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写作资源的开发标准

2017-12-26佘红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性阅读者陌生化

佘红星

议论文写作资源的开发应该有一定的取舍标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进入到资源库的,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标准对繁芜丛杂、参差不齐的材料进行选择。

(一)选择具有文学性的资源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文字的语言性,文学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文学性素材的加入不仅可以体现出小作者渊博的阅读面,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新鲜感,使文章具有文化味,呈现出雅致的面貌,或具有语言美,或具备诗意美,或具有哲思美,总之,材料应具有人文气息,能使阅读者从中感受到美。来自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的引文、文化名人的逸事、文化事件甚至文学小典故都会让文章呈现出文学味。

苦难(评说身处苦难之中感受未必如我们的经验所想,或许幸福就在苦难的夹缝之中)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西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举起手,对我喊道:“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这个材料就具有文学性,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小故事,想象式的描述画面,使文章具有文学味,给人以美的联想,具有了诗意之美。对美的祭奠(对美的祭奠虽苦,其中意味却深)美的力量常常是斩钉截铁,不容一丝转圜的余地的。花尚开时,便有痴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更不必提花落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颦卿。对美的逝去的祭奠,往往最是啮心蚀骨。

然而祭奠美虽苦,其中意味却深。正如儒家的“慎终追远”是以祭奠之礼敦化民心,对美的祭奠之礼也可以寓大希望于大苦痛,其意义岂止于伤悼哀怜?病中的杜丽娘自伤容颜消残而对镜描容,既是祭奠自己的锦瑟年华,更是一种虽死犹存的对礼教束缚的抗争;一篇深情的《芙蓉女儿诔》既是祭奠逝去的晴雯,更是对摧残美的力量的控诉,宝玉敢于“背时而行”的精神由此更深,千百年来汨罗江边凭吊屈原的人们,更是在对洁若蘅芷的三闾大夫的祭奠中寄寓香草般高洁人格的自我勉励……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红楼梦》的素材、苏轼的词、《牡丹亭》、三闾大夫等来自于文学或文化名人的人物事例,展现了小作者渊博的阅读面,作者运用诗化典雅的语言,紧扣中心论点,概括性地阐释了对美的祭奠之礼也可以寓大希望于大苦痛,给人以美感,具有文学之美。

(二)选择具有趣味性的资源

趣味性一词在新闻领域的表述为:新闻价值要素之一,指事实新闻奇特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是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在表现方式上体现出来的能够吸引受众的情趣和兴味。在议论文中,趣味性是能够吸引阅读者的情趣和兴味,是富有情趣、富有人性美,较为奇特的材料。比如科比的体育新闻就不具有情趣性,不具备人性美。

如:雅致生活是一种智慧的活法,绝劝欲,去浮华,潇洒达观,于喧烦尘世中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解饱的点心”,这就是雅致生活——在琐屑的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细小的美好,在世俗中追求生活的诗意。

这则材料就具备情趣化的特点,它富有生活气息,从生活中选取日常的点滴,用白描的手法加以概括,能够吸引阅读者的兴趣,具有情趣性和生活之美,富有兴味。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常理的解释,往往会突破人的认识局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具有趣味性。

如:过程和目的(评说目的同样重要)假定上帝改变了心思,撒手不管,听凭洪水滔滔不再退落。诺亚继续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流,漂流已经变得没有目的,所期待的陆地已经永远沉落,他的内心唯有悲凉和绝望。一切只是徒劳。

诺亚方舟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在这则材料中作者换个角度,做个假设,重新看待这件事,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故事变得绝望,突破了人原来的认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具备了趣味性。

(三)选择具有陌生化的资源

熟悉的写作材料往往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为人们对熟知的事物会产生审美倦怠,难以激起亢奋的情绪。材料的陌生化是指所选用的材料对阅读者来说具有陌生感。素材本身的陌生化可以满足阅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苏轼有诗云:“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且试吃这春日野菜,享受简单生活,清欢自然而来。简单生活,不是将就一切、得过且过,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不重物质、不恋繁华,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种状态,是历经沧桑后的坦然淡定。

引文中苏轼的这首诗是大家所不熟悉的,所以在阅读时会对小作者产生一丝敬佩之情,“他竟然还读过这首诗!”,同时由于阅卷者对材料不熟悉,那对小作者的拉扯也不会产生怀疑,会相信他的引文是贴切的,这篇作文自然就从一些平庸无奇的作文中脱颖而出,给阅读者以陌生感。

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同样为人们熟悉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与众不同的蕴涵,写出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给人一种前所未见的陌生感,一种思想的启迪与心灵的震撼。

如:勿施于人(论说各人喜好相异,商量可行,强施不妥)读东坡《赠范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很不喜这一“须”字,总觉着带了些强调必须的意思。东坡一生豪放不羁,追求喜爱“橙黄橘绿”的大明大艳,但于范景文而言,所想要的,是否就是这样的绚丽?有人爱花朝,亦有人慕月夕,有人喜爱错彩镂金,定也有追求初发芙蓉。也许,范景文所向往的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冷寂。若改为“一年好景愿君记”,带着些许商量,把强加变成分享,或许更好些。

这则材料选择了我们熟悉的苏轼的一句诗,从一个新的角度,以自己的喜好切入,既切合了话题,表现了自己在诗词上的造诣之深,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具备了陌生化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熟悉的材料,只要变换一下角度,也会有别样的风景。

例一:一直耿耿于温庭筠诗中描写的那位“独倚望江楼”的女子。只是因为“过尽千帆皆不是”,便已“肠断白蘋洲”,她为何不认为那穿梭而过的千帆载着千位急迫归家的游子?为何不为四处高楼上千位和她一样精心梳洗,望眼欲穿却终得所念之人归来的女子高兴呢?

例二:《奥秘》礼有一次翻案,明代武大郎与潘金莲郎才女貌,因未及时接济好友黄堂而遭报复,被人抹黑造谣,一传十十传百,进入施耐庵耳中,写下《水浒传》,武潘身败名裂。由上面的故事来看,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武潘二人多么冤惨,而是警惕每个书写者:常怀一颗责任心,谨言慎行,尤其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言论改是自由的,但至少要证据确凿。

同样为大家熟悉的材料用“超常组装”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有时我们将语序倒装、错位、重新组合一下,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是情趣、意味却完全变了。

例一:想要拥有光般的裳,绽放灵动的舞姿,蝴蝶便得承受破茧之痛;想要一飞冲天,成为搏击长空的王者,雏鹰便得经得起摔跌;想要炼就璀璨的珠,并辅以耀眼的光芒,蚌便得熬过磨砺之苦;想要铸成高贵的翎,拥有惊艳的羽翼,凰便得付出涅槃之血泪。

例二:勿施于人(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性)人常散若浮萍,四处为家,所见四时皆不同,心性便自迥异。若世上存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范仲淹又何苦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呢?正如卡夫卡无缘体味瓦尔登湖的空灵寂寞,梭罗也执意难解黄金小巷来往人流的孤独,但他们的笔下一样能流淌出动人心弦的文字。

小作者选择了典型化的材料“卡夫卡的黄金小巷”与“梭罗的瓦尔登湖”,并将材料交叉运用“卡夫卡无缘体味瓦尔登湖的空灵寂寞,梭羅也执意难解黄金小巷来往人流的孤独”,调整语序,运用整齐的句式,给人以混搭之感,造成一种视角的陌生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性阅读者陌生化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