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看夏目漱石的《心》的林少华译本

2017-12-27王云姣��

考试周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林少华夏目漱石翻译

王云姣��

摘要:本论文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得出夏目漱石《心》的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之处主要为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不足之处为存在部分误译、漏译现象,既有符合动态对等原则之处,也有部分不符之处,可谓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积极学习林译的优点,尽量避免其不足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予译作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动态对等理论;林少华;翻译

一、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和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心理反应相似,那么该译文则可被看作是动态对等翻译。

二、 夏目漱石的《心》

作品讲述了“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在与他有过一些交往后,逐渐熟络并成为“忘年交”。后来,“我”接到“先生”的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先生”对“我”讲述了他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了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后来“先生”获取芳心,K却因此而自杀。结婚后,“先生”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身亡的故事。

小说在结构上由上篇“先生和我”、中篇“双亲和我”及下篇“先生和遗书”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又相互联系。其中,下篇“先生和遗书”是小说的核心。

三、 《心》的中译本

本论文主要以下篇第38-42节的林少华译本为分析研究对象,以其他另外两个中译本作为辅助参考文本,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考察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与不足之处,对其译本进行综合评价。

以下为本论文选取的中译本。

①《心》林少华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6(下文简称“林译”)

②《心》于荣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11(下文简称“于译”)

③《心》李月婷译《从此以后/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下文简称“李译”)

(日语原文为林译本前半部分日语原文。)

四、 林译与其他两译本相比的可取之处

(一) 词汇翻译上的可取之处

1. 从词义的角度分析

如上所述,日语与汉语在词汇上实际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从词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原文1:私はKの私より横着なのをよく知っていました。(P297)

林译:我清楚K比我刁钻。(P523)

于译:我清楚地知道K比我敢干。(P206)

李译:我充分地了解K比我蛮横。(P368)

据《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下文中的日语释义均参考本辞典)解释,“横着”的意思为:①偷懒,懒惰而不做应该做的事情;②不要脸,不讲理,耍滑,厚颜无耻而狡猾貌。在这里应理解为第二种意思。林译的“刁钻”据《现代汉语大词典》(下文中除四字成语以外的汉语词语释义均参考本词典)解释为“①奸诈;②古怪”之意,在这里显然是第一种,体现出了K的狡猾,虽然并没体现其不讲理的一方面,但是从语义上来讲符合其部分语义。李译中的“蛮横”则为“①粗暴而不讲理;②猛烈”之意,在这里显然是第一种意思,体现出了K的不讲理,虽然并没有体现出其狡猾的一方面,但是从语义上来讲符合其部分语义。而于译中的“敢干”,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天不怕地不怕”,可以只是“胆子大”的意思,至于是否包含有“蛮横不讲理”的语义则会因读者而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林译在这里处理的是符合基本语义的,符合对等理论,是要好于于译的。

原文2:彼らの挙動にこれという差違が生じないならば……(P295)

林译:既然两人的表现在K表白之前和表白之后没有现出差异,那么无疑是说K的表白只限于我这一个对象……(P522)

于译:她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那就意味着K的告白仅仅是针对我……(P205)

李译:如果他的举动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就证明他的告白只有我一个人知道……(P367)

根据上下文可以分析得知,原文中的“彼ら”指的是“小姐”和“夫人”。所以林译和于译的“两人”、“她们”都不存在语义上的任何问题。而李译中的“他”会让读者误解为K,所以是一个词汇翻译错误,在意义上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反应,不符合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因此我们可以说林译在这里是优于李译的。

2. 从“语感”的角度分析

我们这里的“语感”,指的是从语言中得到的感觉,语言给予的印象,(意义、感情、意见等的)微妙差别。在翻译日本文学作品时,为了能使中国读者所获得的感受、印象与情感和日本读者对等,译者就必须在把握词汇意义的前提下,考虑“语感”因素,推敲锤炼自己的用词。接下来我们就来从“语感”角度分析一下林译的词汇翻译。

原文3:ある日私は突然往来でKに肉薄しました。(P297)

林译:一天,我突然在路上同K短兵相接。(P523)

于译:一天,在路上我突然逼问起K来。(P206)

李译:有一天在街上,我突然诘问K。(P368)

原文中的“肉薄”是“肉搏,逼近,用身体展开攻击,猛逼对手”的意思。夏目漱石运用这一词汇展现了一幅“先生”与K出乎意料突然相遇而危机感袭来的画面,烘托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所以“肉薄”在这里有“对K怀有敌意”的“语感”。于译和李译都没有體现出这一点,直接翻译成了“逼问”、“诘问”,不能给予中国读者以同样的“语感”;而林译的“短兵相接”是“面对面交锋”的意思,很好地体现了“怀有敌意”的“语感”,符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原文4:私は彼に向って急に厳粛で改まった態度を示し出しました。(P302)

林译:于是我当即乘虚而入,迅速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态度。(P525)

于译:我立刻在他面前做出一副严肃郑重的样子。(P209)

李译:于是我马上变得一脸严肃。(P371)

原文中的“厳粛”是“严肃、庄严、庄重而心情紧张的样子”的意思,“改まる”是“故作郑重,故意采取谨慎的态度”的意思。原文本句体现出了“先生”对K抱有敌意、希望将其“打败”的自私心理,透露出“先生”在写这封信时对自己自私心理的一种厌恶。于译和李译只是翻译成了“严肃郑重”、“严肃”,表面语义似乎没有错,但是不能给予中国读者以日本读者所体会到的“先生”对自己的嘲讽心理。而林译的“一本正经”有“多用于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的含义,这与原文的“厳粛で改まった”是对等的。因此此处优于于译和李译。

(二) 句子翻译上的可取之处

1. 从句义的角度分析

原文5:私たちは時間の同じ日には連れ立って宅を出ます。(P296)

林译:课时相同时两人一起出门。(P523)

于译:上课时间相同的日子,我们就结伴离开家。(P205)

李译:我们在同一天去了学校。(P368)

原文用的是“出ます”,所以只是陈述一个规律性事实,并没有具体到一件发生过的事情上。根据上下文,原文的意思是学校开学了,“先生”和K课时相同的时候就会一起离开家去上学,巧的话还会一起回家。所以林译和于译翻译的句义没有问题,而李译则句义与原文产生了偏差,使中国读者产生的反应与日本读者不同,因此此处林译好于李译。

原文6:前後の様子を総合して考えると、Kはそのために私をわざわざ散歩に引っ張り出したらしいのです。(P299)

林译:综合前后情况分析,K大约是为这个特意把我拉出散步的。(P524)

于译:综合前后情况考虑,今天K特意拉我散步好像就是为了这件事情。(P207)

李译:他好像是前前后后考虑过之后才特意把我拉出来散步的。(P369)

根据原文可以看出,“综合前后情况分析”的不是K,而是“先生”,“先生”经过分析,认为K大概是为了这件事情拉我出来散步的。所以林译、于译在句义上没有出现翻译问题,而李译很明显把“综合前后情况分析”的主语安到了K身上,这与原文产生了明显的偏差,与原句并不对等。因此,此处林译要好于李译。

2.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

原文7:私はこの一言で、彼が折角積み上げた過去を蹴散らしたつもりではありません。(P303)

林译:我不想以此一言将他辛苦构筑的过去彻底摧毁。(P526)

于译:我并不打算用这么一句话将他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过去踢得散了架。(P210)

李译:我没有存心想要用这句话去摧毁他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过去。(P372)

如果直译的话,按照汉语的主谓宾的语序,大致可以译作:我并不打算用这一句话踢散(摧毁)他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过去。但是原文想要突出的是“不打算踢散(摧毁)”,正常的主谓宾语序并不能突出这一要素,所以林译和于译采用了“把字句”句式,这样就可以把谓语放在最后,起到突显的作用,从而成功地与原文形成了对等关系。因此,林译此处要优于李译。

原文8:ただKは私を窘めるには余りに正直でした。あまりに単純でした。あまりに人格が善良だったのです。(P305)

林译:问题是K不会责怪我,因为他太正直了,太单纯了,太善良了。(P527)

于译:不过,K过于直率,过于单纯,人品过于善良,所以他不会责备我。(P211)

李译:他实在是太单纯了,实在是太善良了。(P373)

原句受到了英语句式“too...to”的影响,意思是“太……以至于不……”,直译的话应该是“不过K太直率了,太单纯了,太善良了,以至于他不会责怪我”。但是可以看出,夏目漱石在这里连用三个“あまりに”,构成一个类似排比的句式,以突出K的正直、单纯和善良。那么为了达到动态对等的目的,翻译为汉语时最好也能采用排比的句式,但如果直译为“太……以至于不……”就把排比句放在了前面,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林译的处理既不会给人以“违和感”,又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带给读者的排比之美。相较而言,于译和李译则没有很好地传达出来,不符合动态对等理论。

五、 林译与其他两译本相比的不足之处

林译虽然有以上可取之处,但是细细对照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部分误译和漏译现象,误译和漏译无疑会导致读者误解原文或解读不到部分信息,从而不能使中国读者产生与日本读者相同的感受,显然是违背动态对等理论的。

(一) 林译中的误译

原文9:私が食事の時気分が悪いと言ったのを気にして、奥さんは十時頃蕎麦湯を持って来てくれました。(P293)

林译:夫人惦记着我吃饭时说心情不好,十时许端一碗荞面汤过来。(P521)

于译:吃饭时我说不太舒服,这弄得夫人有点担心,十点左右给我端来了荞麦汤。(P203)

李译:夫人担心在饭桌上说身体不舒服的我,十点钟的时候,给我端来一碗荞麦汤。(P365)

“気分が悪い”可以解释为“不舒服,随身体的生理状态而产生的不快的心态”,这样来看“心情不好”貌似也是说得通的。但是在汉语里,“心情不好”我们却很少会产生“身体不舒服”的联想,所以林译的“心情不好”和后面的“喝蕎麦汤”会让中国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这样也就违背了动态对等理论。

原文10:けれども一方ではまた妙に彼を信じていました。(P297)

林译:但另一方面,我又分外相信他。(P523)

于译:不过,不知为什么我又很信任他。(P206)

李译:但另一方面,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能这么信任他。(P368)

“妙に”是“异常、不同寻常、奇怪”的意思。而林译中的“分外”则是“格外、特别”的意思。可以看出语义上是存在差别的。所以此处于译和李译比林译更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二) 林译中的漏译

原文11:私が家へ入ると間もなく俥の音が聞こえました。……車はやがて門前で留まりました。(P292)

林译:进屋不久,传来人力车声。……(P520)

于译:我进屋不久,就传来了人力车的声音。……过了一会儿,车停在了门前。(P202)

李译:回到家不一会儿,我就听见车的声音。……车子在门口停住了。(P365)

从上下文来看,这一段想要表达的大致意思为:我刚回到家里不一会儿,夫人和小姐就回来了,那辆人力车正是夫人和小姐搭的,声音由远及近,到门前停住了,夫人和小姐回来了。所以最后一句的“車はやがて門前で留まりまし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点明这一句才能明确给予读者以“夫人和小姐回来了”的信息。然而林译中不知为什么却省略了这句话,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摸不着头脑,这也是与原文不对等的。

原文12:そうして退こうと思えば退けるのかと彼に聞きました。すると彼の言葉がそこで不意に行き詰まりました。彼はただ苦しいといっただけでした。(P300)

林译:我马上逼近一步,问他想退就能退得了么。他只说很苦恼。(P524)

于译:我马上又继续向他逼问,他现在如果想后退,就能够后退吗。结果,他的话在这里突然停住了,只是说他很痛苦。(P208)

李译:我马上问他,想着放手就真能放得下吗?然后他突然变得吞吞吐吐,只说他十分痛苦。(P370)

很明显,林译中省略了原文中的第二句话,而这句话包含着“K顿住了”这一信息,失去这一信息后读者想象中的画面将和原文读者想象的画面有所不同,并且也体现不出“先生”的话所带给K的冲击。因此,林译在此处是没有做到与原文对等的。

原文13:しかるに彼はそこになると、何にも答えません。黙って下を向いて歩い出します。(P297)

林译:然而在这点上他只字不答。(P523)

于译:可是,一问到这点,他就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默默地低着头走起来。(P206)

李译:然后他不吱声了,低着头向前走。(P368)

这一例句与上一例句类似,也是林译遗漏了部分信息。这一信息貌似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它可以给人更生动的二人走路的画面感,将K的沉默寡言埋头走路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这是林译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从而没能给予译文读者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没有做到动态对等。

六、 总结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林译有着其他译本所没有的优点,尤其是其用词的丰富和句式的灵活,很好地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这是很值得赞扬与学习的。但是林译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有大量的误译和漏译,在本论文分析的短短五节当中就误译、漏译了五处,这个比例应该是比较高的,那么在整部小说中误译、漏译的数量就难以想象了。不过总体来看林译相较于其他两个版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正如柯子刊所说,林译本可谓瑕不掩瑜,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好地做到了与原著对等,给读者以美的体验。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学习及实践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误译、漏译,学习林译中的可取之处,锤炼丰富自己的用词,灵活运用各种句式,遵循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尽量带给读者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使外国文学作品可以真正走进中国,使中国的读者可以真正享受到世界文学的滋养!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5).

[2]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出版社,1985.

[3]松村明等.日汉双解大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

[4]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

[5]贾爽爽.以对等理论解析夏目漱石《心》的中文译本[D].沈陽师范大学,2013.

[6]柯子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林少华夏目漱石翻译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拔草的翻译家
拔草的翻译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我爱你
虚拟的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