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2017-12-26孙茜孙炳芳

党史文苑 2017年2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话语权

孙茜+孙炳芳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等论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多数学者更为侧重于对其基础性问题,比如内涵、历史演变、原则、意义等宏观、抽象的分析和阐释,而缺乏对其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话语权 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功能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笔者拟就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由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这次讲话被整理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正式发表。自此,学者们开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功能等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跨库检索,2012—2016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如表1)。

对于表1,可以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所关注论题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时间看,2012年往后,关于“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论题引起了学者较多关注,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2012年发表12篇,2013年发表10篇,2014年发表10篇,2015年发表13篇,2016年发表13篇。由此体现了学界对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呼应与探索。从关注论题看,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与功能的研究文章共28篇,占总数的16%;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文章共24篇,约占总数的13.7%;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研究文章共25篇,约占总数的14.3%;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文章共22篇,约占总数的12.6%;关于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文章共有58篇,约占总数的33.1%;其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的研究文章有18篇,约占总数的10.3%。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无论是从关注范围还是讨论深度,都体现了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热情。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有以下幾种看法:

吴玉荣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则是在无产阶级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张骥、程新英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当中一种自觉的理性的价值选择[2]。李文艳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丰富经验[3],形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对比几位学者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与界定,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的是集中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理论学说,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原则、理想信念等等,构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政治信念、利益要求、价值观念和目标理想不同的、全新的意识形态。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分别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社会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赵勇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生产和分配中起主导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4]。陆树程认为,从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来说,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完成一种理性认知,但人民群众一般不是以一种理论思维,而是以一种价值满足的状态去完成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5]。刘英杰认为,宏观上意识形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制度作为其外在结构实现的。制度提高经济绩效的经济学解释,是其提供了激励与秩序来引导资源更合理的配置[6]。郑永廷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其他各种性质意识形态交汇、交锋时,获得政治保障、政策支持和资源占有优势,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有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7]。

(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利益、保证国家安全的一道坚固屏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日益显现出复杂局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赵兴伟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强力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影响、干扰甚至破坏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政府权威和政局稳定。二是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其政治理论的渗透、侵蚀和利用国际规范企图阻挠中国崛起,甚至妄想推翻中国现有政权。三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开放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深深冲击着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倡导的以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四是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互联网作为当今最普及、最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推动着全球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交互交融,打破了我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8]。

唐秀英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马列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受到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新媒体手段,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击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使我国马列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甚至削弱。二是我国公民面临着马列主义信仰危机的挑战。包括主导信仰日渐淡化、拜物崇权倾向日益凸显。三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更加讲究策略[9]。

(四)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記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谁的话语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谁就能够控制和引导舆论,从而引领思想文化领域潮流,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强固自身执政的合法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在我国呈现出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局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郑永廷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应变能力和辐射范围;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思想渗透、主权冲击等挑战也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7]。

袁三标指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正经受西方‘强势文化的新一轮大规模碰撞。一方面,对外开放过程中,各种理论、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日渐加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话语霸权和垄断性科技优势,利用渗透着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产品对我国强行实施‘市场准入。”[10]曹国圣则指出:“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使马克思主义遭到大规模的非难和污蔑,国际反马克思主义、反共势力大肆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11]

当前网络论坛日益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和建设的重要场所与载体。黄丹认为:具有“话语内容的‘碎片化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自由性的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出了挑战”[12]。杨文华指出,网络论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具体表现在“论坛参与者公共理性的缺失、公共议题的私人化导致非主流观点的扩散,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13]。

(五)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意识形态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传播、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董海浪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践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其认同、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外化为行为,形成行为习惯[14]。这一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张永梅认为,所谓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它是通过教育将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成人们能够接受的一种思想观念,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将这种共鸣的思想上升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和奋斗的目标[15]。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的,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抓住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的反映,且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

2.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淬炼器,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认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谭金霞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三点意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16]。

田妍认为,在当今新形势下,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开放环境中,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抵抗国内外错误思潮影响的关键所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唤,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培育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基本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以及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17]。

(六)关于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1.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网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途径。杨静娴认为,网络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重要载体和手段[18]。韩育萍认为,互联网技术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平台,为其宣传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19]。刘音认为,网络可以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借鉴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成为网络安全建设和传播的新工具[20]。廖胜刚认为,网络对意识形态辐射范围的拓展,传播形式的丰富,基本内容的更新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21]。李娇认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得以拓展,传播手段得到丰富;同时,民主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增强,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22]。顾洪英认为:信息网络化拓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创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同时,网络也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3]。方晓强认为,网络拓宽了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扩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和载体,促进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快捷性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4]。贾可卿认为,信息全球化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25]。

2.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袁其波认为,网络技术成为西方国家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的重要手段,扩大了我国意识形态防御的维度[26]。赵峥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占有、支配和传播上具有绝对优势,他们极力向第三世界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27]。高建华认为:西方国家通过掌控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垄断网络信息发布、传播的方式,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社会思潮和價值观念的多样化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严峻挑战[28]。

3.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关学者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吴玉荣是较早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他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遵循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不同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并探讨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在虚拟空间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1]。杨立英、曾盛聪在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对网络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们分析了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挑战,探索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对之策和自身发展之道,认为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性转换[29]。

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近五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一是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不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等成为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重点。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近五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最大亮点之一。

综观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一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多从某一角度切入,缺乏整体性。综览现有研究成果,一部分学者具体研究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功能;一部分学者具体研究了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更为侧重于其基础性问题,比如从内涵、历史演变、原则、意义等作宏观、抽象的分析和阐释,而缺乏对其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对策性的研究和探索。

二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学者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多采取宏大叙述的理论阐释模式对其进行总体把握,梳理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脉络。研究中更需要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才能有效避免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空洞性,提高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吴玉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百年历程及其对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2).

[2]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

[3]李文艳.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

[4]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6]刘英杰,魏溦.意识形态何以提高经济绩效——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分析[J].东南学术,2015(5).

[7]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8]赵兴伟.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2(4).

[9]唐秀英.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2).

[10]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党政论坛,2007(7).

[11]曹国圣.从话语权视角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走向[J].理论探讨,2006(1).

[12]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

[13]杨文华.网络论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5]张永梅.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1.

[16]谭金霞.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17]田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18]杨静娴,刘路路.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9]韩育萍.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外企业家,2015(18).

[20]刘音,吴玲.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

[21]廖胜刚.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探索,2007(1).

[22]李娇.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3]顾洪英.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求实,2009(9).

[24]方晓强,王璐,李慧.试述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J].前沿,2011(7).

[25]贾可卿.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机遇、挑战与反思[J].长白学刊,2015(2).

[26]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0).

[27]赵诤.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28]高建华.微博客时代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学习,2011(10).

[29]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话语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