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教育行者的跋涉

2017-12-27万福友

师道(人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育

万福友

一位教育行者的跋涉

万福友

“没有写作,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武宏伟老师经常在各种场合如是说。这句话,从他的口里说出来,一点都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本人的著述和成长,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出生于1960年的武宏伟老师是吉林市人,深耕教育三十多年,担任过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行政职务,现任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兼任深圳继教课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武宏伟老师已经正式出版的专著有 《作文类型导析》 《心与教育的对话》 《教育的是是非非》 《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 《“三者”合一教语文》 《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等六部;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300多篇;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whw83318395), 产 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誉为 “新生代语文名师、一线教育专家、草根教育家”。

其实,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要上好课,完成好属于自己的本职——教育教学工作,已不容易。然而,武宏伟老师轻而易举做到了,至于说到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300多篇这一项,就更令人肃然起敬了。但他的业绩还远不止于此,教育教学6部专著,若再加上已交给出版社即将出版和按计划正在撰写的书稿,已经达到了11部,如果一部书稿按25万字计算的话,就是洋洋大观的近300万字。以 “勤耕不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虽然成就突出,但武宏伟老师却没有一点架子,每逢新老师讨教,总是热情帮助,毫无保留,也正因此,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 “老武”。

当教师,似乎是老武与生俱来的缘分。

年近六旬的老武身材魁梧,腰板挺直,相貌堂堂,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加上洪亮的声音,在接触过他的人心目中都是一位出色教师的形象。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武老师有如下的追忆——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很小的时候,我就做过教师梦——找一块小木板挂在院子里的木栅栏上,右手拿着刚从学校偷来的白粉笔,左手拿着妹妹小学二年级的 《语文》课本,像模像样地站在那里,给坐在小板凳上的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上识字课——我乐此不疲的原因,竟是羡慕教师的威风和什么都懂。

长大了,正赶上刚刚恢复高考的好时候。1979年,因为 “臭老九”的名声和待遇,参加高考的我并没有选择师范院校,分数达到而且已经考上了政法院校。可是,父亲的 “历史问题”,又使我被莫名奇妙地扔进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我哭喊着要求重读,父母却生怕我第二年考不上,加上家境的贫穷,综合的考量后,我无奈地踏进了那所师范学校的大门。1981年中师毕业起当老师,不知不觉,已然过去36个春秋。如果用时下许多人的 “成功”标准,出道十余年里,就先后担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等职,也算是 “小有成就”了。

在老武看来,恰恰就是在自己担任行政职务的那些年月,为了世俗的 “名”和 “利”,荒废了大好的研究年华。自己1985年4月就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论文,1990年6月,30余万字的《初中作文类型导析》,由长春出版社公开出版,此后的整整15年时间,绝大多数精力几乎都花在了教育行政管理上,很少专门静下心来从事教学研究,写过一篇像样的研究论文。回首来时路,听得出来,他的语调中略带着一丝遗憾。尽管,不同岗位的历练,让老武看问题的视野大为拓展,也为自己的教育写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武宏伟与学生交流语文学习心得

在教育研究的领域,多年没有大的建树,说起来的确有点儿遗憾。当然,在教育之海里扬帆撒网,老武也捕捉了一些名贵的 “海产”,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当班主任。笔者听他讲述了许多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吧。

故事一:

二十一世纪初,我调到深圳工作。有一年暑假回东北老家探亲,途中,我打了一辆出租车。下车后,司机说什么也不肯收钱。他说:“老师,你不认识我了吧,我是您的学生,我的妻子也是您的学生。还记得吗?如果不是您专门去家访,为她减免学费,我妻子早就辍学了啊!”望着已经陌生的面孔,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20年前的初夏,那时我从教不久,就遇到班里一位女学生连续几天没来上学。印象中这位住校女孩衣衫破旧,平时少言寡语。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想让她辍学干活了。 “这怎么能行,这不是毁了她一辈子吗?”我回忆着这个女孩,一个刻苦努力、成绩良好的苦孩子的形象浮现在头脑中, “我的学生,让他们读书,这是我的责任!”

周日早晨八点钟左右,雨过天晴的乡村的沙土路上坑坑洼洼,积水仍多。我骑着自行车向着15公里以外的小屯子进发。车轮在泥泞的沙土中陷进很深,左拐右拐,选择干爽、坚硬的路面艰难前行,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才好不容易找到学生的家。这时,跃入眼帘的是一套低矮的土坯房,和四周的房子很不协调,刚进屋子,隐隐然有一股霉气扑鼻而来。昏暗的房间内,但见我的学生站在角落里不停地抹着眼泪……

我说服了她的父母,也为她申请减免了学杂费。

故事二:

“铃……”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烦乱的思绪。我疲惫地抓起电话。 “喂!武老师吗?您好!我是小凯的妈妈,他现在还没回家,您知道他去哪了吗?”我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经11点30分了!我在头脑中迅速扫描:下午到班里巡视,发现小凯和几个男学生还在教室里,我就告诉他们晚上有暴风雨,要赶快回家。我是亲眼看着他们走出校门的呀!怎么还没有回家呢?我镇静了一下,安慰道:“您别急,等我问一问其他同学再说。”

我打遍了常跟他在一起的几位学生家的电话,学生都不在家,只得到了一条线索:他们常去××网吧。此时, “到地球村去”几个大字猛然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那是下午我去班里督促学生回家时,黑板上看到的几个大字,如今恍然大悟。于是,我抓起电话,约那几位家长一起去网吧。

待大家顶风冒雨来到网吧,只见里面烟雾缭绕,几位学生正在电脑前忙碌。抬头忽见我们落汤鸡似的出现在面前,顿时目瞪口呆。我和几位家长事先已约定:见到孩子们,一定要沉住气,决不能发火。双方对视了一两分钟,还是由我打破了僵局:“唉!你们一时不回家,父母就一时不安,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走,咱们回家吧!”几个学生蔫蔫地跟在我们后面……

学生和家长没有马上回家,而是聚集在我那不满10平方米的宿舍里开了个座谈会。我帮学生们分析了影响这次考试成绩的原因,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明确了近期和远期奋斗目标。孩子们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并承诺一定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送走他们时已是凌晨1点30分,虽然我疲惫不堪,但却像刚办完喜事一样兴奋不已……我把这段经历写成了 《这是我的责任》,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 “班主任话细节”活动的一等奖,并发表在 《中国教育报》上。

这是老武在老家和深圳做班主任时的经历。前一件事发生时他刚学做班主任不久,后一件事已经是当老师20年之后。老武说,后来不做班主任了,语文课堂上,作文与做人教育依旧紧密结合,课堂组织管理依然毫不松懈,遇到新老师讨教,经验依旧是毫无保留。

2002年,老武调进了深圳,并雄心勃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走上行政领导岗位,以特区为试验田,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经验融于特区的教育实际,期待能开花结果。

但相较于理想的完满,现实永远是 “骨感”的。在几番挣扎、几番思索中,老武又一次调转航向,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现代教育不是缺少所谓的 “官老爷”,而是缺少好老师;现代教师不是缺少物质,而是缺少精神;他们不是缺少教育的思想方法,而是缺少正确的、能够因材施教的、而且还有一点反“现实与传统”的思想方法……

于是,老武毅然拿起笔,开始了孜孜以求的教育科研工作,决心以先进的思想,省时而高效的方法来当“领导”——早上,五点三十分起床,洗漱、读书;七点钟去上班,教育、教学、科研、写作;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运动一小时;晚上,科研、写作,十一点半就寝。这样的作息时间表已坚持了十几年。

这些年来,北京、上海、福建、江西、山西……到处都留下了老武讲学的足迹。许多人赞叹老武教育科研的成绩,也经常有人邀请他讲讲自己是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对此,老武总是不厌其烦且饶有兴趣地告诉教师同行:心中总有问题,经常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看书学习中甚至是闲谈中发现的问题,储存在电脑里,进而形成一个个小型的科研课题,然后去探索研究,并及时记录学习、实践、认识,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和提高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年累月坚持下来,积少成多,由点及面,就形成了一个大系统,一种新学说,一部研究性专著……

还是举个例子吧,这样更能说明问题。老武说,他在教人教版《语文》鲁迅的 《雪》一文时,有三个词是 “蜡梅、胡蝶、壶卢”,课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有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腊梅、蝴蝶、葫芦?”课后,他在网上、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资料,一个词一个词地追本溯源,最后形成了 《蜡梅、胡蝶和壶卢》的文章 (发布于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讲给学生听,也讲给全国的同行们听。

有疑问就 “审问”,长此以往,师生都能养成学习探究的好习惯。正是在敏锐的问题意识的引领下,老武先后写出了 《〈化石吟〉引发的几个考古谜团》 (2006年第11期 《语文教学通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何地》 (2007年6月29日第4版 《中国教育报》)、《点到为止,不必深究——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几个晦涩问题的处理》 (2008年第5期 《语文学习》)等一大批探索性文章。在老武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根据所查材料整理出的笔记、小论文也不计其数。

于是, 《“三者合一”教语文》出版了, 《心与教育的对话》出版了, 《教育的是是非非》出版了,《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也出版了…… 《教育的是是非非》一书,是对某些教育 “本真”问题的思考,是对教育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抨击,也是对教育明天的设计和展望,被 《中国教育报》评为 “2012年教师喜欢的100本书”之一。

清人郑板桥有一首 《竹石》诗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的是岩石上竹子的 “坚韧”性格,启示人们要想取得成绩,没有坚持的品格只能是痴人说梦。老武的教育科研之路,总结起来就是 “坚持”二字。

许多人的教学都是围着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因为这样较为稳妥,肯定不会出什么 “篓子”和“岔子”。当然,这样做教育自然也就不会有过人之处,除了考试,也懒得再去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更不会去 “自讨苦吃”,搞教育科研,去著书立说,至多只是上头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过的是最省心的日子。于是, “朝六晚五”便成为教师生活的规律。这,也算是一种庸庸碌碌的 “坚持”吧。

作为老武多年的同事,我清楚地知道,他是不会这样去 “虚掷光阴”的。每天早上5点半,房间里的灯光就亮了,电脑也打开了,在不断的键盘敲击声里,他新的一天就开始了;7点10分出门,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学校,早餐后,指导学生早读,备课、上课、改作业,午餐之后是午休一个钟头,起床后又是紧张的工作。每天下午五点半钟,又准时出门,出现在安托山的登山道上……即使是风雨天,也不轻易改变。10年前,老武的运动还更多的是打篮球或羽毛球,后来因为腰部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改成了有氧运动的登山。如果你要在下午5点过后找他,那么,他可能这样跟你讲:对不起,我爬山了,明天再说,好吗?5点过后,是他自定的健身时间,他每天一个钟头的锻炼,风雨无阻。

老武说过,没有强健的体魄,做好本职工作都难得到保证,更何况那么繁重而且是创造性的写作任务?

讲起来,有一件事,笔者觉得值得跟大家分享。有一回,不知道是运动还是别的原因,老武觉得腰部不适。去看医生,医生说是脊椎骨有点增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每天到医院去做牵引或手术。老武听后,觉得自己的身体并不像医生说的那样严重,何况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天天跑医院。于是,他干脆就把医生的话当作了耳边风,自己每天爬山运动,同时安排到社区的健身器材上拉手臂,每天数十次,另加腰、臂、腿及关节等相关部位的配合活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居然发现,腰部的疾患好了,颈椎病也好了!不仅如此,他还根据自身的身体实际,编了一套体操,活动手臂、腿脚、脖颈和腰身,而且据说效果还相当不错。

试问,在健身锻炼上,能够真正做到风雨无阻坚持十几年的,能有几人?做科研也一样。除了出差或旅行,科研写作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教育写作的成果,就是这样“炼成”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的这首诗,形象地点出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关注生活和热爱读书也是武老师教育写作的重要源泉。他常说,人云亦云是思想懒惰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不会再有自己的思想。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认真思考,往往就能发现许多生活的本真的东西,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就有所前进。拾人牙慧,充其量只能当一个传声筒而已。举一个例子,今年暑假,老武一家人自驾游,从深圳出发,经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和宏村、河南开封府,河北的碣石山,一直到东北接近哈尔滨的老家,除了沿途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还尽情探寻历史人文古迹,探访多年未见面的亲人,拍了无数照片。回来后,他又用了近30天的空余时间,补写了一万多字的游记,还做成美篇,向同事好友介绍展示风光名胜、文化古迹和各处民俗风情的特点,分享自己旅行感受,文末,还将旅行的 “攻略”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一详细列举出来,给往后自己旅行的朋友们参考。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老武提醒人们在接听完蓝牙电话后,一定不要忘了关机。他自己就是在高速上走了好久后,感到不对劲——电话的导航不说话了。驶进服务区、停下车后才发现,手机的蓝牙电话没有关机,而这时,已经多走了一二百公里!

写作,离不开读书。对武老师这位既要备课上课又要及时改作业、还要被到处邀请讲学、被无数报纸杂志约稿的名师来说,抽出时间去读书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事。然而,他读书有自己的绝招——利用“边角料”的时间去读书。在很多会议的间隙,都可以看到他手头的《咬文嚼字》 《语文学习》或者《人民教育》等刊物;出差途中,等待登机等等的小 “边角料”,都被他充分利用起来了,成为他用于读书的 “黄金时间”。有时候跟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闲聊得知,许多杂志,都只有武老师一个人借阅过。

一段风景,普通的人看过就看过了,武老师看过了,就不一样了,他还会让许多人知道,这段风景跟别处的不同之处;一些会前、登机前、旅途中的属于 “边角料”的时间,对于许多人而言,过去了便过去了,司空见惯,见惯不怪,在武老师这里,就不一样了,这些“边角料”,变成了他宝贵的 “黄金读书时间”。

于是,生活和工作,自然就给了武宏伟老师丰厚的回报;于是,读书和探究,自然就给了武老师源源不断的灵感。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