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整合·独创·共建”微课的实践探索
2017-12-26王江锋
王江锋
根据“经验之塔”理论,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这为微课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微课就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包括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等。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微课,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梳理文本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具体而言,可在课前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微课,以交代创作背景;课时,通过微课咀嚼文字、梳理文脉和涵泳文化;课后,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开发微课,使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感受成功。
一、整合资源,微而论世:观古今于须臾,托四海于一瞬
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尔认为,文化藝术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其中的环境是构成精神文化的后天力量。换言之,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而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文本涵义、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可利用微课程,专门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经历或特定文化等,以便知人论世。
(一)整合影片资源,提供创作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拥有其他艺术不可企及的优势,它熔视、听于一炉,集文学、表演、摄影、美术、音乐于一身,比之单纯的课堂说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电影题材广泛,与文学有着先天的同一性,可为教学广泛运用;此外,影片资料的搜集易于操作,可利用迅雷、百度电影等软件下载,也可利用“超级转换秀”等软件把下载的影片加以剪辑。这就为解读作品的创作背景提供了技术条件。比如在教学《六国论》时,笔者就从百度电影中收集下载宋辽“澶渊之盟”的相关影片,剪辑成微电影,以其中“北宋政权割地送币以苟安”的事实向学生交代苏洵写作该文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一微课,学生很容易能明白作者“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并深刻感受苏洵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爱国情怀。
(二)整合讲坛资源,交代作家经历
百家讲坛是央视推出的一档讲座式栏目,其内容多以历史、文学为主,但也经常涉及文人的逸闻趣事,具有浓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悬念性,深受观众喜爱。在讲解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时,教师可到相关网站如“百家讲坛网”等下载所需要的视频,然后根据教学安排选择性地截取片段,加以整合。如上《指南录后序》时,笔者从百家讲坛网历史频道中下载《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相关视频,剪辑成“介绍文天祥生平事迹”的相应视频,使单纯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光影声色的视频,教学反馈较好。
(三)整合文献资源,呈现特定文化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它详实地记载着古往今来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和数据,是文化的集合体、凝聚物。它具有许多视频资料无法比拟的优点:选择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权威性更高等。鉴此,涉及文化类背景时,可围绕主题选择相关文献,删繁就简,制作成微课程。如上《师说》时,笔者在课前用选取一些文献资料制成微视频,专门介绍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出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以及当时的人们重门第、尚玄谈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耻学于师”现象提供了便利。
二、独创课程,微而探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独特的教学风格、迥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重点等因素,教师在无法整合现有资源制作微课程的情况下,可潜心研究文本、用心设计教案、匠心独用地制作微课来品读文字、梳理文脉、涵泳文化。
(一)独辟蹊径,用微视频咀嚼文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其表达的含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了解字义,有必要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的方法是利用《说文解字》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但如果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依照传统的方法借用“黑板、粉笔、粉擦”老三样去分析演示汉字的形体结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欠佳,容易使语文课堂蜕变为古汉语课。而由文字、音乐、图片等要素构成的视频,将汉字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在轻松音乐中图文并茂地加以演示,那么在几分钟内就可给学生一个直观、生动的印象。
如在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学生对柳宗元游众山时“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与游西山时“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所表达的不同心境,无法深入理解。这时笔者向学生图文并茂地演示了古人“坐、跪、跽、箕踞”的不同情态,并在图片下面重点标识出裤裆的情状,终于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宋代之前的古人,没有穿内裤的习惯,下裳都是没有裤裆的,很容易走光,所以得“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表现得比较拘谨;如果是“箕踞”的话,是屁股坐于地,两腿分开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状,不管裤裆走光,无所顾忌,显得比较随意舒适。”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柳宗元在游众山时的苦闷之情和游西山时那种“心凝神释”之态。
当然,在分析文言文字形的过程中需要避免错误的分析字形和使字形分析庸俗化的现象,以免误导学生或哗众取宠。同时,由于汉语的历史很长,许多字词含义有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记录一个意义所使用的字词前后也常常有变化。分析文言字词的时候,不可蜻蜓点水,而应纵向挖掘字义的演变历史,沿着一个汉字的发展线索,去寻求它的意义之源,或者利用一个字与另一个字的渊源关系,来揭示字词含义。如为更好地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等不肖,请辞去”的“肖”字,可利用微课程作专题讲解,从“肖”的本义“相似”讲起,延伸到“古人认为年长的人德高望重,和先辈不相似子孙为不争气”引申出“不才”。这样深入地讲解就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独茧抽丝,用思维导图梳理文脉
在落实重点字词之后,还得从文章层面抓住主线,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古人称结构为“附会”,刘勰释义曰:“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思路运笔行文,根据一定的结构原则铺展成章的。而文言文教学过程则颠倒过来,要从作品的分析中理清作者的思路,还原作者据以构成作品的“骨骼”来,其中重要的一条方法就是抓住主线。endprint
而抓主线得因文而异,因为每一类文章都有相应的结构,如侧重记人叙事的文章,主线一般会是该文记述的中心人物和事件;侧重议论说明的文章,主线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侧重抒情言志的文章,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往往便是它的主线。对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式微课程的方式将相关知识点讲透,便于学生宏观把握。在具体步骤可分为四步:先选取核心问题,明确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后用多色彩笔勾画中央图片使之层次分明;再从中央图开始向四周画些发散、弯曲的像树枝一样的粗线条,并在一级分支下绘制二、三级分支,在绘制分支时尽量多画几支空白分支,每个分支尽量选择不同的色彩,以便展开联想及想象;最后在每个分支上填上关键词,选择关键词时,要尽量简练。
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笔者曾利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 map软件)做出树形思维导图,先明确核心问题“如何对待‘民?”然后引出“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再引出“民本思想”,最后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具体如图:
(三)独出新见,用讲课视频涵泳文化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祖先的智慧和情感,有着对生命、存在、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召唤。所以,在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后,可进一步沿波溯源、寻踪觅迹,将解读从文本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使学生从文化层面汲取精神营养。具体而言,涵泳文化需从分析文本中的文化现象入手,再分析其原因,进而探究其实质。由于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采取教师讲课式微课程。
所谓讲课式微课程即教师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以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如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不了,还可在课后随时下载,以便复习。
如在教学《兰亭集序》时,笔者专门就晋代文人“山水之乐,生死之悲”的文学现象进行了视频录制,指出东晋时期,亲近山水、娱情自然成为一种时尚;同时,晋代名士们思想虚无,行动无为,而文人骨子里又有着儒家的悲悯情怀和历史责任,所以不免陷入对岁月之短暂、情事之变迁、生死之无常的思索和悲痛中。最后,指出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质就是对生命的执着和追求!
三、共建分享,微而有续: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哲学家卢梭提出:“教育即成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背景、文字、文章和文化等目标的达成还只是浅层次的。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教学还可利用微课程学习诱发成功、展示成功、分享成功,激励学生把追求成功的过程与人格养成、知识内化、潜能开发的过程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共同开发:在互动中共建课程
这里的共同开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师生合作开发和生生协同开发。在微课程建设中,师生合作开发基于两大理由:一方面,新课程既要求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和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同时,新课程又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研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者和引路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进行课程开发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素养,提高探究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在文言文教学快结束的时候,规定微课程开发的主题、注意事项以及任务分工等,等学生完成课程制作后,及时把关,加以改进,以确保微课程的质量。
生生协同开发是基于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而言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的综合性个体,一个人的智力是各种不同智力的优化组合。不同的学生,其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都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微课程的创作内容和手法呈现极大的丰富性和协同性。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可以承担微课程制作中的不同任务,如言语智能比较擅长的同学可以负责文字撰写、画外配音工作;音乐智力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录入歌曲;美术智能比较突出的同学可以负责图像编辑;身体运动智力比较突出的同学可以承担拍摄工作;人际关系智力比较突出的同学可以负责彼此之间的协调工作。
如在探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游说艺术时,笔者建议学生拍摄一个情景剧。同学们先从美术老师处借来小型摄像机,由语文课代表徐梦娜同学负责编剧、梁钰同学担任导演、蔡宜呈同学负责拍摄,演员通过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确定,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在周三班队活动上,正式开拍,之后笔者和袁宇老师加以剪辑,制成了一段5分多种的视频,视频中小演员们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见解和其他游说内容,观看的学生则饶有兴趣,嬉笑点评,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现象。
(二)共同研究:在探究中成长生命
美国教育家杜威阐明教育的本意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而微课程的制作容易上手,且在开发过程中,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兴趣,自主选择开发主题、制定开发方案、得出研究结论,这就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养成分享和合作的重要习惯。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队友组成团队,去网上、圖书馆寻找资料,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和氏璧”的前世今生,去寻找相关资料,制作微课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及搜寻“和氏璧”资料的情况。
(三)共同分享:在成功中发展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等学生通过合作将微课程制作好后,除了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外,还可将视频传入网上,便利于更多的同学分享成果,从而使制作微课程的同学感受成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之,利用微课程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和模块化的特点,交代背景、咀嚼文字、梳理文脉、涵泳文化和共建分享,可使师生更好地感受母语的润泽,敞亮生命的历程,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的开发意图,为文言文教学开辟了一条独特而崭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成洁.且行且思:微课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2017,(1).
[2]孙雄兵.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2010,(12).
[3]赵璧仁.文言文结构分析教学管窥.宁夏大学学报.1982,(3).
[4]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