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12-27齐琳张世龙哈尔滨华德学院
齐琳 张世龙 哈尔滨华德学院
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齐琳 张世龙 哈尔滨华德学院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对于IT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来社会上所需要的IT“双创型”人才,是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所亟待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我将目前我们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情况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且依照新的任务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大学生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对新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提出一些建议,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双创型”人才 IT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 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家提出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这个风向标的导向可以看出,“双创型”人才才是今后未来的主力军,必须培养这种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诚然,创新创业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管、教、学三方尚未做到完全的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重局部轻体系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不是十分成熟,故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及学校过多的把关注点放在了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只是着眼于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没有从大局出发,立足于长远学生四年的教学工作,统筹兼顾,创建一个系统化的,完备的,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往往陷入了各个专业各自为政的尴尬境地。
1.2 重形式轻实质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院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建立了一套齐备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这一体系,但是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在实际的考评中缺乏评价反馈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虽然我们学院也建立了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和实习实训基地,但往往监管不力,没有投入人力和精力去进行实时监控,缺乏一个评价考核机制,使得学生没有动力,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热情。
1.3 重主导轻主体
诚然,我们创新创业顾名思义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完全是让学生放开束缚,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我们现在还是秉承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老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与实施者,老师还是实行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不敢撒手”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去完成相应的工作。
1.4 重理论轻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把着眼点放到了理论成果的研究上,而忽略了与能力的有效结合。学校往往都是把理论放在了首位,但是理论知识往往更新过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常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继而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多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转变教育理念,实现IT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双创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扭转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是全面素质的一个全方位的考量。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内容的体现。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开拓不断进取,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创业活动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2 明确“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的一个数据化时代,技术发展迅猛,所以我们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和技术能力过硬的双肩挑“双创型”人才。这种灵活的选课体系,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多这种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1]李海英,吴金秋,马春泉等.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Z1)
[2]施险峰.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管理观察,2009(11)
齐琳,女,1976年6月,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工程;张世龙,男,1976年4月,研究生,软件工程,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安全。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JB1316028,课题名称: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