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从微笑开始
2017-12-27杜玲��
杜玲��
摘要:故人云:“笑福开来。”微笑是和谐的开始,微笑是沟通的通行证,微笑可以冰释前嫌,微笑可以舒缓窘迫,微笑可以感化灵魂。
关键词:微笑;和谐
开学一段时间来,我所面对的是一张毫无表情的脸庞。小吴,因父母离异后由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忙于生意,爷爷、奶奶一味宠着她,惯着她,让她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入学以来,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平日里无心学习,忙于化妆,玩手机,谈朋友。遇到问题找她谈话时,她总是抿着嘴不理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任凭你怎么引导,她都不搭一句话。每每此时,我更多的是无奈和感叹。我惆怅。
一、 主动出击
每天走进教室,看到那张不和谐的脸,总是让我感到压抑。仔细查阅了学生的档案后,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一番陈述之后,电话那头传来的是“老师,我的小孩我知道,她就是这样的,初中也这样,我们家长也没有办法。”依然是无奈。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我无意发现她写着“擅长剪纸”。这四个字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次实验课要学习“菊花型滤纸的折叠方法”,为了节约,我决意用废纸代替滤纸。于是我微笑着去找她帮忙,把剪纸的任务交给了她,让她参照模板进行剪裁。可喜的是她没有拒绝,并认真完成了任务。课上,当大家用到剪裁的滤纸时,我顺势表扬了她。“大家手上用的纸,是小吴同学剪的,感谢小吴同学义务为大家服务,在此对她的付出我们按班规给她加德育学分5分”。她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多言。自那天起,找她谈话时她有了“点头和摇头”的反应。我感叹。
二、 蜻蜓点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得好,“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为爱美,她烫头发,涂口红,上课时常照镜子。但这些与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相背离。专业部也要她签订了仪容仪表整改通知单。学校一次次检查,而她却一次次地反复。考虑到“群众效应”,我先后以“家校通”反馈了学生仪容仪表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对问题的处理原则,组织学生对“美”展开了大讨论,并进一步学习了中专生日常规范。在此基础上,本着平等待生的原则,我每发现一例处理一例,直至整改到位。也许是她了解了我的做事风格,当我因不合规的仪容找到她时,她也能积极配合整改,为此我深感欣慰。然而由于平时表现不佳,实验课上与她同组的同学找我要求换组。我思量再三没有答应,并引导同学帮助她,让组长给她布置任务,引导她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一次滴定操作,她做得有模有样。我笑着言道:“看来你挺聪明的,做得不错。如果每次都能按老师的要求来,你肯定能学得很好!”她嘴角微微向上扬起,形成一个好看的弧度,那是一个美好的微笑。我借机让学习委员统计作业缺交情况,并将她的问题当面与她进行了谈话。在言明厉害关系后,她答应补上缺的作业,并且做到了。我暗喜。
三、 有的放矢
12月班级文化建设如期开展。为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我在班级白墙上设计了“风采展示”、“作品分享”等板块,号召大家把自己的优秀作品拿出来供大家分享。一些同学拿来了素描、动漫等作品。我在班级QQ群中主动联系了她,建议她准备一些剪纸带来。一些同学议论开了,似乎对她有些不屑。她也有些畏难情绪。“时间久了,生疏了,刻不动。”“不求完美,努力就好,相信你可以的。”在我再三鼓励下,她答应制作一些纸花。两天后,她主动联系我。“要几朵?”“3~5朵,盡力就行!”小吴将已完成的作品拍给我看,我给了她。“行,你明天带来。”“我后天给你,我再做些。”一天后,我收到了一条留言:“我做了10朵,我要加德育学分10分,否则不给你。”她还给我传了一张由10朵绚丽的纸花摆成的一个圆形图片。我将她的作品图片转至班级群,同学们的赞叹声不断。看到她有了上进心,我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次日,我与班委商量毅然做出了对所有提供个人创作作品的同学加10分,提供绿化和图书的同学加5分的决定。自那以后,我们的沟通通畅了,关系和谐了。我庆幸。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伸手不打笑脸人”。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笑在和谐人际关系上具有很神奇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那么微笑就更是不可或缺的。微笑可以让人愉悦,可以使彼此之间的心更加贴近,为交往与深入沟通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也许小吴同学还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微笑如同一串串和谐的音符,大大缩短了彼此的距离。相信只要我们微笑地面对问题,多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增添一份信任,多付出一些关爱,一切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为了每一朵花儿都能烂漫地盛开
——通过“导师引领”有效促进学生情智发展的实践研究
李育红
(吴江区青云小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趋功利化,学生的精神世界趋于贫乏化,一些具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心理、操行、学习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本文论述了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通过教育实践中开展的“导师引领”工作,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的情智发展。
关键词:导师引领;情智发展
自2011年吴江区大力推广“德育导师制”至今,我校已开展此项工作近七年。在这几年中,我们坚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特别着眼于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的相互促进,在导师的陪伴、鼓励、督促下,学生的情智共生,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此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新路径。
一、 全员育人的“导师引领”新局面
这种全员(德育)导师制是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的育人模式。
学期初,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受导学生名单(一般均是家庭特殊的学生、行为差异的学生以及学困生),每名教师引领2-3名学生。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受导学生的基本情况表,对受导学生的帮扶每周不少于一次,并及时作好记录。导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心理特点、道德品质等个性差异,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实施“导师工作制”,让所有教师都加入到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
二、 全科育人的“导师引领”新方法
由于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了导师工作,成为了对应受导学生的“导师”,所以他们会在相应的学科教育教学中认真落实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职责,坚持学科德育的主渠道地位。导师根据所任学科特点,深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努力实现德育与教学整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时间、社会现象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渗透。所有导师除了对“承包”的受导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外,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有力地促进学生情感和智慧的和谐共生。
三、 全方位育人的“导师引领”新态势
“导师”意味着爱心、责任与奉献,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努力做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
1. 让导师成为孩子思想上的引领者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导师们深入学生中间,熟悉每一个受导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与受导学生的不定期交流,除了关注他们身体表面、学习成绩的变化,更关注受导学生精神层面的动态,及时赞美他们的点滴进步,肯定他们在“情感领域”的细微收获,通过导师引领促进他们在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 让导师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单方面的交代和要求,较少双向的讨论与沟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累积的挫折感,容易造成学生厌倦学习的心理。通过导师辅导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提高他对课程的兴趣。为了获得受导学生的信任,导师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随着交谈次数的增多,关系开始融洽起来,双方的距离开始拉近,慢慢地产生一种信赖感,受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強,注意力集中了,作业也认真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主动跑过来问导师了。如果受导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那么导师会在课余的时间给他补习,多给他作业辅导。
3. 让导师成为孩子生活上的指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而我们的学生普遍却成为了生活中的弱者。他们可能是因为家庭过分宠溺造成的,可能是因为特殊家庭无人关心造成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校园里一个个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小小孩”就这样多了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导师首先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耐心地跟他们谈心,全面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安排和生活情况,以及在家里的各方面的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多抽时间与受导学生沟通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对于成绩稍差或者生活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辅助,通过关爱行动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要时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家校合力功能,不仅引导受导学生增强生活独立能力,更关注孩子的感恩心教育、进取心教育和责任心教育,让他们通过体验感悟在生活上也逐渐成为强者。
4. 让导师成为孩子心理上的疏导者
在科教兴国、教育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守护者。作为一位导师,一定要持续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学生的心灵既敏感脆弱,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就要求导师贴近每位学生的身心实际,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导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花园中的可爱花朵,为了每一朵花儿都能烂漫地盛开,导师们要时刻担负着学生心灵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护航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实现实现“情智交融,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