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足山苦行僧修行方式及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研究

2017-12-26沙相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禅师

作者简介:沙相敏(1994-),女,壮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大连民族大学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因其“三岭前伸,一岗后距,俨然鸡足”而得名,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藏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汉传大乘佛教分别从青藏高原,缅甸,湖北汇聚大理。一教三乘,顶礼叩首磕长头,转经筒绕佛塔行顶礼,相互交汇互相合流,然后共生攀登,最终渊源流传。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抱金褴袈裟,携舍利佛牙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待弥勒佛降世,传佛衣钵,因此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奠定,从此“开天佛国”、“灵山佛都”的圣誉洋洋洒洒远足千万年。

“入山门未开以甚么拳拳自守,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此为鸡足山传衣寺门前联,简单二十四字概括尊者千年的生命流淌。摩诃迦叶,摩诃为大,迦叶为饮光,因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故又名饮光迦叶。迦叶为佛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他在皈依后八天便证得阿罗汉果。佛教中称摆脱一切欲念烦恼且超越三界生死的智者为阿罗汉。因佛祖轻拈花,迦叶淡微笑,深受佛陀信赖。他以头陀第一住持正法,清心寡欲修持苦行,扫除世间尘垢烦恼,延习头陀家风。头陀意自梵语,意抖擞、浣洗烦恼,即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佛曾赞他:“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头陀遗风拂扶鸡足至今,历经时光匆匆岁月流淌,无减免消亡,愈演愈烈愈挫愈强。

“同见钵罗花开阿谁解饮光微笑,幸有金襴衣在何时无弥勒下生。”此为云南鸡足山钵孟庵弥勒殿前联。“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终涅槃,故任迦叶以重则,待弥勒的降生。天柱峰裂,尊者入,山自合缝,华首成。华为花,佛教当中指一切诸法如花开放,首则意为根本。于是乎何为风风雨雨何为平平淡淡何为历万劫何又为不朽,了然,于胸敬仰震叹。

“鸡足山中,迦叶持衣待弥勒;心灯会上,宗门泰斗仰虚云。”鸡足山虚云寺门前这幅联,完完整整将鸡足山的传统清修家风概括,这里面,又是一位百年来高僧大德的岁月长河。

虚云禅师,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一生以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渡而渡人。光绪十五年,为超度父母,他发心行脚。佛弟子为报父母恩、佛恩,消除无明、磨炼身心意志的苦修行,甚至以此苦修功德震溃迷惘中的众生。将生死置之度外,自背行李,日晒雨淋、餐风露宿、忍饥挨饿,从出发地开始,每走三步叩一个头,穿山越岭,日日夜夜又起身叩首于朝夕日暮,一直拜到所要到达的佛教圣地。百城烟水,万里云霞,震古行脚,烁今云游。

佛教注重头陀行,迦叶尊者一生奉行,于是头陀第一于是受佛予以半坐。于是乎不难看出,鸡足山家风传承,延头陀风习,住山清修传统源远渊源。虚云禅师溯佛陀足迹行脚千里云游万林,于是开悟隐居。

每一部经都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构成。序分,是经的大概意思,似人首颈部。正宗分,是这部经典正当的道理,譬喻人的身体。流通分,是望后人将其推而广之,扩而充之,譬如两足,可走路,以行动。而对于鸡足山这一部宏阔的千年经,佛法是首为序分,庇佑灵山妙峰;迦叶尊者即是身体为正宗分,阿兰若寂,头陀生;而虚云禅师便是双足为流通分,佛光照耀,遍洒云天。

所有这一切,不可磨灭,缠缠绵绵诸多年月。大千世界大万人生,在污浊世间的另一头,山的那边星的那半,清风照旧和百千年前一般,清轻倾颂。

鸡足山非孤独山,一片连接的高原草坝。香火鼎盛熙熙攘攘的只是前山风景。山后一条道,通往不为人知的光景里。

清初重修的《鸡足山志》曾记载:“鸡足山有三十六大寺,七十二庵,千余庵所静室,住山僧众达五千余人”。“木香坪,昔僧人多于此结庐习静。”木香坪现名鸡足山木香坪释子茅棚区。是僧人及修行人来礼朝鸡足,跪拜迦叶之静修地。

山僧头陀苦行僧,不论哪一个称谓都离不开山离不开修离不开苦。不随波逐流在历史长河中走,音声如洪钟须发早斑白袈裟已破旧。来自台湾的见宽禅师沿虚云老和尚的行脚道路从尼泊尔等地逆行至中原,终入鸡足,于木香坪结茅修行已数年,行迹不定。衣袍与大地同色,冠帽同山林相和,隐身于深山的禅师的背影,在漫漫天际辽辽草原上愈显仙风,“我只吃好每一顿饭,就好啦。”随后经文金口出,拙步玉足舞,从此天人合一,大地茫茫。他曾拥有的是我们现代人花费一生去祈集的,知者明林灵气,不解者谓之疯癫狂,最终他山行云居,隐逸鸡足,古风古拙长于此地。

曾有幸拜见宽师,行八小时艰难路。不一样的记忆里记录这个舞于山巅歌于溪畔的头陀僧。“今天去往鸡足山,翻山越岭在一块宽阔的草坡上找到了茅棚和它的主人,我是一名无故闯入他清净无扰的生活的世俗人,恐扰他清修只在远处观望,可曾想禅师居然唱起了歌,不再念咒了,直入千峰万峰去。师父住山,延习头陀苦行,逐虚云禅师步伐,守迦叶师祖道场。

住山静修是佛教的傳统,迦叶尊者之所以为头陀第一,就是因为他对十二种头陀行都能修持精进。《佛说十二头陀经》记载行头陀法有十二事。 一者在阿兰若处。 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着弊纳衣。八着伹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苦行僧,有苦有僧。僧何来,出家为僧。离开世情俗物,了无红尘困,这便是大众人心里对于出家的认识。佛信徒中有令我所感的奇妙关系,他们称呼任何在庙宇里伫立存在的对方为菩萨,为何,因他们不知对方是何人有怎样的前生今世,萍水相逢,心法即佛法。曾看过一句话,出家,就是死了,世上没有你这个人了。佛语讲一念三千,千念,千法门,千里,我们怎么能想象,他们如何念顷间舍自己,为渡天下。佛乃大智慧者,慈航普渡,船渡缘人。念念不忘,一刹那的瞬息,妙不可言。endprint

剑川甘露观音像后题有文:“把世间受无边苦难的众生从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的是佛,当把您的尊严刻在岩壁上时,祈求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恶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吧,吉祥。”甘露观音即挖心观音,当她普渡众生相,众人疑虑,她挖悲悯天下心交付,终得敬仰。

曾经我难以理解,为何有人愿意次次叩首起身,循环往复,拜俯眼慈观天下的那一尊佛。见过无语无声人,暮夜寂静星烁点点下起起落落顶礼明塔。说过太多阿弥陀佛,拜过太多如来观音,终还是不懂得。一天上山参拜静禅茅棚住者宽正法师,他坐莲花台,微前就是万丈悬崖深渊,崖往前又是一蓬青翠一片山外山。来了就是为了回去,心有所求心有所挂才会如此。后来我才明白,寻常人为祈愿而拜,為自己所牵挂之人为所担忧之事拜,为家拜为世拜为千千万万拜,围绕自己所愿意关心的所有一切,心甘情愿心心念念毕恭毕敬无一二心。而出家人,为世间万物拜为众生拜为善因善果拜为恶果恶因拜,他们出家了就死了,在世上没了,而这个人在角落时时刻刻修炼,就为这偌大的人世间。怎样的震撼慈悲心,如此大愿,谁人不敬仰谁不诚心叩拜。大众之愿本繁细,可人人体会那迫切求愿心,如此对照,僧人个个不就是那千千万万念顷汇流的永恒。

花红柳绿,一意是俗世里的姹紫嫣红,二意是散发着中药味清凉气的花开树密,有趣的两个意思,截然不同的两种对比。不正是社会与山居的比拟,不就是自身与他身的对照。古语云,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鉴明得失。用自己强大的心念去关爱万里之外咫尺天涯的芸芸众生,自私自利之心呢,我们呢?在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住寺规定,入厕前必三弹指。三弹指是指敲三下门,意为若厕所有啖屎鬼魅,应速急避开,不能让污浊浊了其他生灵。佛有十万六千法门,无论多恶之人都被留有法门,故一念三千,故由恶转善,这就是佛,简单之极致,深邃之极致。再极微的事也必考虑生灵万物,再极恶的因也必渡其善果,不放任流之助力而不旁观。

云南鸡足山佛塔寺为省内外罕见的依循百丈丛林制度实修的净土女众寺院。戒律精严,修学精进不辍,是世界各地净宗同修前往参学共修的清净道场。佛塔寺的作息时间是由凌晨三点打板起床直至晚十点打板入寝。时寺庙正在搭建新的庙宇,除楼房搭建等不可自做的技术外,所有事宜皆师父们自己动手。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即出坡。师夫会穿着打了诸多补丁的百衲衣,戴蓑帽,分头前往自己工作的地方,早晨下午都在忙碌中度过。佛塔寺日日佛声不断,每晚有师父巡夜,经过一日劳作的义工在木鱼声声佛号重重中,入睡得安稳。佛塔寺最庄严的时刻是过堂。饮食之前,要敲斋堂外的木鱼和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教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千人同食不闻一句杂语,每个人饭毕碗盘必须光洁如初,连芝麻大的一点菜饭渣都不可留下,最后将用来冲洗碗盘的“惜福水”或菜叶喝下。随众过堂意有八:不懈怠故、供养省力、平等无我、不偏众食、甘苦同受、存正念故、如法如理、起止威仪。刚到寺院我们到大寮帮忙师父捡菜,印象最深是丁点都不浪费,用手扭不动的老瓜尖,师父用刀小心翼翼划着,遇到小虫要轻轻携着,走到花木繁盛的地方放生;有师父每天坚持拜佛数百拜,长年累月风雨无阻;洗脸的水用来洗脚,最后冲厕所;夜晚看经会站在走廊电灯下。点点滴滴的微小事情,在一点点打动着从前一无所知的我们,佛法播撒,这才让我们近距离的体会和感知。

迦叶殿也叫迦裟殿,位于鸡足山天柱峰半山腰的东面,传说鸡足山的开山祖师迦叶尊者在殿内的大盘石上守衣入定五百年而得名。我们在迦叶殿停留不多时,留宿了一晚吃了几顿斋饭。一进寺门右手边的走廊上就有三个大字“五观堂”。起初是不明白的,问过住持宏兴法师才知,佛教里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食时五观、心存五观”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吃饭与佛法结合,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历史上有位高僧宏纯认为:鸡足二字分开来说,鸡代表传教,表示修行的光明;足是指这座山的道场,把万物有情引渡向光明的海洋。 祝圣寺有老和尚,能轻轻拎起几个年轻人都抬不动的重物,常年在山中打柴,一棵腰粗的大树,能一肩扛起,健步如飞。他曾发大愿,愿十方一切众生都和阿弥陀佛结缘,后他将在地藏菩萨后成佛。试想,连这样的大愿都能承担,何论区区千斤重物?诸多的事件是现代社会所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我们生活在这五彩世间的每一瞬,其实都有那许许多多不知他们存在的人,在静坐在很遥远的地方观望,他们帮助生灵,甚至许多地狱、饿鬼和道德众生。他们说:“终身闭关,深入禅定,是我们最能帮助众生的方法。”

古老文化的消逝,发展与传统的碰撞,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历史嗖嗖流淌,佛教文化海洋一望无际,何况还有沧海变桑田变沧海,力不足脚无气,小文也只记录其中小小浪珠一滴。世俗人世间人该不要再唏嘘名利,走起路来去看看深山原野,看看历史中坚守的信仰的不随波逐流在历史长河中走的,他们的生活和他们所生生不息的历史。都将,永存不朽。endprint

猜你喜欢

禅师
最好的纸
最好的纸
最好的纸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从象州走出去的盛勤禅师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北宋慈觉禅师宗赜生年考辨
精进比丘鬼逼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