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017-12-26徐晓岚
徐晓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旗帜,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的要求,在这样的旗帜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了基础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变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策略,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的课题。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科“课程正在向素养立意的教育目标转变,既要获得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学科内外的隐性品质”。以语文学科为例,“要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语文学习活动之后,逐渐将多方面要素综合、内化,养成为一种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基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追求,“十二五”期间,课题组提出了“‘助发现教学策略与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研究”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力求在“立人”的道路上,留下我们坚实的探索的脚印。在“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們确立了基于专业立场的“学科情境设置与学生内省驱动”研究方向,在“立人”的道路上继续着我们的探索。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内省驱动的意义与方法
2.学科专业情境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
3.学科情境设置与内省驱动的关系
4.学科专业情境设置的路径与操作要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又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以教师的专业立场看,恰当的学科情境下的“启”有助于“内省”,内省驱动下的“发现”与“再发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科学内省注重实证,而内省驱动以学生学习的客观存在为对象。譬如作业检验,即便有足够的时间,不少学生依然检查不出问题。如果能在专业情境中以理性的知觉审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通过描述再现具体的过程、环节,乃至细节、状态,反思评价并做归因分析,以实现元认知监控。因为,如果没有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基于元认知的第一性的监察与调控,而始终由教师或同学进行第二性的或间接的评价,学习者是不可能从根本上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没有对于学习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自觉,以及据此推动学习和探究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前进的规划,是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没有能动的,随机灵活的,及时的参与、反馈、调整、控制,则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品质。设立专业情境是“助发现”的重要手段。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四个新意向:学科素养,心理品质,个性差异,具体细节。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一:内省驱动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再发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内省”是发现的核心要素。
学生通过理性的知觉审视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状态,认识评估自身的认知活动及认知能力,以期提升学习品质,促进学科素养的养成。
核心概念二:学科情境
通常所说的“情境”在教学中或可分为“生活情境”“专业情境”两大类,学科情境属于专业情境范畴。它有具象的场景,底层成分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以及学科思想方法等方面,是学生认知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背景,包含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应该注意的一切学科专业性条件。
有效的学科情境设置是内省驱动得以实现的前提,内省驱动下的“发现”与“再发现”,又帮助学生走近乃至于走进专业情境,二者互为因果,互动生成。学科情境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内省体验,及所采取的“小型化叙事”形式不仅有益于学科素养的形成,而且有益于个性化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情境对教学认识论的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儿童认识的断层问题,也就是从真实情境的学习到符号世界的学习之间的断层问题。李老师认为儿童从真实世界的学习到抽象的符号世界的学习中间有一大段的过渡带,这种过渡带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它不一定是真实情境,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再造的,可以是艺术化的情境。这种情境有真实情境所不具有的种种优点。新世纪以来,情境教育进入情境课程层面,探讨情知的断裂和学科之间的问题,成就卓著。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而言,真实情境可由生活的真迈入科学的真,即由生活情境,走进专业情境。
内省方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范式之一,属于人文心理学范畴,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研究而来。科学内省以实证为依据,在完善内省过程的规则、程序的同时,开发出对内省结果的分析处理技术,最终实现对人的心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的探究、解释、引导和建构。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赵万祥先生对于内省方法的哲学根基、价值意义研究深入,有独到见解。将内省方法引进学生的认知活动,把内省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尚待研究开发。
本课题以当代认知心理学和后现代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历时十年之久的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个案调查为事实基础,在《导学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与学习品质》和主持人独立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助发现”教学策略与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等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前提研究和假设检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四个新意向:学科素养,心理品质,个性差异,具体细节。
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分解如下:
内省驱动的意义与方法研究
学科专业情境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研究
学科情境设置与内省驱动的关系研究
学科专业情境设置的路径与操作要义研究
(二)研究内容具体化为以下几个子课题:endprint
子课题1:内省驱动的特点、意义与方法研究
子课题2:学科专业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子课题3:学科专业情境与学生内省驱动的相关性研究
子课题4:学科专业情境设置的路径与操作要义研究
(三)重点:学科专业情境设置与学生内省驱动能力的形成
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再发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内省”是发现的核心要素。
学生通过理性的知觉审视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状态,认识评估自身的认知活动及认知能力,以期提升学习品质,促进学科素养的养成。
有效的学科情境设置是内省驱动得以实现的前提,内省驱动下的“发现”与“再发现”,又帮助学生走近乃至于走进专业情境,二者互为因果,互动生成。学科情境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内省体验,及所采取的“小型化叙事”形式不仅有益于学科素养的形成,而且有益于个性化发展。
可能的创新之处:
认识学科情境设置对学生内省驱动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探究学科情境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及设置的途径、操作原则与其适应范围,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潜能的逐渐开发,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四个新意向:学科素养,心理品质,个性差异,具体细节。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课题拟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共两年,在高中阶段三个年级中展开,阶段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论证及初步研究 (2016年10月——2017年6月)
1.比较研究:学生内省驱动与接受式学习对于“发现”的差异与联系。
2.专项研究:学科专业情境与学生内省驱动的相关性。
在前提研究、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开题论证书和课题申报表。发表专题论文《学科情境设置对学生内省驱动的价值判断与分析》。
附件:学情个案原始资料及调查报告,学科情境设置教学方案与学生反馈量表。
第二阶段:主题研究及中期报告(2017年7月——2018年2月)
1.专项研究:学生内省驱动的特点、意义与方法研究。
2.比较研究:学科专业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比较研究与分析。
完成中期报告:《学科专业情境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
附件: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组织轮组对比实验,分离并提取出学科专业情境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附件:实验报告、学科情境设置教案、学生内省叙事报告和成长档案
第三阶段:结题研究及反思验证(2018年3月——2018年10月)
1.分析研究:学科情境设置对学生内省驱动的影响和意义。
2.综合研究:“助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要略、操作原则及其适应范围。
完成结题报告:《学科情境设置的目标、途径和操作要义》
发表论文:《学科情境设置与学生内省驱动》
附件:研究过程的反思和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研究方法设计如下:
文献研究法: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分解“内省驱动”流程,分析其构成和诸有关心理因素对内省质量的影响,形成指导性测量、反馈、校正调查量表,制订学科情境設置方案。
轮组实验法:以班级授课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分别组织指导内省活动,在学生的内省活动中,提取自变量和变量,运用轮组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背景分析和归因分析,研究学科情境设置的控制点和操作变量。
个案研究法: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组织反思和交流,结合个案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内省驱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新的成长规划。
行动研究法:在内省驱动中,研究学生的心理互动规律和反思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现象,形成教师学科情境设置研究报告。
内省叙事法:拟综合观察法、调查法、反思法、描述等传统科学方法,构建“内省叙事法”,让学生通过“内省、叙事、反思、评价”等环节,建立自己的内省驱动档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