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建构

2017-12-26钱阳辉张明霞乔炜

江苏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乐学教学体系

钱阳辉+张明霞+乔炜

【摘要】“乐学”是乐学教学体系的核心,改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体系的关键;以新的儿童观、知识观为指导,以优化教与学、情与智等各种关系为乐学教学体系实践建构的抓手;从教学的目标、时空、内容、情态、过程、组织结构和评价方式七个方面着力推进,形成整体合力,从重视教的一端走向重视学的一端,实现学与教方式的根本变革,引领师生走向乐学、乐教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乐学;教学体系;实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07-04

【作者简介】1.钱阳辉,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无锡,214001)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2.张明霞,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无锡,214001)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3.乔炜,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无锡,214001)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乐学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在30多年的实践历程中,我们从“乐学教育”走向“乐学课程”,近几年来,又聚焦学科、课堂领域,把重点放在乐学教学上,通过“乐学”“乐教”的双向建构,形成了乐学教学的实践体系。

一、“乐学”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乐学”是教学体系的核心。所谓“乐学”,就是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始终有动机、兴趣、幸福感和成功感等积极情感的伴随和包裹,在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中,有“爱的体验”,有“美的追求”,并在“创造的激励”中生成道德感和理性感,快乐学习就上升到以学为乐。要突出学生的“学”,关键在“乐”字上下功夫,就要以新的儿童观、知识观、学习观为指导,实施乐学教学。乐学教学体系就是在“乐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儿童文化为根基,以学习科学理论观为指导,实现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视界融合。

1.从儿童到儿童文化。

要突出学生的“学”,首先要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儿童有深刻的理解,并让教学浸润于儿童文化中,在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的相遇与交融中获得文化经验。“十二五”期间,我们着力于儿童文化的研究,认识到:童年价值是人的根基与核心;儿童的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本真追求的价值取向,整体感知的思维方式,玩行一体的行为特点,快乐情态的生存方式;儿童的发展规律是情智相生的过程,探究体验的过程,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尊重儿童的人格、权利和差异性的过程中,教学才不会成为一种霸权,而是成为快乐学习的源泉。

2.以学习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变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关情境认知、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等研究逐步提出了知识镶嵌在情境脉络之中,知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等观点。伴随着知识研究从个人性走向社会性,我们对学习的理解也从个人化的训练、教授转向集体的协商和实践的浸润。因此,教学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授,而是基于“知识的完整理解和发现”的师生的双向建构。

二、“乐学”教学体系的建构路径

乐学教学体系的实施最重要的内容是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进行师生关系的重构。师生关系具体包括情与智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以关心关爱、民主平等为灵魂,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发现、相互促进;二是调整教学关系,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三是协调情智关系,以情激智、以智生情,情智交融。其中调整教学关系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教师再也不是教师,是“称作教师的学生”;学生再也不是学生,而是“称作学生的教师”。教师也是学生,甚至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学生也是教师,他们之间不仅相互教着,而且深深影响着教师。从教与学的相互分离,到教与学的相互依存,继而走向双向建构,“乐学”“乐教”才成为可能。乐学教学體系的实施正是通过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情智之间等各种关系的优化,使教学相关主体心心相印、心理相融,“乐学”“乐教”亦就融为一体,实现着乐学、乐教的理想境界。

三、“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建构

乐学教学体系的实施以新的儿童观、知识观为核心理念,以教与学等各种关系的优化为实践路径,从教学目标、教学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情态、教学过程、组织重构、评价改革等七个方面着力创新,形成整体合力,推动乐学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从重视教的一端走向重视学的一端。

1.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种培养期待,乐学教育体系下的儿童发展目标从“三能三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算)标准,到“五性一心”(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合作性、创造性、责任心)体系,体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从“未来社会的需要、当代儿童的认识、课程目标的理解”三个维度深入思考,提出了“三维六品”的培养目标。

“三维”具体指道德自觉、整体认知、发展能力。道德自觉即人的秉性与修养,要通过学科教学、活动推进、道德对话、情感体验等方式给学生以刻骨铭心的记忆。整体认知即知识整体框架的建构,既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学习,形成丰富的知识背景;又要抓住核心胚胎有深度的学习,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发展能力即带得走的学习能力,要在师生的相互倾听、对话的自主建构中学会发现、探索、追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品”具体指自信、主动、独特、愉悦、合作、责任六项内容。自信表现为积极参与,敢想敢说,乐于创造;主动表现为自主自立,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独特表现为富有主见,爱好广泛,才能突出;愉悦表现为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勤于省思;合作表现为乐于分享,利己及人,和睦共赢;责任表现为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认真负责。

“三维六品”培养目标是相互交叉、互为渗透的,它只有成为一个整体的立体建构时,才能推动儿童整体的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完整人格的培育。

2.教学时空的拓展。endprint

乐学教学体系的建构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努力从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生活化、活动化出发,通过课程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小组学习、情境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拓展教学的时空。

“三类六型”课程:具体指学科知识类,包括学科基础型课程、学科拓展型课程;活动体验类,包括综合探究型课程、情感体验型课程;自主建构类,包括兴趣中心型课程、集体团队型课程。“三类六型”课程涵盖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纵横交错,整体交织,形成了立体的课程框架,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引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空间”课程:在“三类六型”课程的基础上,对应于学科和生活这二度空间,我们开展了源于生活、超越学科的“第三空间”课程设计。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组织,打破碎片化的知识累积状态,学科横向贯穿,开展有整体情景支撑的“大单元”教学。这样的课程突破单科学习的樊篱,尝试“融科”及“超学科”链接的课程模式。

“自主自动”课程:一是每天下午一节“自主一刻”微型课程,由学生进行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展示;二是每周有2~3节课的自主学习时间,具体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不作强制性的安排,使学生在自主自动的学习中丰富知识、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习得方法、生成思想。

3.教学内容的重组。

乐学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经验连接的原理,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交融中相互建构,改变学科课程的线性教学认知。遵循“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课程与教学一体化原则,就每个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学科课程改造和教学实践形态进行系统设计。

学科定位——育人化的功能表達:学科核心素养只有转化为学科功能定位,才能具体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功能定位是“工具使用、认知寄寓、文化提升”;数学学科课程功能定位是“结构数学、探究数学、生活数学、文化数学”。学科功能定位的确立,增强了目标与过程、内容与情景、知识与经验等的内在一致性和关联性。

学科改造——情境中的整体领悟:知识不仅要有文字、符号,还要有画面、经验、人物、故事、情景等,只有把知识的整体和意义还给儿童,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知识才呈现出其“生命”的价值。通过建构核心知识的“完型胚胎”和存在于生活情境中的实际意义,促进“知识背后的方法,方法背后的思想”的整体发展和螺旋生长。

实践形态——活动中的自主建构:儿童的自主建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生成,一是基于实践情境的建构活动,如数学学科的《小学生数学报》阅读活动、学科单元活动、长作业实践活动等;二是基于“主体间切磋”的交往建构活动,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有小组互动的学习,有作品展示与鉴赏的学习等。

4.教学情态的激发。

在对儿童长期的学习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要让儿童在学习中保持持续的动力,重在内驱力的激发。这种内驱学习,不同于纯粹外铄的知识接受,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体验。因此我们建构了内驱学习的结构模型:以“爱、趣、美、优”四要素为底座,以“创造”为顶点的乐学教学三维立体结构。

充满“爱”:爱是一种介于一般情绪和高级社会情感之间主体依恋性的体验。通过师生双方人格的相互吸引,情感的相互交融,智慧的相互生长,营造殷殷师生爱、融融伙伴情的人际生态。当儿童与教师爱那些使他们愉快和满足的人、事、物时,他们会使这种爱泛化到学习、活动、环境等各个方面。

激发“趣”:趣是一种认识的倾向,一种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反映。把生活和经验带进课程,把游戏和活动引入课堂,把对话和互动还给儿童,使儿童在这样的“情境场”中激发兴趣,体验乐趣,增强情趣,生成志趣。

追求“美”:“乐学”不是感官上的简单愉悦,其深刻性在于审美化的实现,重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重视审美形式与审美内容的统一,重视对核心知识、认知知识、思维能力、学科特质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优化、学习风格研究等方面着力,追求伦理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内在统一。

突出“优”:优化知识整体背景,更好地引发知识、智力、情感、思想等触点;优化知识核心系统,“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优化作为教学资源的儿童,重视儿童知识的起点,关注儿童的创生,珍视儿童的错误,理解儿童的差异,使儿童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

以情感作为乐学的灵魂和统摄力,将爱、趣、美、优整合在一起,向创造迈进,营造出一种快乐的学习情态与和谐的教学生态,实现从外铄学习向内驱学习的转变。

5.教学过程的展开。

课堂是乐学教学的重要领域,我们以新的儿童观、知识观、学习观为指导,以“知识的完整理解和发现”为基础,以“优化师生关系”为重点,重构教与学、情与智、过程与结果、预设和生成等方面的关系,使“知识理解”与“探究发现”内在一致。

学习过程设计:构建了基于“真实思维展开”的探究学习模式,以学科探索发现的思想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充分展开知识生成的过程,方法发现的过程,思想凝练的过程。构建了基于“深度对话”的合作学习模式,融合附小在课堂教学中的复式教学方式,实现小组学习、差异学习、互教互学、互帮互学。构建了基于“主题项目”的实践学习模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开展主题综合学习,开放式问题—真实的学习任务—渐进性问题解决—协同发展—真实的学习成果,学习与实践紧密相连,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主题学习教室建设:根据学习场理论,以“做中学”为主要方式,开展了学科教室(生活数学活动教室等)、主题教室(湿地环境教室、安全体验教室等)的建设,让知识镶嵌在情境之中。

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以教育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每个学生的学习终端,进行智慧课堂的研究,使学情分析、交互学习、及时反馈、远程指导成为可能,以互联网平台为技术支撑的课堂教学,为乐学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endprint

学与教的制度变革:以学情分析制度、教师用语制度、小组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等制度性变革,支撑课堂教学的稳步转型。

6.教学组织的重构。

真正“学”的课堂是一改人为的班级授课制,建立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在相互信任、尊重的基础上,让学习成为认知建构的过程,意义协商的过程,身份建立的过程,情感流动的过程。一是建立集体学习共同体,突出以倾听、串联、反刍为特征的师生对话共同体建设;二是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以志同道合的学习成员为组织,通过自由选择搭配,完成合作任务;三是建立个别学习共同体,以“学徒制”个别教学为特征,手把手教,心连心学,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四是建立混龄学习共同体,以“大带小,友谊班”为特征,差异互补,资源共享。四个学习共同体建设,既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教学的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以此拓宽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7.教学评价的改革。

评价是衡量学生发展状况的一把“尺子”,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探索了淡化分数的“无劣评价”,关注全面的“过程评价”,四级递进的“多元评价”,案例研究的“个性评价”。近几年,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尊重儿童个性,尊重儿童的选择与判断,激发学生潜能。

延时评价:表现在当儿童与我们设计的教育教学情景不相融时的宽容,表现在教师不代替学生做出选择,表现在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尤其是表现在有争议时教师暂缓发表意见,在有限的空间里给儿童充分的时间,让儿童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从而无拘束、无顾虑地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达到同伴间的相互启发。

表现评价:把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多元化的评价、评建结合的学生评价、表现学习成果的作品分析等方式,将评价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指导行为,充分体现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认同。

制度评价:以激励学生和创造成功体验为取向,建立“跳级跳科”制度、“免学免考”制度、“以学论教”制度、“评教评学”制度等,使学生获得幸福感。

由此建构的“乐学”教学体系的七个要素,体现了教学的内隐性、情境性、實践性、探究性和审美性,解决了教学的零敲碎打和旁敲侧击,彰显出“高情感、活思维、深对话、舒展开、新支撑”的暖认知特征。endprint

猜你喜欢

乐学教学体系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苦读”还是“乐学”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