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谋 因时而动
2017-12-26侯丽娟
侯丽娟
广播电视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流媒体,肩负着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公共服务、促进发展的重要职责,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48字要求,主动作为,用好“喉舌”,做到“敢说、说好、围绕主题说、适时说”,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群众心声、经济鼓手、舆论风标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一、围绕中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主动发力
只有高水平的广播电视宣传才能让群众爱看爱听、产生共鸣,进而产生鼓舞人、激励人的功效。怎样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水平?就要把握好“时、度、效”,也就是要把握好时机、分寸、效果。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在传统的框架中展开的,广播电视媒体在防范消极信息方面,除了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外,就是以大量的正面信息覆盖,占领思想阵地。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内舆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要让正面宣传产生重大影响,除了要扩大宣传的规模,更要努力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辐射力和穿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事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在事关大事大非的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主动出击,发出清晰信息,及时帮助干部群众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增强信心。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信息传播技术大发展的局面。一方面,民众意见表达的渠道更为畅通,空间也更为宽阔。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杂音、噪音也泥沙俱下,蛊惑人心。他们不但干扰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扰乱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对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紧紧围绕生态保护、旅游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产业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采取开设专栏、组织宣传战役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集中宣传、主题宣传和重点宣传,加大典型报道、常态报道、深度报道和动态报道的力度,立体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效,在发挥主阵地、传播正能量上见成效,进一步把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上来,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关注民生,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上主动发力
要高举和谐稳定大旗,始终坚持服务人民为本,紧紧围绕“民生、发展”两大主题,坚持不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基层一线,把更多的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正面宣传鼓励干劲、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作用,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广播电视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和提升素养结合起来,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多报道人民群众当中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多讴歌基层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用充满正能量的报道,鼓舞人民群众,弘扬社会新风,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对一些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发展的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要開设监督台,敢说敢为,敢于揭丑露短,大胆曝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更好地把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的统一,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要对物价、住房等经济领域的热点,反腐、维权等政治领域的热点,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食品安全等社会领域的热点,给予高度关注,平衡心理、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等敏感问题,既要主动发布,又要及时请示,确保不出偏差。对群众因征地拆迁等一些具体意见和不满,对群众因体制机制等社会变革冲击而产生的非理性心态,通过建立健全广播电视信息发布机制和政策解读机制,及时发出权威声音,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疏解情绪,把群众的情绪引导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三、敢于创新,在新闻宣传实效上主动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这为我们打好宣传思想主动仗明确了主攻方向,也为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出了实现路径。理念创新,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手段创新,就是要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态势,推动媒体媒介、宣传方法、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升级,扩大主流舆论阵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解决好面向谁创新、为谁服务的问题,把宣传报道工作的焦点对准基层、镜头让给群众,聚焦基层鲜活典型,深度挖掘群众创造,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坚定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政策的拥护支持,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闻宣传工作唯有顺应新形势、把握新任务,持之以恒的在创新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成为引导群众、凝聚力量、服务发展的有力武器,才能为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凝聚正能量。一是创新报道方法,加强舆论引导,力求宣传工作新突破。精心组织策划,全力做好重要会议、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积极实施外宣精品工程,拓宽外宣视角,推动“大内宣”和“小外宣”工作跃上新台阶。继续实施节目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节目质量考核,不断提高频道频率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二是创新经营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力求广播影视综合实力新跨越。三是创新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和稿薪制,实行中级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分配向基层一线新闻采编岗位倾斜,进一步激发全体采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突出重点,在提升节目质量上主动发力
任何成功的宣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没有具体内容,仅仅追求形式和技巧,就会矫揉造作;没有合适形式和技巧,宣传内容难免枯燥乏味。必须增强正面宣传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使正面宣传更好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围绕重大主题主动设置议题,大局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根据不同内容,采取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现场报道、互动交流等方式,实现报道题材、体裁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要处理好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点面结合、合理布局、疏密适中。要增强受众意识,摈弃我说你听、自说白话的模式,及时回应百姓关切。要善于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搞报道、做节目用群众语言、大众表达宣传重大主题,寓理于事、以理服人、情理交融。克服用孤立的、静止的方法描述事实,缺乏可信度。克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对文件政策、领导讲话照抄照搬、简单图解,生动鲜活不足,群众敬而远之的问题;克服形式上轰轰烈烈、豪华艳丽,但影响力、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克服宣传手法老套,缺乏创意新意,形式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的问题,努力增强正面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要要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结构,打造品牌,创优出精,建立完善节目栏目的优胜劣汰机制,对政府满意、受众认可的节目积极支持,加大投入,努力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广播电视节目栏目。要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力量打造地方品牌栏目,真正使广播好听、电视好看、政府满意、受众认可、全面叫响,努力提升节目质量和宣传水平。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建立完善节目栏目的优胜劣汰机制,整合广播电视现有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力量打造,真正使广播好听、电视好看、政府满意、受众认可。要进一步尝试多种形态、题材方面的选题策划宣传,将宣传触角延伸到专题片、宣传片等内容形式上,策划拍摄1-2部反映地方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专题片;广泛展开与社会各界联系合作,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地方企业等要素,立足现有人员、设备优势,组织开展各类电视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广播电视活动宣传,努力提升节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