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阿监”一词

2017-12-26郁宝华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长恨歌读音词义

摘 要: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的句子,对其中“阿监”一词的词义和读音,存在多种解释和读法,本文辨析相关材料,考证“阿监”一词的正确词义和读音,指出《汉语大词典》这一大型工具书中存在的错误。

关键词:长恨歌;阿监;词义;读音

作者简介:郁宝华(1974-),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长篇歌行体叙事诗《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诗人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塑造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个艺术形象,叹惋他们为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因为这首诗在艺术上,尤其是语言上的高度成就,千百年来,被人口诵不绝。在当代,也被选入各种诗歌选本和语文教材中。

诗中写到唐明皇从蜀地归来旧都,面对破败荒凉的宫殿,处处物是人非,有这样两句“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在許多选本和教材中,对其中“阿监”一词的读音和词义,往往有不同见解,有的甚至回避注解,有的是只释义,不注音。例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的《大学语文》(周建忠主编)教材中,就是只解释了词义,回避了注音。本文意图从种种歧见中,考证“阿监”一词的正确词义和读音。

一、考证“阿监”的正确词义

从词义来看,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把“阿监”释为“宫中女官”,一是把“阿监”释为“太监”,也就是宦官。南大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把“阿监”释为“宫中女官”,依据是《宋书·后妃传》:“紫极中监女史一人,光兴中监女史一人,官品第四。”但其实,所引《宋书·后妃传》的内容,并不能说明“阿监”就一定是“宫中女官”之意。网上的百度百科中也有“阿监”一词:注音为“ā jiān”,释义为:宫廷中的近侍,唐代六七品女官名。所引例证有三:一为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二为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三九:“阿监采菱牵锦缆,月明犹在画船中”;三为清顾春《烛影摇红·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词:“白头阿监抱琴来,未语眉先蹙”。

把“阿监”释为“太监”,最权威的出处来自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十三卷本《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历经十八年编纂,先后有一千余位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全书共收词语三十七万五千余条,约五千万字。《汉语大词典》被认为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查《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第937页,有“阿监”一词,注音为“ā jiàn”,释义为“太监”,所引例证正是百度百科所引的三条例证。可见,百度百科例证的来源,很大可能就出自《汉语大词典》。查另一本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也是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阅读古籍必备参考书《辞源》,其中却没有列出“阿监”一条。

“阿监”一词到底是“宫中女官”,还是“太监”或“宦官”之义,还要考证这个词最初是如何出现的。利用二十五史网络检索系统,查“阿监”一词的最初来源,在唐代以前的史书中,均未见“阿监”一词,记载唐代历史的新旧《唐书》中,只有后出的《新唐书》中,仅仅一处出现“阿监”一词,在《志第三十七·百官二》中,“宫官”条下,分“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分掌文书档案、礼仪起居、衣食住行等各项工作,属于为内宫皇后妃嫔们服务的,设“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宫正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宫人不供职者,司正以牒取裁,小事决罚,大事秦闻。有女史四人。阿监、副监,视七品。”查考宫官六局中的所有职务,均由女官担任,没有宦官,可见“阿监”一职,必为宫中女性近侍无疑,“视七品”的“视”字,应为“比较、比拟”之义,也就是说,等同于七品。这样看来,把“阿监”释为“宫中女官”是正确的。再参考前文所引《宋书·后妃传》:“紫极中监女史一人,光兴中监女史一人,官品第四”,可见在宋代,宫中设有女官也是常见的。唐代宫中,除女性侍从,当然也要用大量宦官,只不过宦官都是属于“内侍省”管辖的,其下也设有六局,分别是“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

其实“阿监”系女性,还可以从“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这两句诗本身来证明。这两句诗并列对举,“梨园弟子”对“椒房阿监”,“白发”对“青娥”,“新”对“老”,“梨园弟子”是唐明皇下令挑选培训的歌舞伎,是侍奉皇帝的,从史料上看,应是男女均有。与之对举的“椒房阿监”当然就是侍奉后妃的,因为“椒房”就是指后妃居住的宫殿。当然这并不能证明“阿监”就是女官,但是“白发”对“青娥”,可见“白发”、“青娥”同属一类,查商务印书馆四卷本《辞源》,有“青娥”一条,第一义为“少女”,例证即为“椒房阿监青娥老”;第二义为“女子的眉”,例证为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二:“娟娟双青娥,微微启玉齿”。不管是“少女”还是“女子的眉”,“青娥”均指女性无疑,再考虑到“青娥”与“白发”对举,此处“青娥”当指“女子的眉”最妥当,结合“青”字在古代的含义来看,应是指“青黑色的眉毛”。《辞源》以“椒房阿监青娥老”作为“青娥”第一义“少女”的例证,并不妥当。

另外,查《全唐诗》中,使用“阿监”一词的诗作很少,比较突出的是所录前蜀花蕊夫人(五代十国期间,有几位被称为花蕊夫人的,此处是指前蜀高祖王建淑妃徐氏)的宫词,其三九:“内庭秋燕玉池东,香散荷花水殿风。阿监采菱牵锦缆,月明犹在画船中”;其六八:“后宫阿监裹罗巾,出入经过苑囿频。承奉圣颜忧误失,就中长怕内夫人”。其中“阿监”应当都是指宫内女性侍从。元代宋无也有一首《长门怨》,内有“知更阿监罗袜冰,暝对星河玉阶立”,“知更”是报更、值更的意思,所以“知更阿监”就是“值更的宫女”的意思,这也和后面的“罗袜”这一女性化词汇相一致。endprint

至于为什么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会把“阿监”一词释为“太监”,很大可能是受到了例证中一条材料的影响。在《汉语大词典》“阿监”条下所列的三条材料,第三条是清代顾春《烛影摇红·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词:“白头阿监抱琴来,未语眉先蹙”,这条材料明确可见“白头阿监”就是指题目中的“梨园太监”,那么“阿监”就是“太监”之义。但是,用清代的材料,不能证明唐代的材料中“阿监”也是“太监”的意思,如硬要证明,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二、辨析“阿监”的正确读音

接下来,关于“阿监”的读音。代表性的有两种读法,一是读作“ā jiān”,一是读作“ā jiàn”。先辨析“监”字的读音,正如上文已指出,“阿监”应为唐代内宫中的“职官名”无疑。以“监”来称呼职官,在唐代是多见的,如唐代有“秘书省”,设“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有“司天台”,设“监一人,正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上;丞一人,正六品上;主簿二人,正七品上;主事一人,正八品下。監掌察天文,稽历数。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有“殿中省”,设“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五品上。监掌天子服御之事。其属有六局,曰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少监为之贰。”当然,在唐代,“监”也可以作为官署名称,比如唐代管辖宦官的“内侍省”,原先就曾叫做“内侍监”。元明清三代设有“国子监”,“监”也是官署名称,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就叫做“监生”。当“监”作为“职官名”或“官署名”来讲的时候,它的读音就是“jiàn”,而不是“jiān”。包括我们经常说的“太监”一词,它最早出现于辽代,是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如辽代有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且不一定是刑余之人。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所以“太监”的“监”的正确读音也应该是“jiàn”。作为现代汉语教学权威性的工具书,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注音的。

“阿”字也有不少读音,有人将“阿监”的“阿”字读作“ē”。查《辞源》和《汉语大词典》,读作“ē”的“阿”字,主要有以下10个义项:大的丘陵;山边、水边;曲处、曲隅;曲从、迎合;徇私、偏袒;近、亲近;屋栋;细缯;柔美貌;姓等。考察其中每个义项,均与“阿监”一词的整体含义不合。“阿监”中的“阿”,在这里很明显是个名词前缀(词头),这种用法产生于魏晋以后,多用于称呼、姓名等之前,应读作“ā”。至于“阿监”(ā jiàn)一词,到底是如何产生,是否当时口语,这些还有待新材料的挖掘和考证。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陈宝勤.试论汉语词头“阿”的产生与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4,(1).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恨歌读音词义
“那”与“哪”的读音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字词篇
长恨歌
——笔画设计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我是小字典
兰峪水,长恨歌
字意与词义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