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卡帕的诗意流动空间
2017-12-26唐煜璐
摘要:卡洛·斯卡帕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其作品在西方现代建筑史上成为不朽之作,也被称为最奇异的作品。在世界建筑走向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时期,斯卡帕的作品在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空间的需求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着空间与心灵的契合。对光、材料的运用与细节的设计,使得卡洛.斯卡帕的建筑空间无处不透露着诗意的美好。其作品所代表的对于空间美学与现代建筑的结合的理解,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卡洛·斯卡帕 诗意空间 流动空间 空间美学
一、卡洛·斯卡帕诗意空间的文化背景
“我接受邀请时被要求做一个题为《建筑能否成为诗歌》的讲座,我相信这是从德文正确翻译过来的。毫无疑问,建筑当然能成为诗歌。赖特多年前在伦敦的一次讲座中曾宣称:‘先生们,建筑是诗歌!所以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卡洛·斯卡帕
(一)生长于威尼斯
斯卡帕于1906年2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这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与发展的时代。斯卡帕的建筑是现代西方建筑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史学家福林顿(K.Frampton)曾说斯卡帕的建筑是20世纪建筑设计的分水岭,在他的空间中以蒙太奇的手法组合了多重的元素、结构、材质、光线。①
斯卡帕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威尼斯度过的,因此他的建筑设计的“根基” 也是在威尼斯,诗意的空间也是在其故土所孕育出来的。威尼斯建城于水上,建筑面积小导致建筑之间间距很小,在河道、桥与建筑之间,空间交叉错落。这使得威尼斯的建筑风格呈现简明的特点,而又因威尼斯人的浪漫使得他们特别注重建筑的细节装饰。这样整体风格简明而细节丰富的建筑成了这个城市的建筑特点,而斯卡帕也正是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无处不受着这样的风格的影响。而幼年的斯卡帕居住在威钦察市(Vicenza)的十一年里,帕拉迪欧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对他影响颇深,奇里卡地大宅(Palazzo Chiercati)的走廊里留下了幼年斯卡帕的身影,他时常在那儿玩耍。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交织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自然环境、阳光、水都在幼年的斯卡帕心里埋下了后来作品的种子。早年斯卡帕一边学习一边接手一些委托的室内设计项目及建筑改造项目,后来接触到威尼斯知名的玻璃设计公司摩鲁诺(Murano),并在1927年至1931年期间完成了至少八件玻璃设计作品,以及在他后来完成的玻璃作品是流动而又承载着东方的美感的体现,这他对与威尼斯的水的记忆是不可分的,斯卡帕的建筑作品也如同玻璃这种容器一样,必然性地体现着他对于材质、细节的诗意化处理能力。②
(二)向往的东方文化
斯卡帕曾多次说道自己是一个拜占庭人,拜占庭是个有着浓厚的东方气息的国度,而威尼斯也正是拜占庭帝国在西方最后的据点之一。因此可以说斯卡帕对于东方的向往是来自母体与血源的。而1969年斯卡帕来到了日本,在这里东方文化所体现出的静谧与自然完美的融合深深地打动了他,这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给他带来了新的启示。在后来的作品中东方异域文化色彩不断地出现,建筑空间传达着精致而宁静的意境,这也就是不同于许多西方现代建筑大师作品传达的机械感、现代感的建筑作品,斯卡帕对于诗意空间的思考与处理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显得那么的特别。东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体现在对建筑空间意境的与空间划分上,如隔断的运用和不同以往对于光线的处理方式。日本作为他最爱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带着他对东方的向往,对东方的美的追求,1978年斯卡帕病逝于日本仙台。
二、卡洛·斯卡帕诗意空间的创作手法
(一)基于现代建筑理论的节点构造与装饰性细部
在斯卡帕的建筑空间里装饰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元素,而現代主义的建筑理论主张抛弃装饰,走向更加实用性的功能主义风格。路易斯.康认为:“节点是装饰的源头”。生长在意大利的斯卡帕,对于细节美的追求可以说是骨子里的,而同时受到赖特的影响,在建筑节点上,他坚持了过去的古典主义时期的建筑的装饰性特点,这也是基于现代主义建筑下一个对于装饰性存在的合理设计。斯卡帕考虑的不仅是平面的交接,而是立体的、结构的交接。交接发生在不同功能、不同部件、不同材料之间,优美的交接细部设计表现出它们之间优美的关系。这种优美的关系便是他诗意空间的源泉。③
在节点构造中他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体现出的逻辑性,5.5公分的缺角式纹路是斯卡帕作品的特点之一,所以在他魂归故里安葬在布里昂家族墓园时,他的儿子托比·斯卡帕为他设计墓碑时也用了这个元素。5.5或是5.5的倍数11,22,33,44……都是斯卡帕建筑中常见的数字,也是他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他对数字的迷恋。
斯卡帕沉迷于建筑节点的构造,在他的设计中 建筑的细节如同5.5模矩般的系统,却又显得非常典雅,反而成为建筑的最好的装饰品。④
斯卡帕将细部作为了建筑的精神存在,通过对细部的处理,赋予这个建筑空间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斯卡帕的空间总是流动着一种诗意,因为细部总是打动人的。
(二)对于光线与新老材料的情感处理
在现代建筑发展的时代,老的建筑在斯卡帕的设计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他擅于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如玻璃、混泥土、钢等对原建筑进行改造。如卡斯泰维奇城堡博物馆的改建,1950年斯卡帕在意大利历史文化名城维罗那的阿迪吉河畔运用混凝土钢架与室内空间处理手法,让建筑空间在新与旧的对比下产生了强烈的碰撞,空间既符合了显示的功能需求也保留了过去的哥特式的窗体。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光阴处理手法,材质与光线产生碰撞,撕拉着历史的疤痕,光线突破厚重的墙体,撞击着历史,进入到室内,这一手法如同东方建筑中的天井,使得这个建筑空间是如此地融于自然。⑥
三、结论
斯卡帕在自己的作品集《记忆因果》(Memoria Causa)里没有文字而只有11页、19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是他在布里昂家族墓地里设计的那个著名的双圆,充满韵律与装饰意味的平面,或许斯卡帕想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奇妙的、诗一般的时空感受。无论是他对于新材料的理解与运用还是对于东方文化的表达与向往,都是在现代建筑史上特别而伟大的探索。功能与理性成为现代主义建筑一味的追求,而斯卡帕埋头于细节与材质、观察光线与空间,默默守护着他心灵深处对美好的坚守,并感动了许许多多后来的建筑师。
参考文献:
[1]褚瑞基.卡洛·斯卡帕:空间中流动的诗性【M】.台北:香港书联城市文化,2010年3月.
[2]潘朝辉.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C】.同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集,2000,(12).19~25.
[3]黄超,王艳婷.细部与装饰——解读卡洛斯卡帕的作品【J】.艺术与设计,2010年4期.
[4]杨尚宜. 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中隐含的东方哲学文化【J】艺术与设计,2010年12期.
[5]张昕楠.诗歌:布里昂家族墓园【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月第一版. 54~61.
[6]谷敬鹏,孙璐. 清丽蕴于无华——从历史环境角度解读卡洛·斯卡帕【J】.新建筑,2001年底4期.
作者简介:唐煜璐,1989年6月,女,汉,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助教,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毕业于四川大学,毕业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单位四川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