旨在探索研究小组的规律,研究小组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内部人际关系以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小组内部的冲突、小组行为等,小组工作者要思考怎样才是有效的小组,如何促进成员的成长发展,提高小组凝聚力、创造和谐的小组氛围等[4]。小组动力学理论为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和作用、小组进程中气氛的调动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5.社会支持理论。该理论指的是人在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得到物质、精神上的援助和支持,以此形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人有能力克服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小组中同质性的组员给予的力量,帮助组员加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并通过取长补短的借鉴方式增加才能、促进成长。
6.优势视角理论。该理论着眼于个人的优势,利用和开发个人的潜能,关注点更多聚焦在案主的优势、进步和成绩,相信案主有拓展自己的能力,能利用好既有的资源,适当挖掘潜在资源,使其增能。
(二)素质课程的设置
1.“认识·超越”自信成长小组。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不成熟的自我逐渐走向成熟的自我的过程。开展本小组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小组成员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真诚地接纳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同时更好地了解自身优势,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和潜能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通过挖掘组员的优势激发潜能,使其不仅在小组开展中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也能使其在离组后保持对自己的自信心的开发和提升,得以持续性的成长。
2.“改变·生活更美好”人际交往小组。该小组旨在协助组员了解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并将此种领悟运用于克服其心理症状,学会人际问题处理方式。同时,使组员明确辨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非理性信念,形成理性的人际交往信念,引导组员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习人际交往行为改变和认知改变的具体方法。人际交往小组为组员提供了社会互动的环境,组员在小组中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组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与互动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组员的社会功能。
3.“时间去哪了”时间管理小组。时间管理是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时间的管理过程。学生由高中过渡到大学,因为学习与生活的自主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更高水平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经验的分享让组员获得时间管理的知识与技巧。
4.“爱·感恩”心灵成长工作坊。心灵成长工作坊是具有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游戏式的小组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验挖掘组员内心深层的感受,使组员感受到过去自己忽略的东西,以及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内心冲突、心理误区,从而帮助组员打开心扉,切实提高组员的自我调节能力,让组员在体验中感悟成长,懂得感恩,传递爱心与温暖。不仅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而且学生的社会环境也得到改善。
三、小组工作在素质课程中的应用
1.素质课程开展的前期。在素质课程开展前期,主要是关于课程的宣传、组员的招募、需求评估、小组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前期评估。通过素质课选课平台将课程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通过张贴海报、QQ、微信、微博等途径来招募学生。小组需求评估和小组计划书的撰写尤为重要,因为组员是根据需求评估筛选的,而后期开展课程也是根据小组计划书实施的。
2.素质课程开展的中期。在小组计划书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将课程内容教给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主带,要根据不同小组的性质,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如成长性的小组,主带要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主带要掌控好全局,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对于发言比较少的同学,可采用邀请或者眼神的关注,来鼓励其吐露自己的心声;第二,学生情绪的带动。
3.素质课程开展的后期。素质课程开展后期包括评估、跟进等。评估主要是看素质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標、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变化。小组将结束时,要注意离别情绪的处理,避免组员产生负面的抗拒情绪和反应,“丧失”已习得的成果,致使小组不能达到目标。
四、素质课程取得的成果
在近四年的素质课程中,我校已经开发和完成自信成长小组、人际交往小组、时间管理小组和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小组课程。各小组目标层层递进,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环节设置科学、多元化,活动内容兼具趣味性和反思性。截止到2017年6月,我校共开设自信成长小组9个,人际交往小组10个,时间管理小组8个,心灵成长小组4个,自我探索成长小组3个、“爱·感恩”心灵成长工作坊10余场,平均每组5期活动。服务对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达600余人。为了不断完善素质课程的内容,我们非常重视素质课程的评估工作。
小组工作介入到大学生素质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可行的,并且效果显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美]雷克斯·A·斯基德莫尔.社会工作行政:动态管理与人际关系[M].张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慧君,等.团体领导者训练实务[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Abstract:China has been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for nearly 20 years,in order to extent the impact of quality education,the innov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urgent imperative of universities. Hence CCNU strive to apply the professional method of group work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 Work,to effectively interfere the quality curriculum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solve various problems that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work into the quality curriculum education has sustained almost 4 years. Under the base of summ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former quality curriculum,we obtained some experience,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formed our own specialty and advantages.
Key words:group work;qu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