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出发再看语文写作教学

2017-12-26吴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糖果陶行知习作

吴菁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1]已为教育界经典,虽为德育典范,但思考其中的教育智慧,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同样适用。当前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切实际的指导、生硬严厉的教学模式等种种问题充斥着课堂,致使学生一味被动地进行着写作学习。“四块糖”的故事给这些问题及不足的改进指明了方向,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同样需要发给学生具有人文关怀性的“四块糖”。

一、师生之间平等交流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若是一味地进行教学工作而不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只能算作“为教学而教学”,便无法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自然不能指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表情达意;学生也只能算作“为学习而学习”,无法从根本上学会写作,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第一块糖”的启示

一天,时任小学校长的陶行知见一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发现男生已经在门口等候。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故事的一开始,先生喊学生谈话,见面并无责罚,而是送给他一块糖果,让准备挨训的学生惊疑不已。“准时”是对学生的认可,“迟到”是对自己的批评,这样一来化解了学生心中的抵触之情,拉近了师生双方的距离,从中可探出先生做法所体现的第一则教育智慧,即语文写作教学中可用的“第一块糖”——师生之间平等交流。

(二)语文写作教学的“第一块糖”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语文学科尤为如此。这里我们将第一块“糖”的“平等交流”拆成两部分,一为平等,二为交流。所谓“平等”,引申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须从学生立场出发进行教学。无论学识还是阅历,教师都比学生高出一定高度,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匹及,因此教师势必不能以成人化的审美与判断来看待学生的习作,而应从他们的立场看问题,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及符合其年龄段的思想与事物,从而引导其用手中的笔反映客观事实,表达思想感情。至于“交流”,则可迁移在作文的批改中。批改的过程是师生间交流的绝佳机会,在教师给学生的作文留下点评后,学生完全可以接着老师的点评写下自己的想法,再度与教师进行“交流”,一来算作自己写作的反思,二来又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习作中出错在所难免。然而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许多教师总不能抱以最大程度的宽容与理解,一句不恰当的评语,或是严厉的批评训斥,都会使学生的自信心遭受打击,全部努力便就此被否,学习兴趣又怎能不大打折扣?

(一)“第二块糖”的启示

就在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当我不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

此时的学生还处于持续的惊疑中,先生随即递来的第二块糖果,让学生再度惊疑不已,但先生的话语中流露出的却是对学生的宽容,此中也彰显了先生的第二则教育智慧,即语文写作教学中可用的“第二块糖”——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理解。

(二)语文写作教学的“第二块糖”

宽容理解是师生间相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在习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审题偏差与表达错误,第二块“糖”依旧结合“批改”这一环节谈论。

青少年由于认知发展及生活经历有限,在写作中出现错误也是极为正常的现象,然而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需要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一定的意识,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在作文批改时,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和闪光点应加以鼓励,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而对于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也应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与理解。同时,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与众不同的思路与想法,只要合理,教师应同样予以“宽容理解”,甚至毫不吝啬地有所赞扬。整个批改过程中的肯定应大于否定,即使在批评时,也应多运用“批评的艺术”,如先生一般,不说出一个关于批评的字眼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三、处理问题实事求是

出于应试需求,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根据高分写作的标准来指导学生写作,于是各种“假、大、空”的立意被生搬硬套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主题是千篇一律的“中华传统美德”,选材也是大同小异,不是弘扬正能量的好人好事,就是揭露黑暗现象的负面题材。鲜有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批改时,许多教师也往往草草了事,只言片语的点评,或是不加求证的观点也公然呈现其中。

(一)“第三块糖”的启示

已接过两块糖的男生更加惊疑了,两眼圆睁。此时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他手中,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

先生话语中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先生说的是“我调查过了”,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生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進行了认真调查与了解,这就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2]从先生的做法中可发觉先生的第三则教育智慧,即语文写作教学中可用的“第三块糖”——处理问题实事求是。

(二)语文写作教学的“第三块糖”

此处这块“糖”,我们主要谈论两点。一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实事求是”,二是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应“实事求是”。

指导学生写作时的“实事求是”主要针对写作过程中的立意而言。学生写作时应遵从“文道统一”原则,语文教师在写作立意指导时,必须尊重学生实际,求真而不求假,坚决反对为深挖主题而胡编乱造。[3]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若超出学生实际情况,为求立意的“不一般”而盲目立意甚至超前立意,通篇文章则会充满套话空话,便毫无写作意义可言。在此,在指导学生写作立意时,我们认为应进行“平民化作文教学”,即教学时应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4]诚然,脱离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写作教学是十分空洞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鼓励他们“我手写我心”。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5]既然如此,何苦为了追求与众不同的立意而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那么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立意,不必刻意追求“高、大、全”,而是应选取贴近学生实际、能把“话”说清的立意,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再求其他更高的目标。endprint

在进行批改时,教师也应遵从“实事求是”原则。批改作文时,不能脱离本次习作的要求,应按要求认真批改。如要求学生用倒叙手法写一篇记叙文时,批改时就应紧扣“倒叙”的要求,“倒叙”手法运用得当者,本次习作过关,也可予以表扬;未能运用者,教师更应指出其写作中的问题,督促其反复修改直至过关。若在批改中遇见一些教师本人也较为陌生的事物或尚且存在争议的观点,应在批阅之余查阅资料予以证实考核,给予学生较为正确的结论,切勿妄下论断;对于争议观点,也应留有空白,不能说得太过绝对。

四、师生要善于反躬自省

曾子言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需要教师的反思,写作教学也不例外。通过反思可以发觉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却往往遗漏这关键的一步,一次教学结束,未及时针对本次教学和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便匆忙收尾。同样地,学生个体在习作后也缺少相应的反思。

(一)“第四块糖”的启示

最后,男生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想我们的谈话也应该结束了吧。”

糖发完,学生认错,谈话也随即结束,这便是最后的教育效果。整个过程先生没有批评学生一句,而是用恰到好处的赏识和赞扬代替了原本的责罚。故事的最后虽是学生的反省,但在此教师亦可借鉴。由此,可看出先生做法中的第四则教育智慧,即语文写作教学中可用的“第四块糖”——师生要善于反躬自省。

(二)语文写作教学的“第四块糖”

此处这块“糖”主要结合写作教學过程中的“讲评”过程谈论,反思的主体有两个,一是老师,二是学生。

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在每次作文批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予以归类,从而反思本次写作教学中的得失,反思的结果则可为日后的写作教学提供改进方向。进行作文讲评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学生的自我反思中总结每次习作情况,并记录相应的教学后记,在进行下一次讲评总结时可作为参照,由此判断学生习作水平或是反思能力的进步与否。作文讲评后的教学反思,是对写作教学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做好这一步,能使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理论化。

其次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教师也无更多精力去详细指导每一位学生,无法做到雨露均沾,此时就需要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作文讲评”的过程中受益。但自我反思并非盲目进行,而应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每一次习作中的问题总结得失。教师在讲评时,应带领学生共同思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或使学生共同交流探讨,甚至可以让学生在习作后附上本次习作的心得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地指出学生作文的得失,不如教会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反思写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进行总结归纳,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便是学生自己躬行的结果,亦可运用到日后写作中。

先生的“四块糖”,不加一句批评的话语,却是“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种发自内心的认识,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才是最为深远的。同样地,对于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也应该对症下药,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毫不吝啬地发给学生对写作学习有益的“四块糖”。相信写作教学中多了这样一份人文的关怀和教育的智慧,定能让师生获益更多,也定能让写作教学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注释:

[1]《陶行知的四块糖》.[J].新湘评论.2012,(2).

[2]雷玲:教师要学陶行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林祥、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朱平.王家伦:追求“平民化”,从实际出发教语文[J].中学语文.2015,(1).

[5]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endprint

猜你喜欢

糖果陶行知习作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陶行知教育名录
雨季里的糖果湖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