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本剧,让文言文课堂“沸腾”起来

2017-12-26段晓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荆轲课本剧文言文

段晓华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现在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堂效率低,学生学习兴趣低。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脱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串讲课文,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串讲完,归纳毕,这篇文言文就算学完了。这种重言轻文、教师全程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文言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在课上就随时等待老师的“填鸭”,只管把笔记记好。一堂课下来,学生写得很累,教师讲得也很累。教和学都看似很扎实,但下去调查一下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多少、有多深,情况却很不乐观,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如此低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探讨一些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课本剧是一种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它可以让文言文的课堂“沸腾”起来。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成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课本剧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把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具体操作方面,本人对流程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选

选出改写篇目。选择高中阶段学习的古代叙事散文和古代传记类文章作为改写对象。这类文言文一般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较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适合学生编演。例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苏武传》《琵琶行》等。《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郑三国围绕利益斗智斗勇,矛盾冲突尖锐。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秦晋围郑,郑国薄亡,谋臣荐才,人才推脱,受命危难,智退秦师,晋将请击,晋君撤军。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出使敌营,“坦言知亡,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许之以利,巧施离间”,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凭借高超的劝说艺术,使得秦晋盟散约毁,两支大军自动撤离,救国于危难之际。文章人物烛之武、秦伯、晋文公、郑伯,或能言善辩,或利欲熏心,或冷静理智,或不卑不亢,个性鲜明。学生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揣摩人物形象,从而编演课本剧。当然“选”这一步需要老师来重点把关。

二、写

写成剧本的形式(包括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说明)。学生在改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一,保留原意,不能将原文意思改得面目全非。第二,删减或增添,既要符合剧情发展规律及人物性格特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第三,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要在剧本里得到合理的体现。动作神态描写改写为舞台说明中的动作提示,要让人物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同时,可将环境描写改为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场景和氛围。

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还要表演),形式新颖。这种方法符合高中生乐于展示自己的心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种种问题,如怎样编,怎样演。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和讨论,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熟知时代背景,挖掘吃透文本,弄清人物性格。通过编写剧本,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去死记一些枯燥的文言知识点。通过对编写剧本过程和感受的记录与梳理,学生可以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在编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创作激情、表演欲望、创新意识、合作探究意识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就会由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摄取了。

三、演

以小组为单位对剧本矛盾冲突进行演绎。表演时要求各“演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默契。读音要准确,对话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旁白要精炼而具有提示性,矛盾冲突要激烈,演员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让在场“观众”都能跟随“演员”走进课本剧当中去。准确的动作、逼真的神态在剧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们可以在凸现人物的性格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荆轲刺秦王》“庭献地图”这一幕:

(秦武阳脸色阴沉,心理恐惧,两腿战战,险些摔倒。庭上群臣相互递眼色,心里感到纳闷,荆轲察觉,慢慢回头看武阳,神色镇定,面带微笑)

荆轲:呵呵,这小子来自于北方荒凉的地区,没读过什么书,见识短浅,没见过什么大世面,见到大王您自然就感到害怕,希望您大人大量,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完成自己的使命。

从这段台词中可以看出荆轲临危不惧、沉着勇敢的性格,但要凸显出秦武阳胆小懦弱、外强中干的性格则需要借助其惊恐的神态(脸色突然变得阴沉),夸张的动作(两腿打颤,差点摔倒)表现出来。荆轲镇定自若面带微笑的表情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缺乏应变的性格。

在表演的时候学生如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受益匪浅。首先,学生既掌握了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又对人物性格、情节作了准确的理解。其次,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强化。再次,学生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最后,学生了解到了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切身感悟到名著的魅力,这些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

四、评

对学生表演进行品评。品评在课本剧当中是一个必备的环节。学生表演完了势必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表演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品评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演员”自评,学生可谈一谈自己在编写和表演时候的心得,比如对角色的揣摩、表演细节、题材内容取舍等方面的理解;第二,小组互评,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来对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如表演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是否到位,表演过程是否衔接有序,课本剧是否尊重了文本本身等。第三,教师总评,教师可以指出此次表演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课文理解是否合理,剧本改编是否有创造性等问题,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评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认真地推敲课文,着实总结反思,准确得体地表达,虚心听取意见。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课本剧是为学习文言文服务的,有些关键的文言实词在写入剧本或表演时不要太随意了,最好保留原文的翻译,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误解,适得其反。如本文提到的《荆轲刺秦王》中的“少假借”中的“少”在表演中如果不说成“稍微(原谅)”而随意的说成“能(原谅)”,那么其他学生听了就会受到影响,认为“少”就是“能”的意思。这样让学生记住一个错的答案会更不利于他们学习文言文。我想如果真的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的话,课本剧就变成了“热闹剧”,只流于形式,而对提高文言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了。

总之,学生在写、编、演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对枯燥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无趣学习的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表演能力和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编演课本剧这一方式,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活跃沸腾,学生在体会着成为学习主人快乐的同时,又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新时期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编演课本剧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和“少慢差费”的现狀,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明文彬.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反思与教学策略管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

[3]陈光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J].集美大学学报,2012,(1).

[4]李迎春.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于大鹏.浅议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A].江苏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C].南京:江苏教育学会,2006.

[6]李慧娟.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荆轲课本剧文言文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之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