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误差或意外变成可贵的教学资源
2017-12-27王祥连
王祥连
把课堂误差或意外变成可贵的教学资源
王祥连
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差或意外,而这对于教师来说,往往就是难得的生成新的教学活动的大好契机,关键看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及其是否能够敏锐把握与捕捉住这样的时机,并将其转化成可贵的教学资源予以利用。请看笔者几个真实课例 (片段)。
一、敏锐捕捉学生课堂言说中的误差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上课伊始,笔者请学生说说对宋庆龄这位人物的了解。课堂上有如下对话: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老婆……
师:对于孙中山、宋庆龄这样令人景仰的伟人,在这里用 “老婆”一词,你觉得合适吗?
生:不合适,应该用 “妻子”这个词!
师:“妻子”似乎还不够庄重、典雅,不太适切宋庆龄这位特殊人物的地位与身份,显得不够尊重与文雅……
生:“夫人”——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师生:(点头赞同)比较得体!
如果没有学生课堂上出现的这个误差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老婆”),及教师及时敏锐地捕捉住这个学生课堂言说中转瞬即逝的误差,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切实的揣摩、筛选、运用词语的过程 (“老婆”——“妻子”——“夫人”)。课堂就没有这样的教学资源与生成,学生也就不会收获日常难以得到的切实的关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感、分寸感、得体感的深刻领悟。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便不会在这样的课堂得到真实而有效的训练。
二、敏锐洞察学生表达与课文的误差
笔者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老师,您好!》第二课时,(课始)指名背诵课文。一学生将“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这句话背错——背成两个“与”:“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当仔细听课的学生指出背诵者的这一错误时,笔者在课堂上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抓住这一学生课堂上出现的误差,并由此生成新的语文学习活动,效果出乎预料。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醒诸睿同学读错了,很好!说明同学们注意倾听,非常好!老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你们看有没有道理:“与”与“和”的意思是不是差不多?可以通用,但诗句中为何没有像诸睿同学背诵时那样重复用两个 “与”或两个 “和”?同学们相互讨论讨论。
生:上下句重复用同一个词,不好!诗歌要有变化地用词,要讲究对应!
师:有道理。诗歌用词造句很有讲究,要对应,要具有对称美,你看这两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那么,诗句中与“大道”对应的是哪个词? (生回答 “金桥”)你看,前面用 “大道”, 后面没有用 “大桥”, 而是——(生回答“金桥”),这就是整体统一中,还要注意语言的变化!那把 “大道”改成 “大路”,好不好?
生:不好——读起来不好听了,因为不押韵。
生:而且,“金桥”中的 “金”字,让人联想到 “金子”“金光闪闪”,让人感受很珍贵,说明教师的事业伟大、崇高与重要!
师:对!“道”与 “桥”韵母都是 “ao”,读起来就押韵,而 “路”的韵母是“u”——与“桥”韵母“ao”就不一致了!大家再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再看第二节中前两句:
“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押韵吗?
生:押韵,还是韵母 “ao”!
师:但是,这两句用了两个相同的 “和”,看来书上的表达有时也很值得斟酌与改进,同学们挑战一下:改一改,让这两句表达得更好!尝试尝试!
生:“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与朝霞在心灵闪耀。”
师:你很聪明。第一节中是先用 “与”,后用 “和”,你把第二节这两句改成先用 “和”,后用“与”!有变化,又不重复!还有没有更有变化的?
生:“用真理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跟朝霞在心灵闪耀。”
由学生 “背诵”中一个小小的错误,生成 “挑战与改写诗的第二节开头两句”这一新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充满新意、陌生感、挑战性与创造性。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活动之中,课堂处于热情高涨之中。
图一 原汁原味的学生习作
三、敏锐把握与转化课堂意外或突发事件
一日,实习老师小芮正在上课(三年级下册 《水上飞机》),我和其他3位实习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突然,一只大黄蜂犹如一架F16战机 “嗡嗡嗡”地呼啸而来。课堂风云突起,只见大黄蜂飞向左,左面一排同学大惊失色,尖叫声顿起,一起纷纷抱着头伏下,有的女同学吓得钻到课桌底下。正当右边同学还没反应过来或 “幸灾乐祸”之时,大黄蜂调转方向盘旋着飞向右边,这下轮到右边的同学尖叫阵阵,抱头伏下一片……
正在上课的小芮老师,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与责任,赶紧拿手上的教科书试图去驱赶这位天外不速之客。可是,大黄蜂却径直飞到她的头顶。小芮老师吓得也尖叫不停、丢盔弃甲——教科书也掉落地上。同学们不禁哈哈大笑……
于是,我只好上场了!我让同学们打开所有门窗,再打开教室内四扇吊扇,驱赶一阵之后,大黄蜂似乎发现情况不妙,终于从窗户飞走了……小芮老师准备重整旗鼓——再续前面的课堂教学。我却突发灵感,这是多么真实而生动的一次习作教学契机啊!于是,我再次走上讲台,替下小芮老师——即兴完成了这次的习作指导课: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发生的情况,让他们具体描述一下刚才老师、同学们的反应 (声音、行为、语言、神情、心理等),接着让同学们想一个好题目。最后,请同学现场完成。不过20多分钟,学生就完成了习作草稿。请看学生的佳作 (另参看图一):
不速之客
三 (9) 班 朱亚轩
“嗡” “嗡” “嗡”……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教室里的一片安宁,老师的话语也停了下来。大家猜到这个 “不速之客”是谁了吗?没错!就是我们既可爱又让人感到害怕的大马蜂。
同学们见到了大马蜂,尖叫声连连,就是害怕马蜂的针扎到身上,正在上课的实习老师强装镇定。可等到马蜂围着老师转时,老师脸都吓白了,抱着头就跑!我想,实习老师心里肯定吓坏了吧!
而我们英勇的王老师怎么会怕一只小小的马蜂呢?王老师 “唰”地站起来,准备活捉这个 “不速之客”,可王老师这次好像是遇到劲敌了,马蜂飞来飞去,王老师根本捉不着。看来,这次PK,王老师好像战败了呦!
经过一番折腾,在同学们的尖叫声下,小马蜂终于飞走了,教室里也恢复了安宁。
这次,小马蜂真是到我们教室里来大闹了一番。
综上所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或意外,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抓住这些课堂误差或意外,作为宝贵的资源予以生成或转化为新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源于学生当下课堂学习生活而鲜活地生成的学习活动,学生沉浸其中、兴趣倍增,往往事半功倍,甚至有出乎预料之效果。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