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习题的演变

2017-12-27郑宗浩

考试周刊 2017年41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解题

郑宗浩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初中数学总复习不是平时教学的机械重复,也不是用题海战术来加重学生的负担,它应是平时教学的总结和升华。笔者认为,上复习课时应注重立足课本,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把已做过的习题归类,归纳为几个主要题型。对于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例题、习题要引而不发,旧题新作,结合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将它们进行演变引申,再生为各种新的题型,培养学生在新问题面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和应变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中学数学;解题;思维转换

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正方形ABCD中,作AM交BC于M,DN⊥AM交AB于N,求证:AM=DN。

这道题里涉及正方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这道题就失去了真正的内涵,所以老师就要启发学生,将此题变形,拓宽学生思维,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利用上述例题,笔者构思了一堂习题课,将以例题变化而来的一系列开放性问题作为线索,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变化的事物中存在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以及快乐的感悟和体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承认,并学会与他人合作。首先可进行以下几种简单变题:

将DN平移即有:变题1:如图2,正方形ABCD中,点E、F、M分别在AB、CD、BC上,且EF⊥AM,通过观察、测量,猜想AM与EF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再将AM作类似平移,即有:变题2:如图3,正方形 ABCD 中,点E、F、G、H分别在AB、CD、AD、BC上,且EF⊥GH,通过观察、测量,猜想GH与EF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两道变题只需利用平行的有关知识,作出各自图中所示的辅助线,即可仿原题给出证明。当然还可以给出以下变式:“正方形ABCD中,点G、H分别在AD、BC上,现将正方形折叠,使G、H两点恰好重合,若折痕长为5cm,试求GH的长度,并说明理由。”这样不断变化问题,引发学生多方位思考,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增长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接着可运用类比的思想进行以下变题:

变题3:如圖4,在正五边形ABCDE中,点M、N分别在CD、D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求证:BM=CN。

变题4:如图5,在正n(n≥3)边形ABCDEF…中,点M、N分别在CD、DE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问:当∠BON等于多少度时,结论BM=CN成立?

变题3类比前面的证法,只要证△BCM和△CDN全等就可以了,关键也是去说明对应角相等;变题4当∠BON=360°n时,结论BM=CN仍然成立,证法同变题3。

当然还可以进行提升拓展,鼓励探究:

变题5:如图6,矩形ABCD中,AB=a,BC=b,点E、F、G、H分别在AB、CD、AD、BC上,且EF⊥GH,问:EF、GH满足怎样的等量关系?

此题与变题2相比,只是已知条件中矩形与正方形之别,其他的条件都相同,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将矩形的边AB、BC平行移动,如图62所构成的两个三角形EFN和GHM虽不全等,但可以证明△EFN和△GHM相似,从而求得GH∶EF=a∶b。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事物当中存在的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变题6:如图7,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BC=b,点M、N分别在BC、AB上,AM与DN交于点O。试探究:当∠B与∠MON满足什么关系时,使得AM∶DN=a∶b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当∠B+∠MON=180°时,AM∶DN=a∶b成立,证△AOD∽△NAD,得出AO∶NA=AD∶ND,证△AON∽△ABM,得出AO∶AN=AB∶AM,即可得出答案。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只是结合教学实例简单地介绍了“变式训练”的应用,其实在我们教学中处处存在变式,希望老师们多总结、多研究,整理成题,利用“变式训练”提升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解题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用“同样多”解题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四个重要“转变”
用“同样多”解题
巧用平面几何知识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