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17-12-26刘海侠
刘海侠
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甚至不知所云,严重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要改变学生这种低水平状态,教师试着以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去审视学生目前作文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去解决,学生作文则会是另一境界。
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心有猛虎,太感性无逻辑。
例如学生在一篇题目为《蔷薇花开》的文中写到:鸿雁有凌云之志,海鱼有遨游之心,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在这喧闹的尘世中,我们不停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渐渐的我似乎忽略了什么,却一直寻找不出,我也因为考试失利而伤心不已,直到那一天,我遇见了蔷薇。它静静地在我眼前开放。一簇簇,一朵朵,似乎天上繁星,却又安静于墙角一隅,一片一片地粉红在流淌、盛开着的花正在梳妆打扮,显得很羞涩。“我还没睡醒”花骨朵抱歉地看着我,“我出生时,太阳正在升起!”我想到了玫瑰,它与蔷薇属于同一科目、同一属,却与蔷薇相差甚远,玫瑰太过于浪漫,耀眼,身上有太多尘世的影子;蔷薇身处喧闹中,却静静地开放。一缕缕清香扑鼻而来,不似桂花浓烈,又比荷花脱俗,它似乎屏蔽住一切复杂、充满灰尘的味道,将我带到一个极乐世界。我笑着,看着这些看似微小、普通的生命,心里如明镜一般亮堂。
乍一看这篇作文语言优美,作者很有想法,想通过蔷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寓自己的情思。可是文章开头的“鸿雁有凌云之志,海鱼有遨游之心,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等与下文有什么关系?蔷薇的细节描写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与玫瑰比较是要抒发蔷薇花静静开放吗?可能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真的要写什么,实在是天马行空,牵强附会,缺少依据而任意抒发和寄寓。这种现象在学生的习作中比较常见,常感觉学生空有理想感情充沛,心中“猛虎”强大,但因缺少逻辑,只能无病呻吟。
教师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指导学生“细嗅蔷薇”
一、让学生先看例文,共同研究探讨例文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开头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为何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何以前没有注意到紫藤萝,我停住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深深的吸引了我。文中接下来对紫藤萝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些对紫藤萝的细致描写,使得作者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作者接着写道:“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我们觉得作者到这里已经把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了,也写出了“我不由得停住脚步”的原因,是因为紫藤萝开得太盛,太美。如文章写到这里就搁笔,感觉还不够深刻,逻辑性不强。开得繁盛的花很多,为何只写紫藤萝,接着交代了紫藤萝不仅在眼前,而是在作者的心中缓缓流过。“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这段对以前紫藤萝衰败的描写,更加突出眼前紫藤萝的繁盛。正是用细致的描写做铺垫,更能引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作者对紫藤萝的细致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有理有据的联想,反映出紫藤萝与作者的经历及内心世界有着某种关联。作者宗璞对紫藤萝产生的情感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宗璞对紫藤萝的描写浸透着对紫藤萝的情感。情感的产生与抒发存在着很强的因果逻辑关系。
二、帮学生分析原因,寻找策略
学生作文《蔷薇花开》中对蔷薇的描写,要抒发的情感不明确,似乎有很多情感要抒发,可是这些情感与蔷薇花是什么关系?更谈不上因果逻辑关系。想把心中的这种强烈情感“猛虎”写好,还得“细嗅蔷薇”,在作文指导中,教师最好的策略方法就是要用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让学生的情感或情思的产生要有依据,合情合理。
蔷薇怎样开花,王明阳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蔷薇花为何闯入你的眼帘?是因为“渐渐的我似乎忽略了什么,也是因为考试失利”,为何“直到那一天,我遇见了蔷薇”?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看到蔷薇花心里会有变化,对写作对象深度观察与思考,也就是要有感而发。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感发或感触,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然后成文。
作家林清玄写文章就是如此,《发芽的心情》中“我静静地立在园中,环目四顾,看那些我曾为它们的生命、为它们的果实而感动过的果树,如今充满了肃杀之气,我不禁在心中轻轻叹息起来。同样的阳光、同样的雾,却洒在不同的景象之上”作者为何对秋收后的果树肃杀之景产生感叹和伤感。当园林工人修剪枝桠,“看到拇指粗细的枝桠被剪落,还流着白色的汁液”,作者提问“如果不剪枝桠呢”,这些感发需要在文中解释,通过园林工人之口得出“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没有新叶,是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这是问题的起点,也是文章生成的起点。
当学生有了问题之后,心理和情绪都会发生某种变化,这时引导学生寻找变化依据,那就是观察并描写景物所具有的相应特征,讓情感进一步升华、明晰和深化。学生因为生活中忽略什么在加上考试失利,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看到了满墙院的蔷薇在怒放,连玫瑰都不及它的美,感到蔷薇的特别。
提问学生如果在平时,考试没有失利情况之下你会注意到这满墙怒放的蔷薇吗?学生回答可能不会,平时都是“没心没肺”,不会去观察路边的花朵,更不会去思考“花开花落”。再引导学生观察一场初夏暴雨之后的蔷薇花,学生接着观察,雨并未对着美丽的花有丝毫的怜悯,反而将他们打落成一地残花,那柔美的花瓣粘在地面,被车轮任意践踏,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此时人花相应,“我”的处境就如花的遭遇,一样的低迷,找到了两者的相似性,在遇到生活的挫折打击时,我们怎么对待?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对所情境解释做通盘考虑,再得出结论。endprint
再看林清玄《发芽的心情》提出问题,并回答自己的感受之后作者并未罢笔,而继续观察,在春天里,發现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出新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它们已经在冬天里枯干了。
又有了疑问“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品种也都一样,为什么有的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
作者因为想这个问题而失眠,推测“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就像一些人失去了生的意志而自杀了?或者说,在春天里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就用发芽来补偿,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地失去了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有心情的呢?”
“那些懦弱的人,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满树繁叶,然后结出比剪枝以前更好的果实。”
《发芽的心情》一文中作者林清玄除了感性思维之外,更多的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作者看到秋天肃杀景象与之前硕果累累的景象形成对比,产生不可思议之感,接着仔细观察冬天及早春的果枝特征,已经枯败,果农还要对果枝雪上加霜,修剪枝桠,使得两棵果树即使是春天来了仍然不愿发芽,作者再由树及人,得出作者的“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正是有了这些观察、体验,情感的产生才会自然而然,由景及人,感情的抒发自然而然,主旨的形成才不会虚假和空洞。
学生在继续观察蔷薇的变化,之后的几天,经过墙院,不能闻到清香。并且认为娇弱的蔷薇肯定是元气大伤,也许只有来年才能告别这暗淡的现状。就如“我”每天垂头丧气地上学,有一天早上,突然,一缕熟悉的清香钻入我鼻尖,朝阳照耀下,蔷薇花骄傲地对着路人微笑着,她们再次花开满墙,如一幅水粉画。风雨留给她们的伤口却成为最美的装饰,就是在别人不经意间,她们已经卯足了劲重新绽放。看到蔷薇花的再次怒放,“我”不由得问自己:连无人观赏的蔷薇花都能相信自己会走出困境重新散发芳香,我怎么能在一次考试失利之后就否定自己呢?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在书桌前坐好,拿出笔和纸,开始了新一天的迎考准备。微风过处,我闻到了蔷薇的香味,那是给自己点赞和对自己的认同,她甜甜的,令人心醉。
以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对学生作文思维逻辑的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的写作提供思维支架,为学生心中的“猛虎”情感抒发找到突破口。学生“细嗅蔷薇”具体做到找到问题的缘由,并进行细致地描写,找出物与情之间的联系,或者物对人情感的启发,通过议论抒情,把心中的“猛虎”表达出来,文章主旨得以鲜明突出,最终升格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