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差异,师生共同开发校本朗读教材

2017-12-26陈智敏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篇目叶圣陶校本

陈智敏

我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朗读教材的过程中,师生对于朗读素材的选择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在满足学生朗读需求的前提下,教师仍在多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兴趣、校本朗读教材的丰富性起着引领与导向作用,使得校本朗读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内容到运用都尊重学生主体性,以教材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015年,我校进行了“叶圣陶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朗读教材开发”研究,期间一份朗读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初中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大程度是由于朗读的素材并未顾及孩子的个性需求,无法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与兴趣。而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的适合学生朗读的教材,无法达到朗读教育的功效。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师生一起合作的方式,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朗读素材,关注到中学生对于朗读的需求,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主动性,并借助朗读教材上朗读的语调、技巧、感悟方法的介绍和扩充,既提高学生朗读技巧,也使学生能形成诵读以感知、表达文意的自主朗读的习惯。

一、尊重学生需求,师生合作选择朗读篇目

以往朗读教材的编订是教师和课题的研究者所定,学生的朗读内容比较被动。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语文学习能力,此次我校朗读教材的设计,更加侧重于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开发。一来,编订校本朗读教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具有新奇感和吸引力的,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尝试。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会去阅读大量的朗读素材,思考什么内容适合朗读的同时也探究了朗读的一些特点,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既为儿童特殊境遇所希望的,就是在这境遇里可以得到适当的教材”[1]语文教育目的的确立、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都需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习惯,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一致的。若是朗读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学生喜爱的,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学生应该是会更乐意朗读,更能通过朗读表达自我的情感。

因此2016年下半学期,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填写最喜爱的“古诗文”“中外诗歌”“中外美文”推荐表:介绍篇目、作者,写明推荐的理由和朗读的建议。共11个班级8位老师参与其中。每个班级汇总所有推荐表,层层筛选,全校收集到400多份推荐表。我们选择了学生最为青睐的古诗文、现代诗歌、中外美文与教师推荐篇目共50篇进入网络推荐,进一步公选出票数前十位的古诗文、中外诗歌、中外美文篇目。网上投票共有205人次参与,范围涵盖初一到初三,集中体现了我校学生对于朗读素材的喜爱倾向。

一开始学生以为这是一项作业,收集起来的推荐材料中马虎敷衍的有多,被告知认真推荐的话,你所喜爱的作品会有机会成为我们学校的朗读教材,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排斥到渐渐融入,到认真努力、意犹未尽。一位学生写到:“经过三次诗词文的推荐,我渐渐体会到,原来整理素材也并不那么枯燥……一想到自己的推荐可能会被编辑入册成为学弟学妹的朗读素材,心理很是激动。即使没有选上,至少我参与了。在班级互相讨论对方的推荐时,气氛热闹活跃,大家都很有收获。”

二、关注教材开发中客观存在的师生差异

由于阅历、教育程度、情感需求的不同等,师与生在朗读篇目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教师推荐的38份朗读篇目最后入围的共有16篇,占42%左右。《记承天寺夜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陋室铭》等经典篇目落选。入选的篇目中,《送友人》《观沧海》的得票率为58.54%和51.22%,远低于古诗文前三位的92.2%、81.95%、80.98%。现代诗歌部分,教师推荐的《生命幻想曲》仅为59.02%。可见,教师朗读篇目的选择大体能体现学生的意愿,但某些方面与学生的兴趣还是有一定差距。

师生这种差距的形成是由于教师在选择朗读篇目时更多考虑到作品的文质兼美,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具备欣赏这种美的能力,是否能理解文中美好的情韵。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最受学生欢迎,想想孩子们每天应付着考试、升学的压力、重复着两点一线的单调枯燥的生活,诗人对于烦忧的浪漫描绘,那种渴望摆脱一切羁绊、浪迹天涯的豪情逸兴怎能不是大多数学生所向往的呢。类似的,步入青春期之后,学生在心理上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兴趣,萌发了朦胧的爱情,但这种愿望与情绪又不能够得到充分而公开地表现,于是便有了种种情感上的困惑、烦恼和压抑之感。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正是隐含了这种企慕、等待的美好与伤感,而获得了学生的青睐。可以说,此次入选的朗读篇目在很大程度上都满足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需求。 反之,一些篇目如《陋室铭》《论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教师的水平,是完全能领略其妙处,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或是因为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较为含蓄,不易为学生理解;或是文字更偏重于理性思维而非情感,不能为学生喜爱;或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太宏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得票率只有30.73%、32.2%与29.27%。

我们在师生共同开发教材的过程中不应忽略师生之间的差异性。受生本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确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需求,然而编选校本朗读教材,是否意味着教师应该一切以学生的选择为标准?我认为也不然,学生的阅读量与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如果一味只去迎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朗读视野、素养很容易停留于原有水平,很难突破。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也可推荐若干高于学生能力的篇目,给予一定指导,由教师示范,作为学生学习朗读的例子,提高学生“可能”的朗读水平。

三、重视教师引导,平衡师生差异

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学生朗读篇目选择中的作用。本次入选的篇目大部分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将进酒》《水调歌头》等都是学生课本中的课文。而其余的课外篇目几乎均属名家名篇。有一个班级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投票率高达95.12%,通过对其语文老师的访问得知,她曾在课堂上向学生赞赏过此诗,这样初一(8)班的学生对这首诗的推崇应该是老师熏陶的结果。而国外的诗歌、美文此次入选率低的原因很大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熟悉。

由此可知,学生的审美与情感需求固然是与教师有一定距離,但是教师还是能够引导、拓展学生的阅读,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触发学生的情感来打动他们。一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兴趣,学生易读、乐读的作品。从鼓励和支持他们读自己所喜欢的书籍开始。等学生渐渐喜爱上阅读,教师可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推荐学生涉猎主题更为广泛、题材更为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使得学生喜爱朗读的素材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课堂上就一部分与学生情感有隔阂的作品,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丰富其情感体验。当然,这对教师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需要富有感染力,融情于声,以动人的声音、表情、动作,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同时,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把美丽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应景的音乐,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找到朗读的感觉。这样双管齐下,相信能感发学生情感的朗读素材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的校本朗读教材也可以在主题和文体方面得以拓展,不断丰富,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也必然会渐渐浓厚,朗读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同合作”。

我校校本朗读教材开发,是在叶圣陶教材理论指导下,在传统语文教材基础上的一次尝试,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我们重视了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体验,创造了学生个性化朗读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参与朗读的主动性,给学生的朗读提供了“凭借”与“例子”[2]。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研究学生的需求、选择,也更要重视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引领作用,协调、融合师生之间的差距,使得朗读教材成为真正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素养的个性化教材,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集[M].(第十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圣陶.叶圣陶集[M].(第十六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剑.朗诵的艺术——能力与技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3]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篇目叶圣陶校本
霜的工作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