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主问题引导下的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2017-12-26刘玉坤
刘玉坤
近几年来,一直认为问题引导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最后由老师拍板给出确定的答案,一切都在老师的预设下循序渐进,而问题的提出是从文本的语言出发或者下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上一问题的巧妙引导,环环相扣,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多么地实用,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地精彩。然而,一篇文章的相遇让我意识到这样做真的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吗?其实不然,这种做法一直是“绑架式”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探究挖掘文本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一堂诗词新授课的反思
和往常一样,在上新授课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对文本进行了整体研读后,开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过程,其中最为精心准备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涉及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如何衔接过渡。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似乎找到了依据,每一次过渡都上下相连而且平稳自然,自认为,一堂精彩的诗鉴赏课诞生了。设计思路如下:①导入:借助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让学生回忆前期的李清照是什么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后期的李清照多表现怎样的情感?;②初读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借助文本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③细读品味:之一:大家找一下,文章中有没有直接写愁的地方?(回到文本第一句和最后一句,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追问:开篇十四个叠字,非常富于层次感,分别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让学生逐句分析,老师点拨,并在黑板板书内容:哀婉、凄凉、愁苦基调;结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之二: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除了直接写愁情外,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学生理所当然地会按照词中出现的意象顺序寻找)追问: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含义?(结合含有意象的诗词分析)之三: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明确愁情的多样:独居之寂寞的情愁、丧夫之哀的家愁、亡国之恨的国愁)
按照以上设计我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教学流程,所预设过的问题都很到位地完成了。课下,在反思这堂课的时候,课堂虽然流畅,是不是预设性太强,在这些繁复的提问中,有多少是问出了学生心中的疑惑?有多少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又有多少收益?仔细想来,说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还是在老师的掌控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还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精要、明晰起来,要有效、高效起来,这必然离不开主问题的设计。一堂诗词鉴赏课需要一两个切中肯綮的主问题,而其余的知识型、程序性的问题大可以在预设过程中大刀阔斧地删除,只要引导得法,子问题的生成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主问题引导让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厚
“散”“碎”是我在进行课后反思时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尤其是诗词鉴赏课上,在某些精心准备的课堂上,教师的问题是环环相扣,步步引导,学生是有问就答,对于某些问题还往往出现对答如流的局面,其实,这种表面热热闹闹的课堂,实则松松垮垮。零散的知识太多,即使前后衔接紧凑自然,但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缺乏明确的方向。而主问题能让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明晰”起来,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让学生有的放矢,精力集中,更好地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思考,怀着探究的兴趣走进文本,继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习的氛围也就更加浓厚。
就当前来看,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大抵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似乎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例如:解题、介绍作者、介绍背景、读诗句、整体感知、逐句赏析、小结。以上诸多环节都是可以巧妙地渗透到主问题的解决之中的。例如在学习《蜀道难》时,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进行,就会少不了设置以下环节:简单梳理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乐府诗、逐字逐句赏析文章内容(蜀道的雄奇险峻)、理清思路(叹高叹险叹战祸之烈),然后赏析文章夸张、想象、神话传说、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以上繁琐的问题可以设计三个主问题:一是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二是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三是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细读文本,就会有自己的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后从各个角度谈,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几句写开辟道路的艰难;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写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的艰难;从畏途巉岩不可攀到愁空山,这几句借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突出蜀道的艰难;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这几句写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梳理文本赏析诗句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学、合作讨论,教师点拨共同完成,学生理解更为深刻。对于第二个问题实际是对表现手法的探讨,可以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总结出来。第三个问题就是对文章主旨的探讨,这就需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来理解,这时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生平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主旨清晰明了。
对比原来的问题引导,主问题式的教学设计中对文本各方面的解析同样也解决了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问题,达成了三维目标。而且,由于在主问题的指引下,整堂课的探究性加强了,这样的做法避免了环环相扣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自己寻求答案,這才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三、诗歌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以诗中蕴含的情感为切入点
翻阅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许多诗词中都有明显的表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此来设计住问题。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只需抛出两个问题:作者怎样写愁?为何愁?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必然要引导学生探究词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手法的作用及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体味愁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就比介绍作者生平,逐渐赏析词句的语言特点、作用,继而分析意象,再总结更具整体性。endprint
(二)以诗歌的表达方式切入
古典诗歌按表达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叙事诗主要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对人物或事件来设计问题。如《孔雀东南飞》,其原题《古诗为为焦仲卿妻作》,其主要人物是刘兰芝,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主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焦仲卿妻”(刘兰芝)呢?学生想要回答问题,一是需要把握情节的发展,根据情节的发展概括刘兰芝的形象,根据刘兰芝的形象探究诗歌表达的主题及手法。
抒情诗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可以直接抒情,可以间接抒情。间接抒情通常有以下情况:
一是叙事抒情,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围绕事件设计主问题,如《早发白帝城》中,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是借景抒情,在借景抒情诗中,诗人笔下的景物一般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即诗歌中的意象。对于这类诗,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意象出发,设计主问题。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设计: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抒发了哪些情感?
三是托物言抒怀,即诗人通过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人生态度、人生感悟。这类诗歌,我们需要从客观事物的特点出发,来设计主问题。如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可將主问题设计为:石灰具有怎样的特点?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是咏史抒怀,即借历史上的人、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里面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出发点设计主问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发问:作者写了赤壁哪些景?写了哪位历史人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必然会引导学生分析江山壮丽的画面、周瑜形象、及作者自己在词中复杂的情感。
哲理诗一般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类诗时,必须把握通过表象看本质的方法,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可以诗中的形象为出发点设计问题,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句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把握了诗词的大意,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庐山的景象,还能深入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总之,主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导性问题,需要教师结合课标要求,加以提炼。在贯穿子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