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2017-12-27孙冠男张晓峰
孙冠男 张晓峰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孙冠男 张晓峰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高职移动通信专业的特点是侧重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能。让学生能够符合网络运营商或者相关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升岗位竞争能力,在移动通信方面扩大就业范围。这就定下准确的培养目标,细致的培养方案。本文就如何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方和企业的能力,做好通信移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校企融合 技能培养
1 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制定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1.1 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就业目标岗位、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等等若干方面。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要能够实现同时保证这个标准培养出的移动通信人才是如何社会岗位需求的;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岗位工作流程分解成不同的工作环节,再细化成技能与知识,让学生真正的提升技能水平;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会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在锻炼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素质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合理设置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的时间,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接触,增大就业机会,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获得家长与社会的认可,提升学校知名度。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不可小觑。
1.2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方针
制定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要定位准,符合高职学生三年内完成这个特点;要融合岗位需求,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实用够用为主;要注重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技能优先,要课程体系合理,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 如何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
2.1 学校积极与企业沟通,获得企业认可
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才的培养,缺乏与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为学生考虑,放下身段主动与移动通信的网络运营商或者网络运营商的分包企业进行接触,更加能够得到企业和学生以及社会的认可。勇于沟通,主动迈出第一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
2.2 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大多数的高职毕业生会选择本地就业,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本地的企业更加便于学校进行沟通与合作。所以从本地移动通信相关企业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本地移动通信相关企业合作,可以给学生提供灵活的短期实习或者实训机会。耗费时间短,课程设置便于调整本地企业的实践工作设备,可以让校方与学生共享。本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可以最短的时间传送给学校,也可以实地考察,进行人才选拔。更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企业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面地认识学生,选拔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2.3 打破地域限制,寻求更多的移动通信企业合作资源
与本地移动通信企业合作能发挥出许多优势,可是本地的通信企业数量也是有限的,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有相对固定的范围。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和就业的机会,就需要打破地域的限制。扩大企业合作范围。这样也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更多地移动通信方面的资讯。所以学校要广纳资源,放开胸怀与各个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谋发展,深度合作。
3 学校企业深度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篇幅有限难以详述。这里就主要方面提出建议:
3.1 订单优先方式
订单式培养是符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一种新式的合作方式。学生在入学时就成为了企业的培养目标,有着最为明确的就业方向。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企业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提升自己未来员工的能力,可以有足够长的时间进行人才选拔。学校既为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同时与企业形成了最紧密的合作伙伴。所以对于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可以新形势,新办法。充分的考虑企业的需求,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培养。
3.2 企业岗位需求要分解细致
学生未来的就业目标是实际的通信工作岗位,了解岗位要做哪些具体工作,从而分析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具备的技能。拔这些技能分解成不同的知识点,融合到教学当中。无形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工作技能。
3.3 发挥课程体系特色
课程体系的创新要抓住技能这个特点,侧重于技能水平的提升。实验和实践学时不应该少于理论学时。在第三年可以通过实习来代替校内学习。以练代讲,突出能力培养。
[1]王长文.依托哈职园区 打造研究基地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2(07)
[3]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
本文系科研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ZYZD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