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钟嵘《诗品》看南朝文学批评中的“比喻”现象及其传统

2017-12-26李再睿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诗品文学批评

摘 要: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用一种或多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与所要表现的某一事物相比,使这一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得到更加鲜明和生动的表现。《诗品》中的文学批评,广泛使用了比喻的方法。本文从《诗品》中的比喻现象出发,讨论南朝文学批评中的比喻现象及比喻传统。

关键词:钟嵘诗品;文学批评;比喻传统

作者简介:李再睿(1994-),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南朝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上有重要地位。不仅批评现象十分活跃,出现了专门的文学评论家和评论著作,批评方法也蓬勃发展。比喻作为批评方法中的一种,在南朝文学批评中频频出现。如《南史.颜延之传》中就有:“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诗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延年终身并之。”可见鲍照在品评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时,用“初发芙蓉”和“铺锦列绣”的比喻手法来生动评价。钟嵘《诗品》中也引此说法,评价谢灵运诗歌“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谢诗)颇以繁复为垒。”钟嵘的《诗品》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诗著作,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从《诗品》中,可以窥见南朝文学批评中的比喻现象,及文学批评中的比喻传统。

一、钟嵘《诗品》中的比喻现象

钟嵘的《诗品》中,比喻手法共出现10次。

诗品序中:

1.“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1][22]”意思是山东的淄水和渑水异味,一起泛滥,二水合流,难以辨别。紫色变乱朱色,形容当时文学品评混乱,没有固定标准的状态。

2.“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干“思友”,……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1[30]”评价这几位诗人的诗歌是诗歌中的产珠湖,文采中的桃花林,赞五言诗中精品之多。

上品:

3.“魏陈思王植: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1[38]”曹植对于文章创作,好比伦常上的周公、孔子,虫鸟中的龙凤,乐器中的琴笙,女工刺绣中刺在天子礼服上的花纹,连设四喻,称曹植诗风之纯,境界之深,成就之大,影响之广。

4.“魏文学刘桢:真骨凌霜,高风跨俗。1[38]”

5.“晋黄门郎潘岳:《翰林》叹其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绡縠,……谢混云:潘诗灿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1[44]”把潘岳的诗比作展开织锦,陆机的诗比作沙里淘金,陆机的文才像大海,潘岳的文才像长江,说明陆诗意深,潘诗情长。

6.“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1[49]”

中品:

7.“晋司徒掾张翰/晋中书令潘尼:季鹰“黄华”之唱,正叔“绿蘩”之章,虽不具美,而文采高丽,并得虬龙片甲,凤皇一毛。1[58]”形容二人文采卓越艳丽,都得到了虬龙身上一片鳞甲,凤凰身上一根翎毛。

8.“齐吏部谢眺:一章之中,自有玉石。1[72]”形容他的诗圆转流美。

9.“梁卫将军范云/梁中书郎丘迟: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1[74]”评点范诗构思精巧,爱反复致意,如流风回雪,婉转多姿;评点丘诗情韵妩媚,如花开花落,词采流利。

下品:

10.“魏白马王彪/魏文学徐干:白马与陈思增答,伟长于公干往复,虽曰以莛叩钟,亦能闲雅矣。1[80]”白马王曹彪与陈思作诗赠答,以莛撞钟,指不能发声,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情谊深厚,而曹彪的答诗过于简略,不相称,所以说“以莛扣钟”。

二、南朝文学批评中比喻现象的特点

纵观南朝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可以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为标志,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这一时期包括从建安年间到西晋灭吴这一段历史,当时文学批评的特征是:实用意识依然存在文论中,如“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此时的思想受魏晋玄学影响,人们开始初步意识到“诗赋欲丽”的审美要求,认识到比喻独特的表达作用,如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言孔璋自喻司马长卿,有“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之句。此时,比喻批评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开始与书论画论等分离,在独立的文论作品中出现,代表作品主要有《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等。

第二阶段:成熟期。这一时期起自西晋统一全国,终至隋灭陈。动乱的社会政治带来空前的思想解放,与文学的自觉相对应的,文学理论自身也进一步走向了独立与自觉,以陆机《文赋》为先导,出现了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两部极为重要的文论著作:《文心雕龙》与《诗品》。此时,比喻这一同时符合儒道玄佛四种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的批评方式更加为人重视,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中。以钟嵘《诗品》为例,比喻式的文学批评随处可见。

《诗品》中的文学批评,广泛使用了比喻的方法。这种比喻方法,郭绍虞称之为“象征的批评”,张伯伟称之为“意象批评”,曹旭之则称之为“形象喻示批评。”虽然称谓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种批评方式,即在评论诗人风格的时候,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做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诗品》中的比喻现象,具有“炳若缛绣,凄若繁弦”的审美特质。此时的文学批评,已经摆脱了经学的传统,同时从书论、画论等领域分离出来,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审美批评道路: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言简意赅地评论作家和分析作品。

纵观整个南朝时期,比喻批评的整体特点和演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喻体方面由具体到抽象,表达方面由简单到复杂,形式方面由杂糅到独立,频率方面由偶尔为之到普遍运用。endprint

三、文学批评中的比喻传统

比喻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用一种或多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与所要表现的某一事物相比,使这一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得到更加鲜明和生动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是文学批评中的比喻传统,这里的比喻,是一种批评手法,否则广义上的比喻传统可以上溯到文字创造时候。

用比喻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先秦便开始萌芽。这种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候,随着玄学清谈、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而逐渐流传,到唐代盛行一时。

1.先秦时期的萌芽

比喻的思维古已有之,早至先民便具有了“尚象”意识,“象”是人们对外在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比喻”的思维在《周易》中早有体现,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可见易象来自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周易.系辞传上》有一段:“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说的是孔子解释同人卦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咷而后笑”:沟通心灵的语言,像花一样的芬芳。在这里,孔子用花的香气比喻所谓的同心之言。《周易》所表现出来的“立象尽意”的思想,主要的特点是以具体的物体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或抽象的思维,这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是相通的。可以说是比喻式批评思想的滥觞之一。

真正文学批评上的比喻现象出现于先秦。我们都知道《诗经》的三种写法是“赋比兴”,比是诗经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使得被比的本体或情感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在《诗经.大雅.烝民》中,有“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为了歌颂同僚仲山甫的功德,周宣王的重臣尹吉甫称自己作得清风般温和的好诗,并以之相赠,以“清风”比喻自己诗作的静穆美好。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周游于诸侯国之间,为了向诸侯国君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往往极尽比喻之事,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例如《战国策.楚策.庄辛谓楚庄王》中,庄辛设喻说理,以蜻蜓、黄雀于黄鹄虽然与世无争,仍然难逃一死的事例作比,告诫楚庄王,身为一国之君,如果偏安一隅、贪图享乐,最后也会像蔡圣侯一样难逃被蚕食的命运。在文学批评上,《韩非子·解老》篇云:“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就像“至美”的珠玉不需要雕琢,“至情”的文章亦无须华辞丽藻来修饰,韩非以此作比强调文章内容质实的重要性。

(2)汉魏以来的广泛运用

汉魏以来的人物品藻推动了比喻的发展,使比喻的方法泛滥到文学批评中。

人物品评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先秦开始,就有了以形象比喻来品评人物的先例。例如:《诗经.卫风.淇奥》中评价君子“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可见此时,已经用动物、植物、山水等形象来作比喻评价人物。到了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使人物品评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人物品评更注重于道德礼仪和人伦上来。随着时代风气的演变和人的生命意识的空前觉醒,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着重展示人物的内在格调、潇洒风度和卓越神韵。采取相法(即外形)、交谈、人物行为本身来品评考察人物。最重要的是,魏晋的人物品藻,从社会的实际政治需要转入一种审美的活动,从而使此期的人物品评“带有了和理想的人格和生活态度的追求相联系的审美的性质” 而这些东西又难以用抽象的概念加以表述,于是当时的文人便取诸自然万象加以喻示,凭借自然万象的审美形象来象征、比拟人物的风采神韵,形成了以自然美来比喻人格美的品鉴方式,使人物品藻演化为直觉观照的审美鉴赏和诗意描绘,从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社会评论,自然地泛滥到文学批评里,推动了文学批评中比喻的迅速流传。

由此观之,南朝文学批评中,比喻批评蓬勃发展,从喻体、表达方式与频率上都有长足进步,但比喻式的文学批评并非南朝独创,文学批评中的比喻有其渊源和传统

参考文献:

[1](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中华书局,1988.

[2](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王娟.《从钟嵘<诗品>论象喻批评方法的形成和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07.

[4]张伯伟.《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5]许伯卿.《比喻式文学批评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品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诗品出于人品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1926—2017年钟嵘《诗品》研究论著编目(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持论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