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发五级课程 培养持久学力

2017-12-27吴玲

江苏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 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基于“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育人理念和区域课堂研究的“新三学”理念,致力于“五级课程”研发,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借助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家长课程的有益补充,使得校本课程彰显特色,为支持学生学习、提升学力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家长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14-03

【作者简介】吴玲,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副校长,高级教师。

人是一切课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学校教育最深处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是基于学校教育哲学之下的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儿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以下简称“北小”)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课程建设的依据。我们理解的“学生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中,北小更加关注对学生的理解,对学习的支持,对学力的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思路更加明晰,校本课程特色更加彰显,特别是近几年的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家长课程的实践探索,是对原有课程框架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它使得课程品质得到提升,学生学力得到发展。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支持学生高效学习

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引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充分体现出“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

教学内容的重组。以语文学科为例,北小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是“整合”,或是单篇文本的重组,或是主题群文的重组,或是古今同篇文章的重组。这样的整合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走出了传统语文教学分析感悟的小圈圈,让课程内容更丰富,让课堂更开放,让教学更高效。教材没变,文本没变,但是因为重组,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围绕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凸显数学学习重探索、重研究、重发现的特质,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索。课前“研学单”将新课内容以探索题、研究题、发现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先探索、先研究、先尝试,让学习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发生。课堂上“组内分享—全班交流—师生反馈—练习质疑”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学生在提出问题、分享碰撞、解决问题中,极大地释放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习力。

二、校本课程特色化,支持学生深度学习

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的价值定位,进行促进素养生成的课程设计。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方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用核心学科架构课程主干,最终促成核心素养的生成。我们对学校课程框架进行梳理,以语文、品德、科学学科为突破口,通过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重构课程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

1.十二岁以前的语文课程。

2009年12月,孙双金校长撰写的《12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一文在《人民教育》刊发,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种子的语文,是为学生一辈子奠基的语文。2016年,在孙双金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增补,把“为终身阅读奠基、为准确表达启航”作为课程的价值追求,提出了指向儿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的核心素养,再一次规划设计了12岁语文的课程框架,变3块基石为4大支柱,即古代经典、现代美文、儿童文学、语用与表现。我们倡导语文学习“视野宽一点”“结构整一点”“容量大一点”“起点高一点”“积累厚一点”的教学策略,让儿童在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语文学习时空中,获得语言、思维乃至学力的全面提升。

2.十二岁以前的科学课程。

北小率全国之先,创设了以“娃娃科学院”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系列。“娃娃科学院”共有10多个研究所,研究水平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处领先地位,“娃娃科学院”院士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站在高位,12岁以前的科学课程再次起航,依据科学观念与运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责任与态度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了以“體验和创新”为核心的娃娃科学院课程理念,以“探究与实践”为有效提升科学素养的课外科学课程实施策略。教师们自编《废物家族》《与达尔文同行》《有趣的空气》等校本课程读物,引导学生至一个个特定的问题情景中,去尝试“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知识的程序—自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自行应用知识并尝试发明创新”。

通过“个性化科学记录本”,让学生自行经历探究获取知识,经历独特体验的全过程。“做中学”针对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进而将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参与学校一年一度的论文答辩。现在,娃娃科学院的小研究员们已经能熟练地按照“做中学”的模式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因为“做中学”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的思维方式。过程性评价研究全面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以弥补知识性、总结性评价的不足。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强求学生成为创造者、发明家,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性体验,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创新潜能。

三、教师课程个性化,支持学生创新学习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没有“课程”概念,只有“教材”概念,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其实,教师拥有课程设计、开发和处理权。北小不仅引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还鼓励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个人兴趣、研究专长开发具有鲜明个性的课程。

孙双金校长对诗仙李白特别敬仰,喜爱李白豪放的诗风、天纵奇才的诗情、天马行空似的诗境,于是研制了有关李白系列课程。

严和平老师原先是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她开发了啦啦操课程,带领学生们在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比赛中载誉而归。endprint

支名瑗老师关注并喜爱国学经典。她潜心研究传统蒙学教材,结合低年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识字先行,写字和理解运用在后的教学策略。支老师的“国学课程”让所带学生达到了人均近千万字的阅读量。

王淼老师紧扣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以水墨画课程为切入,通过水墨游戏、水墨体验、水墨表达、水墨感受、水墨塑性五大板块构建了个性化的水墨画课程,改良了传统水墨画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唐晓欣老师针对设计课程这一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弱点和难点,对来自美国“5E学习环”课程中的“探究手动牙刷的设计”活动进行了改编与实践。活动课程本土化探索中的经验为小学设计活动课程提供了借鉴的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设计热情。

教师课程,是以儿童自由发展为目标,由教师自主开发的个人课程。相对国家课程,它更加自由、灵活,常常带着教师个人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烙印。课程的研发,不仅对教师的素养带来了极大的提升,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特别是电影课程、儿童文学课程把学生领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课程即跑道,课程即成长。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与学生共同成长!

四、“學生课程”多元化,支持学生个性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也应当因材施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的自我活动、自我需求。教育即生长,就是让每个个体的种子自由地、充分地舒展成他们自己的模样。学生课程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倾向、兴趣特长开展学习,深入研究。学生是学习主体,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独特性。高歌同学特别喜欢绘画。在学习研究国外绘本的基础上,她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绘本课程“彩色的妈妈”。王子曰同学就生活中最常用的晾衣架问题做课程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他自己也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机器人创意达人邓介铭从一年级开始就加入了我校娃娃科学院机器人创意研究所,由他负责编程、设计、组装的投篮机器人在青奥会期间大放异彩,深受各国运动员的喜爱。孙牧阳同学则对《隋唐演义》情有独钟,他自己创编讲述隋唐战马故事。其实,一个学生就是一门独特的课程。教师需要对学生主体高度尊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价值取向,去建构自己独特的课程。

五、家长课程资源化,支持学生延展学习

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家长既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又了解儿童、关心教育,并对教育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为学校课程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让学校教育突破围墙,延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学校课程开发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家长进课堂”是家长课程的雏形,每个班都有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讲课,当交通警察的家长讲解交通安全和道路标识方面的知识;当医生的家长讲解有关身体保健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来自部队的家长讲解有关国防和武器装备的知识;来自科研院所的家长讲解大气、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在积累了大量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家长课程日臻完善。我们鼓励教师在开学初整合家长资源,带领家长做好课程内容规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阻碍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课程与生活、与社会的接轨,突破边界,通过统整与跨界,走进课程开发的新天地,真正培养学生持久不竭的学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