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悟空”的影视改编研究

2017-12-26马祥语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大话西游解构孙悟空

马祥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大众中有极高的认可度,因而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化改编也是深受人们喜爱。其中孙悟空这一角色凭借独特的魅力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全民偶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盛况”不但没有衰退之势,而且随着近年来几部孙悟空电影的热播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孙悟空热,对于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对其进行深刻研究,这不仅是对于社会热点现象保持敏锐感觉应有的态度,更是可以以此作为折射社会群体心理的重要依据。

一、集体无意识的认同与回归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它根植于一代人,甚至是一个民族之中,它的存在是不自觉的,孙悟空这一形象极具浪漫主义幻想色彩。符合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审美。它被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沉淀,成为一个时代和民族的记忆。从最初的小说文学形象,发展演化到戏曲,说书,皮影戏,木偶戏,甚至街头卖艺,到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光与影的结合中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这只猴子。不可否认,电视,电影比之文字有更大的优势,这种艺术形式借助声光电,把人们无意识深渊中的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认同展现出来,广大观众也对“集体无意识”下文化积淀的原型获得极大的认同和满足。“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是作品的接受史,作为文化产业产品的电视剧,强调观众接受的重要性更大。接受者的记忆形象、想象形象与客观的文本形象碰撞交流所产生的意义,便是艺术作品的一次新的意义生成。”[1]当孙悟空这一形象不仅仅是存在于文字,它也开始进入影视作品中时,它的受众就不仅仅只是读者,而且还是观众。埋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推动孙悟空跳上大银幕,在民族意识深处的原动力是疾恶如仇的战斗精神,有玉宇澄清万里埃的不凡勇气。正是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激活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所以孙悟空的影视影像才会层出不穷,达到了一股全民性质的“孙悟空热”。

二、经典的解构游戏

任何经典形象因其超越时空的力量所展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但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永恒与变化,建构与解构的辩证统一之中。对任何经典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已经不再有唯一确定的标准。打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并对“中心话语”进行质疑。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兴起,它不是作为一个时间观念,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断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孙悟空的“正统”形象历来都是“高大全”,“英勇神武”。但是在当前的话语语境中,人们已经不再迷信于“传统”和“权威”。对孙悟空形象的颠覆和消解,更加关注整体之外的边缘话语成为新的潮流。一九九五年由刘镇伟指导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便是对孙悟空做出的最“无厘头”的解构。在电影中孙悟空去取经不再是“使命”而更像是“工作”,满口的脏话和英文,甚至与妖精谈起了恋爱,《大话西游》中充满了怪诞。对于怪诞,斯坦尼斯拉夫曾说:真正的怪诞是赋予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内在内容以极鲜明的外部形式,也加以大胆的合理化,而达到高度夸张的境地。[2]怪诞应该显得极为清楚明确这种荒诞的改编与颠覆,看似是对经典的诋毁,实则是一部后现代生活的自我镜像。

《大话西游》对于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解构在当时虽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也表现出了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对于个体,部分,个性的关照。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生活面貌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当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现象时,会有越来做多的孙悟空形象被解构,被搬上大荧幕,“孙悟空热”便会一直存在。

三、后殖民时期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的语境中,东西方文化仍然处在不平等的对立中。在西方人看来,东方文化仍是处在从属地位的次等品。在西方自以为是的虚构中,东方文化屡屡遭到误读和误解。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这场不平等的对话,处在东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如何重新书写新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赢得主动,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但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如何进行自我身份的有效书写,如何进行文化的自卫,反击,推廣,这些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文化的“阐释的焦虑”。如何避免妄自尊大的“文化大跃进”?如何在面对西方压力时不卑不亢,保持自我立场?

返回来看我们的影视媒体。着眼于如何书写自我文化身份的问题,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解答:扎根于民族传统之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选择孙悟空这一传统的文化形象作为我们的超级英雄,一方面抵制了西方的文化入侵,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人以我的文化身份认同。使得民族文化的自觉性,避免了面对外族文化的“失声”局面。所以,在后殖民主义的浪潮下如何重新书写中国自身的文化形象,唤起民族文化的觉醒,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求中。孙悟空作为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被推上了前台。1926年初试荧屏开始,经典不断的延续,86年央视版的《西游记》播出达到一个高峰,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万人空巷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面对“西化”时我们找到了根基与武器,在“阐释焦虑”中找到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入侵仍然强势。压迫,剥削,侵略的本质仍未改变。所以新时期我们的超级英雄仍然活跃在电视电影的一线,“孙悟空热”仍然经久不衰。

注释:

[1]塞尔登.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静. 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其反叛者[J]. 艺术百家, 2004(4):9-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话西游解构孙悟空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大话西游
还原
解构“剧本杀”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大话西游之品玩骐麟4K悟空播放机心得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