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的内涵向度

2017-12-26王凤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系列小说穆罕默德王蒙

作者简介:王凤娇(1988-),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学上,王蒙都具有极其敏锐的眼光。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山读书会可说是王蒙政治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因为对政治形势作了敏锐地预计,才有了到新疆去的毅然决然,从而得以免遭政治迫害,为新时期文坛和政坛保存了实力。同样,在文学创作上,不仅意识流小说能体现其新时期率先探索艺术形式创新的实绩,其敏锐而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感知也可在《在伊犁》系列小说这样的纪实作品中见到。

一、透视人物精神追求与城乡矛盾的忧思

《哦,穆罕默德·阿麦德》这篇小说是王蒙在新时期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反映人物精神追求并流露出城乡矛盾忧思的作品。王蒙以敏锐的直觉写出了城乡矛盾带给农村知识分子的精神痛苦和困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王蒙通过选取独特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表达作品主题的独特视角。具体而言,对穆罕默德·阿麦德精神世界的展示是以叙述者复杂的情感态度为线索分为不同层次进行的。首先,穆罕默德·阿麦德是农村知识青年,现代文明的诱惑使他向往城市及其生活方式,性格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他无力改变现实,只能用挖耳勺似的坎土曼和下流的玩笑对生活的不满做无力地反抗。其次,作家以反讽的笔调揭示“斗批改”工作队的荒唐行径对穆罕默德·阿麦德造成精神上的戕害,从中不难体会到在特殊时代中不能自主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再次,即使新时期再次遭受妻子的抛弃,他依然袒露了对城市的渴望,展现了无论遭受现实怎样地打击,心灵深处对城市的渴望从来没有变过。

作品两度书写穆罕默德·阿麦德内心对城市的渴望。他的青年时代正值“文革”时期,就现实状况而言,当时社会人员流动受到极其严格地控制,其愿望难以实现是人物命运更是时代的悲剧。而中年时期的穆罕默德·阿麦德再次大胆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渴望,此时我国已进入新时期,对于农民进城已不再严格限制,但对主人公来说依然存在后顾之忧,即能否返乡的忧思,作品主要侧重探讨新时期背景下的城乡矛盾给农民带来的困扰乃至困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源于民间生活的婚恋态度

王蒙在《爱弥拉姑娘的爱情》中对爱情婚姻的理解迥然有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爱弥拉姑娘为了爱情放弃了有恩于自己的养母和优越的工作,可以说她的爱情是建立在巨大的“代价”基础上。爱弥拉姑娘终因未得到养母的遗产而被丈夫和婆婆嫌弃。所有人都为她在爱情婚姻中所付出的一次又一次的代价而感到不值时,作家则认为她获得的幸福可以弥补这些代价。

维吾尔家民对于夫死再嫁以及离婚的观念比汉族农民要活泛得多。但在王蒙的笔下,爱弥拉姑娘还是会因为当初美好的爱情依然继续坚守现实中并不幸福的婚姻,这种人物命运的书写是王蒙站在当地人的立场、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必然结果。王蒙笔下的人物及命运都具有生活原生态的特质,他不向社会历史、传统道德以及深刻的人性求解,他认为在新疆人的眼中,生活具有巨大的和解力量,爱弥拉姑娘会在生活中习惯自己的婚姻。这部作品是王蒙在理解新疆文化的基础上用宽容来“实现个体情感的超越”[1],这种态度背后蕴涵着作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思考,不仅与其他作家就新时期以来的婚姻爱情书写进行对话,更揭示出了王蒙坚持站在理解生活基础上所达到的写作深度。

显然,王蒙对爱弥拉姑娘的婚姻态度体现了对民族文化深层性格和心理地准确把握,其中渗透着作家对人生、社会历史以及生活的深刻思考,而强烈的感恩色彩是塑造人物形象独特性和表现思想主题深刻性的源泉所在。

三、浓厚的反思与怀恋情结

在王蒙内心深处,伊犁再好,还是渴望回到北京。1979年王蒙终于从新疆回到北京。《在伊犁》系列小说承担起了作家书写苦难经历的使命。

一方面,深受新疆16年的保护与文化滋养,作家将浓浓的感恩化作深厚的怀恋情结。新疆生活在各方面对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印在脑海中的记忆不时勾起作家思念的琴弦。小说用“重访”这一实际行动来表达作家对新疆的不断牵挂和不舍情怀。另一方面,立足于新时期语境之下,对“革命”的反思自然被新的社会现实所取代,由此,《在伊犁》系列小说成为王蒙对自身命运、新疆的风俗文化及伊犁农民的人格表达深刻反思的载体。首先,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哦,穆罕默德·阿麦德》中与其说作家在感叹穆罕默德·阿麦德,不如说是在感慨自身:右派经历使作家感到自身卑微渺小,甚至自贱的心态。在非人的境遇里,深感生命被浪费,这是作家站在人生的高潮期反观低潮期,超越自身困境之后体验逆境中的感受,回首自身困厄人生阶段不禁流露出一种沧桑悲凉情绪。其次,对当地落后风俗的温和揭示。《好汉子伊斯麻尔》揭露新疆回族人不信银行和医院的愚昧无知。在《边城华彩》中作家对新疆人过年的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进行了揭示。作家有意规避批判和讽刺的强烈色彩使作品的反思意味充满了一层温情,从而在包容中超越了反思,化作对新疆更深层次的热爱。再次,对美好人格的礼赞。如《土屋虚掩的小院》中對房东二老的赞赏。

注释:

[1]宋炳辉:《宽容背后的激情——王蒙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系列小说穆罕默德王蒙
姞文:南京的文化使者,以系列小说致敬家乡
人性深度与阴柔之美——读陶纯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小说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逆转”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人行天桥
The effect of bubble plume on oxygen transfer for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王蒙吁求:不应该让汉语哭泣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米儿咱·穆罕默德·海答儿《热希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