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实践是弘扬国学优秀传统的生命通道
2017-12-26薛和平
薛和平
“国学”是当前热门的文化现象之一,很多人都在有意识地阅读国学经典,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热”方兴未艾。“国之立必有学”,国学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永续发展的根本理念与行为方式。语文教育关注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是语文的题中之意,语文教育正在回归国学的道路上。语文教育要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一直是语文教师们热切讨论的话题,这也表明了人心所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途径,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通道。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实质就是国学的教育发展史,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在儒学,对以四书学为重心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当前国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修身养性、民本意识、家国情怀以及良知实践等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撑起了华夏精神文明的大厦。文化兴衰,教育有责。国学精华能够激发人们的担当意识,建構民族的精神根基,关注传统文明教育,语文承担着育人的历史使命。在语文课程教育实践过程中将国学语文化,能够塑造青少年的优秀的人格和品格,是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语文课程实践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让语文教育真正地走入国学教育的殿堂。
一、弘扬国学传统是语文课程实践的时代要求
在西方现代主客观二元论之下的哲学系统,非常具有先导性,正在引领着人们存在方式的变化。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对我国的语文课程实践有非常大的影响,对西方教育的理解以及西方教育的认识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要素,对我国的语文课程实践具有启迪性的参照价值,这也将成为影响国学教育的条件之一。西方国家率先掌握了发达的现代技术,他们逐渐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双刃剑,在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其对于一个时代的负面影响就像毒品对人的影响一样,使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很多人的生活以及精神都被技术同化,病态化了。后现代语文的研究者提出,生活在电脑文化的今天,很多日常的文化都需要和电脑相符合,这就是文化的一种病态反应。更加危险的是生活于今天的我们还非常乐于适应这样的变化,依赖电脑,难以抗拒电脑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电脑正在塑造着人们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法国研究者指出,很多科学性的思维和语言已经和这个世界远离了,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已经是形单影只的流浪者,很多文学和艺术上的语言也更加显现出新时代的新的模式,通过创造性的过程可以将深入化了的事实模式通过话语创造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完全被电子科技同化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需要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近来,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只有孔子才能拯救21世纪的人类的传言在社会上颇为流行,一方面是孔子固有的巨大影响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西方文化在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滋养中的缺失。国学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永续发展的根本理念与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在儒学,国学课程教育以“蒙学”为起点,以“四书”为重心,以“六艺”作为辅助内容,具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并且已内化为民族品格和民族性格,在民族前进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国家的发展需要文化自信,民族的发展也需要精神图腾。人类发展科技,科技为人类服务,而让语文课程教育回归自然、回归国学就显得非常紧迫。
二、语文课程实践可资继承和弘扬的国学思想
我国的古代文化强调主客一体化,古代哲学家认为人心和宇宙,人性和欲望,亲情和家园等等都是一体化的。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从内敛和至善性的实践去追求人性的存在。这种思想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以及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都有很大的关系。国学教育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这种内敛性的方式让中国古代的教育有哪些优势呢?国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民族人格的建构和精神的养成,语文实践怎样继承和发展这些优势呢?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先秦儒家教育中,主要的思想家有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中都有一种民本意识,强调至善的实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宗旨所在。在传统教育中追求自我成长,追求自身完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内部的起点和归宿。在教育的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强调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是践行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这成为了古今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共鸣,穿越时空,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撞击和共鸣。现代教育更加倾向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回归本体,回归自然。人是不能离开整体、社会以及自然独立生存的,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价值,也有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功能。和谐、合作、奉献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其次,自然人性。西方的文化中更加侧重于文学和艺术,侧重于人的审美理性。先秦老庄的思想有一定的审美性理想,在老子的思想中,强调的是上善若水,人性在万物当中都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润物细无声,人的生活不能为了争名利,这就是无为的思想,就是要达到自然的状态。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海纳百川,经过自然的造化、道德的涵养、环境的影响,成就自己,造福他人和社会。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或直指现实人生,或体现灵动浪漫,这些都能够让人的精神得到释放,心灵得到净化,能拒绝外部诱惑保持自己的本性。“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忧心惸惸,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是《诗经》的忧伤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青年杜甫的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怎么穷途潦倒杜甫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
三、语文实践活动培植教育理想和民族精神
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可能是飞来之石,应该是在有所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就是先贤的传统思想。教育为人的成长服务,这是教育的内涵。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教育,首先是成长教育,这是生命本质的追求,是生命体本能的反映,是生命体本体的动力。其次是文化教育,文化必须有长期的积淀,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长期熏陶渐染的过程。我们为什么总是向西方学,杜威也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以及追求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人。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行忠信”“修己安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教育实践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方式和信仰。endprint
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的熏陶,《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一种奋斗的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厚德载物”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主要代表。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当成是教育实践的一种目标,能够改变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能够改变传统封闭性教育的一些状况。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培养具有优秀人格的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国人的独立精神。语文课程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如果说西方人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上帝的存在,那么我们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则是情感方面的要求,比如尊老爱幼是传统文化的显现,也是民族道德情感的主旋律。情感教育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文明是国学教育過程中情感方面的基础,在现代语文教育中需要使用情感教育温和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有情感方面的发展目标,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华文明的情感方面的产物。孟子的恻隐之心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中的仁义礼智的情感和品质所在,教育的本质就是扩充已有的善端,让学生的心目中有星星之火,并且能起到燎原之势。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耕读传家即为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传统的价值取向。家庭文化的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生活方式的一种潜意识的文明系统。因此我们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意识到古代知识分子恪守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又要让学生了解古代知识分子恪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
四、有教无类思想是语文教育践行的国学传统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成为后续教育秉承的原则。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孔子在办学过程中秉承的一条办学准则,是教育过程中的情感维系和希望所在,对于求学者而言,不管贫穷富贵都要一视同仁。孔子认为教育具有对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和行为产生改变的作用,从而让人们进入到文明的行列当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启示教师要给每一个人进步的机会,如果学习者有求知的欲望就要给其上进的空间,不能太过于计较此人的过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一定程度上和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教育的公平性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的表现就是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认同,给每一个学生以出彩的机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训,说明在情感上我国古代社会本身是开放的,并且也愿意吸收更多的外来思想。这句话也成为教育教学和国家发展所秉承的一句古训。古代的丝绸之路就奠定了和世界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一带一路思想就是这种普惠价值的体现。
语文课程实践是弘扬国学优秀传统的生命通道,国学传统文化能够给人以深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挥国学的育人作用,带领学生们养成民族品格,探索出更深远的国学学习之路,提升自己,完善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