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模块划分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2017-12-27王雯雯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王雯雯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多层次模块划分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王雯雯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深入使用,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多层次模块划分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期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特色、行业需求相结合。
层次教学 模块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全民“微编程”时代已初现端倪。我校作为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工作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学以致用,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本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探索的重点。本文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特点以及改革现状,提出来了多层次模块划分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使用,以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1 课程改革背景
通过相应的教学调研,高等职业教育所得到的人才与本行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现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有很大的体现,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对本行业前沿工具软件不能融会贯通甚至无从下手;编制的文档或者演示文稿表现力匮乏;甚至于学生还没有步入职场问题就开始显现,毕业论文的编制一直是学生乃至老师的烦恼……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出现了偏差。
依据本校的实地调研,现归纳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依据既定教材,教师在课上按照知识点一步一步的操作,对于工具软件的使用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步骤繁而杂。对于简单的office办公软件操作,大多数的学生已于初高中甚至小学就系统的学习过,并且有相应的考试。如果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大学阶段仍然重申,对学生的益处不大而且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步骤一多,又会使学生陷入厌学的情绪。
(2)课上所使用的例题与学生专业知识或日常的使用有距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辅助工作,因此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和本专业特色、需求相结合,无法有代入感的例题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3)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非计算机专业很少涉及计算思维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面对新兴的工具软件或专业软件时,应对能力不足。
2 课程改革现状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不少成熟的改革方案可作为参照,但是依据教学改革要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这些改革方案各有利弊。
(1)分层次教学法:针对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增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来进行应对。在具体实施上一般体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前导课程,在后续学期中开设数据库、网络等课程。这种改革方式的优点在于使得计算思维以一种完整的体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其弊端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仍然停留在办公软件的使用,课时量大而且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计算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工作,数据库、网络这些专业课程对于非计算专业学生来说,相较于日后的工作需求较远。
(2)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对软件工具在实际环境中的使用进行仿真,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加强了学生的代入感,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其不足在于大部分案例都是围绕office办公软件展开的而且不同专业一般使用相同的知识点序列,没有突出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以及行业需求,知识点较分散,主线不明晰。
3 课程改革后应具有的特点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以及主要改革方式利弊的分析,可归纳改革后的课程应具有以下特点:
3.1 强实践
实践出真知,这里的实践有两层含义:熟悉软件工具使用最为有效地方法就是上机操作,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机操作;实践还有一个侧重点就是真实,也就是在教授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是要真实的贴近学生专业知识的。
3.2 重基础
夯实基础仍然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只不过着重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3 联系专业
面对各个专业相关的行业前沿技术,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真实环境中,激励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探求的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3.4 多层次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课程设计中除了要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情况。不同专业甚至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生源、学力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这就使得在课程设计时要具有层次性。面对不同的学情,可以快速地作出调整。
4 引入多层次模块划分法的课程观
基于上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应具有特点的分析,基于相应的教学调研,在这里引入多层次模块法。其主要思想如下:不论是什么行业,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都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这是一条横向主线,而不同行业的划分就是横向线中的多层次;针对同一个任务点,又有多种达到目的的方法,当然效果也会有所差别,这也就是纵向主线中的多层次。至此形成知识点划分的网状结构,不同行业之间对于同一任务其工作方式是有重叠的,例如常规专业软件的使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等,这就使得网状结构中的节点之间是有联系或者说是可替换的。
首先依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模块化,在各个模块中使用案例教学,不同模块间通过工作流联系,依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将模块内容进行重组、复用。引入多层次模块划分法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使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挂钩,真正地服务于专业教育,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相应教学过程设计的辅助。
5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
5.1 模块划分
在上文中给出了多层次的横纵主线使各个知识点形成网状结构,在具体的模块划分中拉伸为树型结构,各个节点间的联系以及可替代性作为补充不在树型结构中给出,这种处理是为了方便教学团队的工作划分与合作。
首先进行行业调研,根据“专业领域”知识线导出相应的计算机相关的行为路线,再经过教学分析整合为适合学生现状的学习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再次划分不同的使用情况以及工作任务案例。例如:财会专业与机械专业在模块划分上就会有所不同,财会专业其侧重点在于office高级功能使用以及流行的报表工具软件的使用;而机械专业侧重点在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其模块包括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的简单基础、流行绘图工具软件的使用等。模块中以案例为导向,不论是哪个行业都会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办公软件的基础使用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会以“在一定支出下如何选择计算机配置”等比较贴近学生情景的案例提出;而办公软件的基础使用也不再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分散知识点的步骤讲解,采用“向上级汇报PPT与向客户展示PPT的区别”、“简历编制”等案例进行讲授,这样面对具体情景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如何辅助工作的认知。
分层次进行模块划分的优势在于: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基础、专业将模块进行不同粒度、不同扩展程度的组合,也就是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的组合,这样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当然,灵活性的代价是复杂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素材准备难度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下面从教与学个方面来对复杂度进行支撑。
5.2 学习小组组建
以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用多层次模块划分所整合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之以前会有许多专业相关计算机知识的扩展,所以除了课上老师的讲授与实践外,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和发散。在这里借由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助,在课上提出贴近实际情景或专业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案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例如:上文提到的“向上级汇报PPT与向客户展示PPT的区别”这个案例,在课上教师讲述PPT基本操作以及相关理论后组织小组讨论与作品制作,PPT的内容可以要求为本专业相关,这样在较为真实的情景案例下,学生既可以对PPT的基本操作进行巩固,也会对计算机知识如何辅助专业工作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小组互助等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也会乐于去实践。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在情景案例的作用下,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督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触专业相关的工具软件并且进行自学。
5.3 教学团队建设
在上文中提到要想使用分层模块划分法来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需要有大量的贴合专业实际且适合学生学情的案例,而这些案例的搜集与整合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努力。而教学团队的工作指导就是上文中所形成的树型结构,根据我校实际的专业设置,进行专业任务划分,案例整合成型一般有三个支撑点:专业相关计算机前沿技术调研、合作企业真实行业信息化需求调研、学生学情调研,在这三点的基础上整合案例。纵向各专业交叉知识点进行集体备课,对于一个知识点给出不同难度、侧重点的多个案例,可供教师进行重组。
6 结语
使用分层模块划分法进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可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特色、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真实合适的案例情景的引入,以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代入感。
[1]刘萍,李永宁.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探微[J].计算机教育,2007(4)
[2]曹庆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3]田海玉.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