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同行评价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研究

2017-12-27孙剑斌曾秀萍彭笑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1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高校教师测量

孙剑斌+曾秀萍+彭笑

摘要:本文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高校教师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的特点,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指标体系。采用同行评价法对部分高校教师进行了隐性知识的测量,发现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与教龄显著正相关,与职称部分显著正相关,与性别、学科类别相关性不显著。

關键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63-02

一、文献综述

1.隐性知识。Polanyi将知识从形式上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可以准确地加以描述,并可以编码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存在于专家的技能、员工的头脑之中,不易被明确地加以描述,涉及个人的经验、信念、观点和价值。Nonaka则认为,能够表述的知识仅是整个人类知识冰山的一角,显性知识依赖于隐性知识而存在,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是显性知识的基础。Nelson等认为隐性知识就是人们在行动中掌握的技能。施琴芬等认为,隐性知识是在特殊环境和背景下,难以格式化、高度个性化的非编码型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经验性知识。

2.教师隐性知识。由于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知识、能力、经验等。因此,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较为系统和成体系的,并经过较为专业、科学的验证。胡泽平、施琴芬认为高校教师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因而,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在其实践高校功能过程中得以体现,可划分为三种隐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3.隐性知识的测量。目前用来测量隐性知识的方法有心理测量法、实际社会操作模拟法、特质和行为检测法、关键事件法、主题统觉测验法、评价中心法、专家—新手差异法和情境测验法。而隐性知识结构的测量,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为情境测验法。Sternberg对隐性知识测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测试问卷,基于现实情境开发了教师隐性知识量表(TKIM)。孟彬、李莉、梁睿琪等以Sternberg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中学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并使用情境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了测量。

4.文献述评。通过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学者对教师隐性知识概念、内涵、分类、维度结构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对教师隐性知识的测量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师隐性知识测量研究领域,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多,针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指标体系

本文将以李作学、王前(2005)提出的两维两层次隐性知识结构为基础,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分成五个维度:元认知维、价值观维、情感维、人际维和专业技能维,据此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中,包含五个维度共27个具体指标。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客观赋值法和主观赋值法。在对客观赋值法和主观赋值法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本研究邀请了3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方面的专家,让3位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经过3次反复对权重赋值,最后得到各指标权重。构建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1.研究设计。本项目选取了江西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30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测量。考虑到测量的可操作性及便利性,本文采用评价法。27个指标中,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阅历两个指标将采用客观数据,其他25个指标主要采用同行评价法。对于其中的每一位老师,邀请对该教师比较熟悉的5位同事,参与评价的同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与被评价老师共事5年以上,与被评价老师是同一课题组或课程组,并且与被评价老师比较熟悉。按指标对该教师进行主观评价。每个指标分为1-5级,5为优秀,4为良好,3为中等,2为及格,1为不及格。

2.数据分析。此次评价共收集30位高校老师的共150条评价数据,30位老师的基本信息统计如下:性别:男19人,女11人;学历:本科3人,硕士18人,博士9人;职称:初级4人,中级8,副高13,正高5;年龄:21-30岁2人,31-40岁10人,41-50岁6人,51-60岁2人;学科类别:人文社科类18人,自然科学类12人。

(1)信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s系数作为本研究的信度分析指标。使用SPSS17.0计算得出各维指标的Cronbachs系数分别是,元认知维:0.783,价值观维:0.761,情感维:0.812,人际维:0.862,技能维:0.823。整体数据的Cronbachs系数为0.891。说明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

(2)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分析。根据性别将数据分为两组,采用双尾T检验方法,5个维度指标和总体指标Sig.值分别为:0.091,0.120,0.231,0.068,0.186,0.135,均大于0.5,说明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职称差异分析。将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分别赋值0、1、2、3,将数据按>=2和<2分为高职称和低职称两组,采用双尾T检验方法,5个维度和总体指标Sig.值分别为:0.161,0.022,0.041,0.008,0.018,0.013,其中,元认知维指标Sig.值大于0.5,说明两组数据在元认知维差异不大;其他指标和总体指标均小于0.5,说明其他指标和总体指标在职称方面差异显著。学科差异分析。根据学科将数据分为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组,采用双尾T检验方法,5个维度指标和总体指标Sig.值分别为:0.283,0.168,0.312,0.085,0.0918,0.095,均大于0.5,说明学科差异均不显著。教龄差异分析。将教龄按0-4年、5-10年、11以上分别赋值0、1、2,将数据按>1和<1分为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两组,采用双尾T检验方法,5个维度指标和总体指标Sig.值分别为:0.046,0.016,0.032,0.037,0.008,0.012,均小于0.5,说明在教龄方面差异显著。endprint

四、结论

本文依据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五个维度,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测量指标体系,共包含五个維度27个具体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项目选取了部分地方高校的30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行评价法对这些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测量。数据分析发现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与教龄显著正相关,与职称部分显著正相关,与性别、学科类别相关性不显著。由于收集样本数据数量较少,同行评价亦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孟彬.教师教学实践的隐性知识结构及其测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李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analyzes the feature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and establishes the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acit knowledg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By peer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acit knowledge on the part of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fou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ositional title,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ender,subject categorie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tacit knowledge;measure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高校教师测量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测量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