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基本舆情状况研究初探
2017-12-27朱连春
朱连春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基本舆情状况研究初探
朱连春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微信能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显然,了解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舆情情况,有效引导互联网舆论,进一步传递网络正能量,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十分紧迫。
网络民意表达 微博 意见领袖 新闻客户端
1 网络环境对社区居民网络舆情调研的重要性
截至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51.7%,超过群众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达6.51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到92.5%,网络在社会舆论的表达、传播及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方政府难以冲破现有利益格局的障碍,致使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所引致的网络舆情危机成逐渐递增的趋势。然而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网络舆情重删堵而轻疏导、网络舆情的被动而轻主动引导等等问题,使一些基层政府与民争利的一些冲突个案在互联网上迅速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如何卓有成效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成为新媒体时代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网络舆情分析可以看出,网民对于中国的各个领域的公共事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网民民意表达的趋势呈现日益复杂的趋势。3月3日至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两会期间,整体网络舆情积极、平稳、向好。网民对于全国两会的参与表现的更加积极,多个话题引发舆论的持续热议,推动舆情热度持续高涨。不过,部分媒体报道的不严谨也引起网民的热议。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了引导,紧紧围绕会议日程进行报道和评论,设置议题,有效制止了娱乐化倾向,彰显了网络的正能量。而“号贩子”、“山东疫苗案”、“真假王娜娜”、“医生深夜出诊遭殴打”、哈尔滨“天价鱼”等事件,且因为地方政府对事件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反而使舆情朝着负面,复杂的方向发展。由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网络舆情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了公共事件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网络敏感事件发生后,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有效相应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尽快的平息危机事件。
课题组调查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河北舆情网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更为具体的方面有:当代社会居民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多元化、包容性、务实性、大多具有奉献精神,但也讲求奉献与个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在日常行为中,社会居民在网络上体现出较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他们认同以网络作为新的交际方式,坦诚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程度上干扰;很大一部分社会居民将上网当成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上网主要占用课余活动和睡眠时间,大多数人能正常对待,面对网络保持健康心理状况。调查显示,2016年网络舆情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生活层面,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出现的金融市场震荡调整,出现了新的舆情热点。民生改善与经济反腐、央企改革的推进,如何维护中产阶级的稳定,切实保护非公经济,尊重产权制度等将至关重要。
②政治生活方面,力推深化改革的强势政府和领导形象,与市场化改革预期、“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之间的协调,将成为政治传播的新课题。
③意识形态层面,对社会议题泛政治化解读的情况将出现。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当前政府在互联网和知识分子领域表现得较为强势,知识界表现出某种疏离和政治参与的冷感。“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吹响,需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鼓励其做“改革的促进派”。
2 现阶段网络舆情的特点
2.1 网络民意表达的载体
互联网,其形式主要表现为论坛(BBS)、博客、微课、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在论坛方面,通过研究着研究得出结果,公众在论坛上可以随便发表议题和讨论,其讨论者有试图逃脱监管的嫌疑。博客则激发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的公开化、公民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微博,公民以微博的形式分享和发现基本的传播形态,对公共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微博内容和传播方式也会产生“坏消息综合症”,“震惊体验”等负效应。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发声成为政府新闻发布的“标配”,中央级媒体和各级党报纷纷开设法人微博,成为事态演变的重要变量。
从2013年开始,网络舆论板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度,微博大V遭到沉重的打击,其热度大幅度下降。微信用户增长迅速,新闻客户端也在发展中。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新信源,大部分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获得。
2.2 社会居民网络舆情表达是现实和虚拟的交织
社会居民网络舆情表达跨越现实社会和虚拟环境,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很难对其把握。现实社会是网络民意表达的基础,网络民意表达则是居民现实民意的延伸和超越。且网络民意表达会衍生出不同于现实民意表达的新特点。社会居民网络民意表达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会跨越到现实中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付昌波说,我们要推动形成正确的社会治理舆情回应理念,建立线上动态发布与线下依法处理同步的社会治理舆情处置机制,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3 网络舆情获取相对自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民可以方便的进入各个端口,他们借助于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博客,微博,聊天工具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这大大降低了民众发表意见和公民参政议政的门槛。但网络舆情的开放性使一些不法分子和低素养网民趁机散播网络谣言,还有某些网络公关公司为了商业利益,编织和传播谣言,网络诽谤、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网络虚假信息扰乱资本市场,这损害了社会稳定,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对于各种有害的舆情信息,应该收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规范治理,有秩序和规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3 网络舆情表达出现的问题
3.1 网民结构失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结构如下:性别结构基本与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一致;年龄结构中10-39岁占整体74.7%,其他年龄段所占比例较少;学历结构依然以中等学历群里为主;职业结构中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达52.5%,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收入结构中月收入在2001-3000及3001-5000元的群体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在增长。这些数据表明,现结单网络舆情的表达呈现“年轻化,知识化”,这决定了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的表达传播,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偏激的一面。这些学历年龄和群体性差异都限制了网络民意的表达。
3.2 网民表达的自由与离散
互联网的平民化和网络化为公众提供了实施话语权的平台和网民的参与热情,社会公众不在满足于被动接受传统媒体提供的消息和舆论的引导。他们通常通过微博、博客、评论等众多端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来关心社会事务。但网民结构的分散性决定了舆论的分散性,网民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信息很多,很难形成一个舆论的核心点,对于数量众多的网民,核心问题的见解也都是随心随性的,见解和认识都不同,难以进行总体的控制和把握。
3.3 网民的非理性与情绪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预示着传媒时代的变革,网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设计公共利益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评论。当前我国的网民群体组成十分复杂,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让网民肆意的通过评论来表达想法,宣泄情绪,产生了许多非理性的网民评论,对于热点事件,网民从开始的密切关注,发展到“人肉搜索”,再到人身攻击,最后至无理谩骂,其评论对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发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4 网络环境下舆情的运行特征
首先舆情信息的传递从宣讲式演变为对话式,舆论不再控制在政府或者新闻从业人员手中,而是由民众牵引。其次舆情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组织结构和蝴蝶效应。舆论的出现不可预料,依赖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初始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会造成“雪崩”。
4 网络舆情对社会居民思想政治情况的影响
4.1 舆情状况的调查对象及内容
本课题对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思想政治状况舆情研究的范畴定义为:思想政治基本情况、日常行为状况、心里健康状况。
当今社会网络运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网络舆情以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开放程度高成为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现代社会居民掌握着丰富的网络知识,网络信息已经渗透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的各个领域。网络舆情到底对社会居民产生了那些影响,在这些影响中那些事是正能量,那些是负能量,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颐和文园社区、建设小区社区的社区居民以及以网络工具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价值观的特点、道德文明、心里健康四个方面的内容。
4.2 网络舆情对社区居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①社会居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通过对社区5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90人浏览新闻,104人看博客和视频,104人使用微博和社交媒体,44人在泡论坛。
②社会居民上网频率的调查。从上网频率可以判断社区居民是否能控制个人行为,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居民的网龄一般都在五年以上,60%的居民周上网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绝大多数网民都能理性控制上网行为。
③网络对社区居民日常行为的影响。调查显示:社区居民认同网络对学习、休闲、社交等作用的比例占80%以上,少数20岁左右的居民对网络产生了依赖。
5 社会居民对网络舆情调查发现与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今社会,社区社交新媒体成为众多市民网上言论的新渠道,网站、微博、微课、微信群、社区居民论坛等媒体新领域的快速发展,其爆发的能量值得关注。新媒体关注的都是居民身边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舆论热点事件不断增多,社会矛盾也进入多发期。因此,关注网络舆情,重视分析,利用网络舆情,对于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作用不可小觑。
①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引起公共关注,并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议论、揣测、分析。如“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
②政府出台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引起的讨论和质疑,如上海市“户籍新政”事件。
③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和官员的不当言论引起的公众网络发声和围观,如沧州建新化工厂污染事件,网络上成为“红豆水事件”。
④部分弱势群体的诉求不能满足时,在网上发声希望获得援助或者宣泄感情引起的舆论。
互联网和新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为大家了解世界、传递信息、表达诉求搭建了一个巨大平台,而数量庞大,身份多样的网民群体通过这一平台,自愿且积极地发表和交流自己对某一事件、某一热点、某一人物的观点。因此,网络平台已成为我们有关部门了解民意、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窗口和渠道。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公众能很快将所看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微信、论坛等等新媒体以多种形式散播出去,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建议和利益诉求,宣泄他们的非正常情绪。特别是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言辞模糊的情况下,更加大了社会居民的主观揣测额,促使不实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甚至被人利用,出现动机不良的网络引导。网络舆情作为公众情绪,会随着事件的发展及处置情况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网络舆情,培育、增强现代舆情理念,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管理机制,正确引导舆情,尊重网民权利,打造诚信政府。
[1]方兴东,熊剑.网络舆情蓝皮书[M].2015年3月
[2]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M].2014年11月
[3]陈文华.网络时代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学习月刊;2013年17期
[4]张玥,孙霄凌,朱庆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特征与规律研究——以新浪微博和新浪新闻平台为例[J].情报杂志,2014年第4期
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为“新形势下沧州市互联网舆情引导措施改进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6176,主持人:朱连春。
朱连春(1974-),女,河北沧州,汉,本科,沧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