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德音乐基础教育对比

2017-12-26王雯超

东方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国德国

王雯超

摘要:本文从中德两国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对中国与德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大量数据论证了“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音乐)”的主要性与必要性,拟从德国音乐教育理念如何影响中国基础教育对比分析。阐释从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经过改革与发展之后,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所起的角色,为素质教育起到了哪些作用。

关键词:中国;德国;音乐;基础教育

1.德国音乐教育体制开始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影响渊源

在近代史上,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办学校即是以德国学制为模式,其内容包含了“歌乐”一科。他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而日本的音乐教育亦是在明治维新实行西化效仿德国模式;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受日本音乐教育的启发极力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补充音乐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他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教育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甚大的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积多年留学德国,考察德国教育体制之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他的美育主张,并亲自担任国立音乐院院长;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所推動兴起的学堂乐歌,亦采用了旧曲填词的方式(曲调多为日、欧、美等国的)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栽,把群众歌咏方式引进中国社会生活;另一留德学人王光祈著书立说,系统介绍了德国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著有《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德国人之音乐生活》等;以萧友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则系统地引进了德、奥等欧洲音乐理论和教材(著有《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钢琴教科书》等。这样,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在体制、思想、内容、方式、理论诸方面主要接受了德国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校音乐教育模式的重要影响。

四十年代的抗日音乐以聂耳、冼星海、郑律成、吕骥、马可、安波等人为代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由于20世纪中国的特殊命运,造成中德在音乐教育方面交流的状态基本上是中国单方面接受德国的影响。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瓜分,有着民族危亡强烈感受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国家改革之必要。德国由于当时在教育上的一系列改革,一跃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这对当时急于寻求强国之路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好的榜样。所以,不少有识之士主张音乐教育效仿德国,以利于改造国民素质,实现强国的目标。建国以后,五十年代的胜利歌声,“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歌曲,曲折前进的歌曲创作,“语录歌”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创作,歌曲创作的复苏与开拓,通俗歌曲与流行歌曲的发展。

2.中德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理念模式比较研究

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理念:

在中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而在德国,音乐是德国人生活和生命中重要的部分,德国人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情感,这是音乐长期熏陶的结果。德国人认为,只有音乐课才是惟一把人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综合培养的课程, 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意义。

实际上,在审美性和实践性上,中国和德国的音乐课程的性质是统一的。不同的是,中国课程性质中的人文性,主张注重音乐中的文化视角、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德国音乐教育基础理念:

德国决定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原则为以下几点:1、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得到音乐教育,所以,为每一年级,为每一年龄段的人安排有音乐课;2、每一个人都是可培养的(即都能学习音乐),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挥;3、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广泛地参与到音乐文化之中。

对比研究:

在课程理念上,中国和德国同样实行的是“美育”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同的是,中国因为有自己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很多属于本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所以在教学理念中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并积极汲取各个国家、民族音乐精华的理念。而德国在教学理念中与中国不同的是,德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让学生更积极、广泛地参与到音乐文化之中。

3 音乐在基础教育中所取得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都沿用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进教室就整纪律、板书课题、弹起琴、学生跟唱,或是用口教唱。这样的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奥尔夫教学法”重视学生参与,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音乐教育。德国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发源地,是受奥尔夫教育体系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家,他们把“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我国的音乐教育相比,德国的音乐教育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此外,德国有着良好的音乐氛围,这样能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中得到发展,自觉的吸收音乐的精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教师要转变角色、学校要真正重视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也要认清音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元素,把音乐课程真正抓起来,让音乐健康成长。

以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目标。在对音乐本体要素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把握,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德国音乐基础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有其独特而有效的见解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能力为宗旨,不仅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更深得少年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它从培养人的全面人格的发展为出发点进行音乐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学生的条件特点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借鉴时,应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的传统理念慢慢发生转变,家长和孩子逐渐注重于主观能动性,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制度上面,需要至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国外音乐教育方法,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生搬硬套,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每个教育体系有其侧重点,如果我们能够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其精华和优势,再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必定能够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进程初探 曹青 南京艺术学院

[2]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MJ].第3卷:277页。转引自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9

[4]谢嘉幸、杨燕宜、孙海著. 德国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于润洋著.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中国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