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解读

2017-12-26罗应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人性

摘 要:欧洲中世纪文学思潮的兴起是因为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且愈演愈烈,得不到控制。当下的社会风气低迷,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逐渐凌驾于国王的权力之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而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都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东西方文化吸收各自的优点,相互杂糅,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有了中世纪文学。除此之外,还有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服饰以及信仰的不断渗透,从而使其和欧洲本土的文化风气相互融合在一起。以至于经过不断的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中世纪文学就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出现了大批的文学著作和自成一派的著名作家。

关键词:中世纪文学;教皇权力;文化相互交融;人性

作者简介:罗应文(1994-),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看了外国文学史,我了解了中世纪文学。从书中体悟到在整个欧洲中世纪中,教廷的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廷人员他们可以随意地压榨百姓,牟取暴利。他们会在每个城市进行演讲,束缚民众的思想,让他们盲目遵从教廷的指令,才能到达他们心中的天堂,而不是死后下地狱。而且国家的领导人并不能对其进行批判,所以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人的内心的欲望、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淋漓尽致的描写,从而知道了人的内心世界是这么的复杂多变,有太多的贪念,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无可奈何。我想,正如现在社会中总有不劳而获的人,他们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别人扯掉了他们最后一块遮羞布时,他还是那么理所当然,我想我大概是不会懂他们这种行为。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遇到事情时,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有责任心,都要考虑清楚处理事情的行为是否恰当。

在整个欧洲中世纪中,社會民众也盲目承服在教皇的权威之下,完全没有反抗意识,反而是相当的拥护教皇的权威。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皇的权力也如日中天。国家在教廷的控制下,亦没有反抗的余地,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社会底层的民众简直苦不堪言,国家也逐渐衰弱当下去。当时的地主阶级为了垄断经济,提高物价,哪怕把食物丢掉,埋掉都不愿意低价卖出,当时就出现了一个事件,地主把牛奶倒入河中,也不愿意接济广大贫苦民众。以至于底层民众每日饥寒交迫,饿死、病死的人占据大多数,国家的救济粮食也并没有缓解这一情况,给国家民众造成了巨大的恐慌,社会风气日渐低迷。但是,与此同时,教皇还在大力度敛财,出售各种赎罪卷、《圣经》等书籍,牢牢控制着民众的思想。为了更好地控制民众,定时召开教会,给青少年及其老年人宣传教会思想,出现了大批的著作。比如出现了《圣经》、《十日谈》、《神曲》等著作。

我觉得中世纪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圣经》,这本书里谈到很多问题,其中就有很多我觉得无法理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圣经》提到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就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难道就是所谓的犯罪吗?因为人类有了七情六欲、复杂的思想以及知羞耻有欲望吗?也会看到了喜欢的东西,想要得到;饿了,也会有口腹之欲。也会生病,也会死去。这些也是人类最真实的反应啊,为什么它就是罪?面对着心中的绝望,内心的挣扎,不是更加激发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吗?他们相互排挤,各得所需,为了让自己活命,出现了太多丑恶的嘴脸,互相利用。人类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再美好、单纯、圣洁的灵魂也会变得黯淡无光,从此堕入深渊,再也找不到救赎。这是何种的不忍。正因为人类出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从而更加向往那种单纯的圣地。但是上帝却没有给他们机会,上帝认为自己是善良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人类最好的,它让人与人之间语言不通,设下障碍,让他们不再有联系,也无法团结起来,也不能一起搭建天梯。这样就不能来到上帝居住的天堂,因为上帝觉得天堂不应该受到人类的污染,人类从此连赎罪的机会也没有。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单方面意志,上帝只考虑到他本身的想法,只在意自己的意志,从来不愿意人类的到来,连赎罪的机会也不给。他并不了解人类真正的内心世界,本来他们想要变得更好,却因为上帝的误解,变得更加糟糕,这才是人间大乱的真正原因。我想,上帝也是有错的,上帝也会有考虑不周到的时候,但是当上帝成为信仰,人类的盲目崇拜,没有任何人考虑到事情的真正对错,只会觉得自身的渺小,再也不愿意反抗,自始至终逆来顺受,终日浑浑噩噩,就造成了当时的情况。

《圣经》这本书分为旧约故事和新约故事两个部分,书中描绘了当时天地处于混沌之中,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明,上帝觉得太过无趣,就开始创造世界。上帝用了六天,创造了一切,却独独没有创造人类。于是到了第七天的时候,上帝感觉累了,想要休息了,所以这一天就变成了休息日。这一天人们放下工作,用这一天来休息,从此就有了星期天,我们的法定节假日。最后,上帝觉得世界似乎缺少了什么,于是用泥土捏出了人类,给他取名亚当,再修建了一个美丽的院子,叫做伊甸园。园内有好吃的果实和一些动物。亚当生活在这里,生活很是悠闲自在。但是上帝又用亚当身体里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叫做夏娃,让他们一起生活在伊甸园里。有一天,夏娃和亚当被骗,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被上帝发现了,上帝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他们来到人间,有了后代,从此人类不断在人间繁衍生息,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上帝也成为了人类信奉的神。《圣经》就是当时教皇为了控制人们思想的一种文化武器,上帝赋予教皇权力,用来统治人间。出售赎罪卷,减轻自身的罪孽,死后可以上天堂,民众深信不疑,大量购买赎罪卷来减轻自身的罪孽,教廷同时也大量敛财,从而控制国家的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教廷里面的神权人员生活奢靡腐烂,滥用权力,从来没有为民众谋福利,反而不断迫害百姓,从此国家陷入极端的恐慌当中无力反抗,人民也陷入水深火热当中不能得到缓解。当时社会的黑暗是可以想象到的,可哀可啊。

教廷为了排异不断地进行打压,很多作品也并没有起到解放人性的作用。而且当时民众完全崇拜教皇,那么的盲目,那么的痴迷,那么的疯狂,不是一两个人的觉醒就可以唤醒民众的意识的。而且当时,禁欲思想的盛行,人性不断受到压抑,也正因为压抑得太厉害,反弹得越高,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这也最终成为了解放人性的跳板,所谓物极必反吧,从而也给人性带来一定的解放,从此人们也不再那么压抑自己的内心。城市文学才得以得到发展,从此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做出了努力。中世纪文学虽然没能达到多样化的形式,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向,这也是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虽然有时候文化具有阻碍作用,但是也不能一味抨击,中世纪文学中就可以看出,至少让民众明白了人性,了解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了反抗,有了人性,有了意识,也有了自己主宰自己人生的挣扎。中世纪文学,我想给每个人心中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存在即合理,文学发展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应潮流才能存在当下。

正因为了解了中世纪文学,我才知道原来历史上还有那么一段历史,人性的极度压抑,人民的苦不堪言,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也不曾体会,只有从书中了解到这个世界,了解那时人们的生活,才突然发现现在我们的生活是那么舒适自在,我想人类大概就是如此,没有对比,永远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一片乐土。我想,中世纪过后,欧洲民众将会迎来另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心中的净土,那一方圣地的所在。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了,对于中世纪文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也是自己独特的体悟吧!中世纪文学有太多的感触,虽不能一一道尽,但是我想它一直会在我心中,让我自己慢慢体悟,慢慢分析。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7月.

[2]百度百科

[3]《圣经的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02月.

[4]《古新圣经残稿》 中华书局 2014年11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学习”反人性吗
“我不”方显人性温度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功能与人性
法律的人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