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策略初探
2017-12-26陈应财
陈应财
长期以来,在藏区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沉默是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教师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时热情不高,三缄其口,即便知道答案也往往避而不答,大部分学生充当着‘听众的角色,仿佛与课堂无关”。很多教师对这一现象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无可奈何了。然而,近年来,学生的沉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现象由过去的高年级向现在的低年级蔓延。过去,一些学生到八年级以后才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现在,七年级就有许多学生不愿举手。其次,沉默学生人数比例日渐上升。现在,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已是寥寥无几,九年级更是凤毛麟角。最后,课堂沉默大有由农村初中向县城初中扩展的趋势。据了解,现在县城初中学生上课保持沉默也是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沉默,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的沉默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妨碍思维的活跃性,同时给教与学双方带来压抑、尴尬,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教与学的效果。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因而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没有成就感,越是远离教师的思路,成绩越落后;成绩越落后,也就越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课堂沉默的现象愈演愈烈,最终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经过调查了解和探索、思考,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原因,还有家长的原因。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打破沉默,激活课堂,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
首先,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课后访谈调查,与各任科老师、家长沟通了解,详细分析了造成学生沉默不语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些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内容,设计教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这种呆板的课堂模式会让学生觉得无聊,使学生表现出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状态。有些教师的课堂容量过大,难度过大,或者是教学节奏过快,逻辑跳跃性过强,或是教师急于提问,以致学生来不及思考,无法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学生有心向学却不得其法,长此以往,课堂沉默也就在所难免。
教师的偏心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少数成绩好的或自己喜欢的学生发言,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被教师忽视,这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一种无足轻重的失落感和能力不及人的自卑感,逐渐不愿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与,逐渐地就会把自己看作是陪衬、看客。于是,在心里就远离了课堂,远离了老师。此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过于严肃,总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少与学生进行交谈,与学生之间划出一道鸿沟来保持自己的“师威”,使学生望而生畏。给学生带来心理的压抑和拘谨,有些教师上课声音不高,学生听不清,时间长了就会因为听不清而选择放弃听。基于教师方面诸多原因导致课堂的沉默。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学生方面分析,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知识水平低或基础不够扎实,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上课就像听“天书”,越听不懂越不想听,越不想听越听不懂,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干别的事情,如看与课堂无关的书、发呆或者睡觉,或者保持沉默。
2.学生信心不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学生存在怕出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取笑等心理。即使有所思考也会因此而不敢大胆的表达,或吞吞吐吐而不能流畅清晰的表达。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充足的鼓励后才会回答问题,而且往往回答也是正确的。
3.教师关系僵化,对立。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叛逆,不服管教。有些学生被老师当众训斥过,心里总觉得失了面子,常常以沉默来回报老师。这样僵化对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倍感压抑的,在这种氛围之下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4.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或身体有缺陷。内向的学生通常都不善于表现自己,沉默往往是他们的首选行为。个别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害怕暴露在公共场合之下,他们也会选择沉默来保护自己。但这部分学生里不乏有成绩突出的,上课不怎么说,你也看不出来听懂与否,但考试的成绩会说明一切,这部分学生就属于无声中的踏实者。但这样的课堂仍然死气沉沉。
5.学生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而思考时产生的沉默。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沉默。
(三)家长方面,由于农村很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管或亲戚代管,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不仅缺少家庭的关爱,而且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乏。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从而造成了孩子内向、孤僻、不愿与师长交谈的性格。这也是造成课堂沉默的重要原因。
二、打破课堂沉默的策略
首先,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加强思想沟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把你当成他们的良师益友,心里有什么话总想与你说。这样教师时时与学生心连心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亲近和信任老师,才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
其次,教师平时要多学习,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鲜活泼的语言。在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时,要努力找到共同的话题,尽量摒弃那些陈词滥调,用“共同语言”进行交流。做一个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的老师,用自身的活力感染学生,用自身的激情激励学生。
再次,教师在上课前要充分准备。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精选教法,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法,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都愿意去听。同时还要精心设置问题,做到难易适度,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學生都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有自信的学生便不会再沉默。
再次,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教学策略,讲究教学方法。比如,课前,教师可适当进行激趣;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沉默不语的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这样在活泼的课堂氛围的感染与引导下,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最后,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要照顾到全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表现机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变被动为主动,变尴尬为自然,甚至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沉默”不是孩子本色,我们多么希望看到孩子们高高的举起他们的双手,大胆而自信的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给每个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沉默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