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视野下《茶花女》中女主人公解读

2017-12-26迟明辉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茶花女

摘 要:小说《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著作。故事主要讲述了青年男子阿尔芒与巴黎交际花玛格丽特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 国内对其研究一般侧重于女性主义,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结构来解读茶花女这一形象,使读者对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茶花女;精神分析批评;人格结构

作者简介:迟明辉(1994-),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茶花女》 是小仲马据亲身经历所写,他笔下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因为喜爱茶花而被叫做茶花女,是一个性格鲜明,拥有着纯真感情的姑娘,虽悲惨的命运使她沦为了风尘女子,可这些经历并没有改变她真挚的情感。为了与阿尔芒的爱情她宁愿放弃一切,甚至牺牲自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自我引导本我,最终实现超我。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玛格丽特的人物特点:沉迷奢华的本我,追求幸福的自我,为爱牺牲的超我。

一、沉迷奢华的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且与生俱来的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自身欲望的体现,并遵循 “快乐原则”工作。小说《茶花女》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遇到阿尔芒之前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豪华公寓,四轮马车,开司米披肩,以及每晚的狂欢,暴饮都是其追求享乐的表现。检查出肺炎后,玛格丽特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便遵循着“快乐原则”去尽情地释放她心中的本我。这除了对金钱物质的追求,还包含她对肉欲的渴望,玛格丽特正值花样年华,是经受不住修女般的生活的,这也是她与老公爵决裂的重要原因。为了维持这种奢华的生活,玛格丽特一年要花费十万法郎,所以她必须依靠不同的男人给她足够的费用,即便在与阿尔芒相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她依旧如此。出卖肉体去获得奢华的生活是不道德的,可追求享乐又是其本能和欲望的体现,此时的玛格丽特正沉迷于本我中无法自拔。

二、追求幸福的自我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遵循“现实原则”。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学会了不能凭一时冲动就随心所欲,逐步考虑事情的后果和现实。在《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相识后,很快坠入了爱河,并不惜一切斩断自己的“经济来源”来保全和阿尔芒的爱情。阿尔芒并不富裕,玛格丽特清楚意识到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意挥霍了,她断绝了朋友来往,改变了过去的习惯,甚至谈吐。《茶花女》第4章中以阿尔芒的视角写到:“谁也想不到这个穿着白色长裙,头戴大草帽,臂上搭着一件普通的用来抵御河上寒气的丝绸外衣的女人就是玛格丽特·戈蒂埃。就是她,四个月前曾由于奢侈糜烂而名噪一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德,从而解除个体紧张的状态以满足其欲望,获取合理的快乐。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在一起后,为了还清她以前的债务,暗地里变卖了她的马匹,首饰,钻石等奢侈的物品,尽管生活远比以前清苦,可她在爱情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与满足,并且再也不愿过回从前的生活。玛格丽特在“现实原则”的作用下,压抑自己对物质生活的享受,转而接受爱情对精神的洗礼,实现自我的幸福追求。

三、为爱牺牲的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代表理想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茶花女玛格丽特因悲惨的命运沦为妓女,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妓女本身就是非道德的。可小说中作者刻意把她塑造的与众不同,她漂亮、聪慧又十分善良,尽管沦落风尘却仍旧保持着一刻纯净、高尚的心灵。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相爱后,逐渐找回初心,可正当她向往一个崭新的生活时,阿尔芒的父亲却为了家中的名誉坚决反对他们的恋情。在劝说阿尔芒无果后,他找到了玛格丽特,请求玛格丽特为他的儿子做出“更伟大的牺牲”,用阿尔芒的前途和他女儿的亲事来威胁玛格丽特离开。而这个曾经被大多数人认为非道德的妓女,却选择牺牲自己,成全阿尔芒,回到那个她宁死也不愿再经历的生活。她的突然离去,使得阿尔芒以为玛格丽特欺骗了他的感情,因此用尽办法去侮辱报复玛格丽特,而玛格丽特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直至她短暂生命的尽头。《茶花女》最后一章玛格丽特在日记中袒露心声:“阿尔芒,您之前对我的爱情已经把我的心灵向着崇高的激情打开了。”玛格丽特最后的选择无疑是超我的最佳体现,在承受痛苦的同时,她也为自己的牺牲而感到另一种自豪和快乐。

结论: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开始时所追求的本我,与阿尔芒相恋后萌生的自我,和最后为爱放手的超我使得玛格丽特这一形象十分丰满且令人深思。读者对玛格丽特的感情也随着她不同的人格结构而变化,从不理解,甚至厌恶她的妓女身份,到盼望她能有一个崭新的生活,再到对她悲惨命运的极大同情,从而在感叹玛格丽特高尚品格的同时,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和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念,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朱力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王一川.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熊美玲.精神分析批評视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李宁梓.爱情的执着与牺牲——《茶花女》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7(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茶花女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茶花女吊灯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歌剧《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柳依依
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撮要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可悲一代“茶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