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素养的培养
2017-12-26田丽芳
田丽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人对数学教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层面,而更多的是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小学生正是开创未来的主力军。用数学素养教学理念陶冶他们、启迪他们、充实他们,促使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公民素质,是数学教育最主要的宗旨。怎样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当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和数学课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了解各个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同时,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目前而言,最常见的信息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
二、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分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三、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养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借助生活经验设疑——利用动手操作探究——学以致用解释现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首先我创设了“学生玩套圈游戏”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围成哪一种形状更公平(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本质特征以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画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如何画圆以及在亲自动手画圆的过程中,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并且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接着安排了“画一画,想一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与半径、直径与直径的关系,并且感受到圆心和半径对确定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的作用,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组织学生自觉探究而充分感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在解释生活现象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教师将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解决、灵活运用的数学素养。
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促使学生从求同思维方式向求异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进行尝试、探究、验证,长此坚持下去,学生会逐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提高数学素养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应用估算。如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再笔算;如遇到工程问题“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要60天,乙队独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可以要求學生很快地确定大概时间,再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
五、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打破陈规,知道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达到克服思维惰性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通常把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从“问题——条件”分析问题,从“条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分析问题的又一方法——分析综合法。教师让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可以初步培养变通思维和连续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学有法,思有路,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更多的关注如何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设计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学会数学思维,领悟数学精神,体验数学价值,将数学素养的形成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培养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小学生的日后学习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晓婕.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祖国:教育建设,2013
[2]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