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敬畏:合格党员干部的道德基色

2017-12-26罗春洪

党史文苑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

[摘要]诚信是社会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生活运行的道德之基。党员干部作为社会角色的标杆和榜样,其诚信品质关乎社会风尚和政府公信力。党员干部积极践履诚信,敬畏诚信,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是永葆自我价值本色的道德之源。

[关键词]党员干部 诚信敬畏 道德本色

诚信是社会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诚信于人是安身立命之本,于社会是关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问题。因此,诚信既是个人的道德品行,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和践履诚信道德是个社会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强化社会诚信治理力度,同时要求个人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提高诚信道德认知,敬畏诚信,并在生活中积极践履,使诚信道德成为个人社会生活的心性秩序和价值基调。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取信于民的社会应然角色,而彰显其应然角色的主体当然是其各级组织中的党员干部,因此,党员干部的社会角色,由于本身具有的政党特色和政治色彩,具有标杆和榜样的具象特征。他们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的诚信道德表现关乎政风、社风和民风,具有重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党员干部积极敬畏诚信,践行诚信,主动引领社会诚信风尚,这是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评判标准和道德基色。

一、诚信是社会生活运行的道德之基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要实现共同体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要使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使社会障碍、社会失调等因素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而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互适应”因素,就是生产发展、政治清明、党风优良、社会风气正、人民的精神面貌好。縱观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否认我们在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是举世瞩目的;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诚信道德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称或不相协调。社会生活的和谐运行,不仅需要经济支撑和政治保障,更需要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文化支持,这是社会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文化的力量源于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始于诚信的光辉。一个社会的道德之母,在于社会诚信,没有诚信,社会的其他道德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发展。社会生活运行的道德根基在于诚信的道德价值及其精神得到社会尊崇与敬畏。

一个健全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诚信,这是社会的道德基色和价值之本。从古至今,人们尊崇和敬畏诚信,因为诚信是人与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人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没有诚信为保障就不可能维系。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支点,是社会维系自身运行发展所必须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在当代社会,中外在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关键的着力点就是狠抓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利用法制手段推进政府、公务人员以及社会成员的诚信体制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社会诚信的价值和精神成为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共识。在我国,党政在推进诚信治理、构建诚信社会上,从思想认识到政策导向实践中,都倾注了不遗余力之心。早在颁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时,从国家层面将“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1]p16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倡导和践行包括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p15。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十分注重道德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大学生、党员干部勉励大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如今,诚信已经成为社会生活普遍的核心价值观。足见诚信不仅是公民自身道德要求,也是社会职业道德要求,是道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

诚信作为普世价值,是一种人格理想和实践精神。诚信使一个人活得自在、充实和乐观,心胸坦荡,光明磊落;而一个缺少诚信的人,必然是内外不一、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反复无常、人格扭曲。因此,诚信是人生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和道德境界,是获得人们尊重的前提[3]。对一个社会而言,诚信是社会的基础生活秩序。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离不开社会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先能互信。在经济生活中,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正常的市场交易和市场秩序;在政治生活中,政府诚信、政治活动诚信和政治体制诚信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准;在文化生活中,诚信是社会运行的精神之源和健康发展的精神之钙。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往中,诚信是沟通的起点,也是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及其和谐运行,必须具有诚信理念并广泛践行,才能真正达成。

二、诚信是社会风尚的标杆

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是固守社会道德根基。“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心有诚意、口有信语而身必有诚信之行为。”[4]p148在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的“政治力量”和“领导力量”,其作风和形象无疑具有引领和标杆作用。因而,党员干部的诚信道德风貌是社会诚信风尚的支柱和核心。支柱倾,则社会道德根基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因而要“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5]p113,115。

党员干部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细胞,是党和政府伦理形象及其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党员干部的道德形象,不仅是个人形象,而且关系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整体先进性的“基因”。对于党员的道德要求,远远高于普通群众,他们的身份特性本身就是一个范导式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对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榜样示范和标杆引领。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言谈举止,都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不仅关系到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而且关系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党员干部内心没有诚信道德约束,没有对诚信的畏惧,其言其行必将败坏社会风气,破坏党的形象。对于执政党来说,这是非常严重的人心向背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做不好,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用”;“党员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示范作用”[6]p330。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这个道理我们党早就明确提出来了”。1926年8月中央即指出,对于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必须高度警惕,“应该很坚决的洗清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奋斗,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7]p4。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除了有真抓实干的能力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德行的榜样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具有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人格力量,始终是彰显党和政府精神风貌的重要评判标准,是党风、政风导向的直接精神写照。著名政治思想家顾炎武针对明末时期朝政民风的颓败趋势,感叹吏风操行失守,诚信失却,将导致腐朽颓废的社会风俗,这将是“治乱之关”的“天下之大事”(顾炎武:《日知录·廉耻》)。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对魏征等贤德人才的尊崇与启迪中指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任贤》)君主以德为帅,尊师听教,官吏则以德为要,政风清正,社風清良。因此,“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员的诚实为人、守信而为的道德品质,特别是党员干部,始终是党风、政风、民风、社风醇化的第一道关口和源头,源头清,党员干部队伍之流才清。

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是党员道德垂范和道德导向作用的前提。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一个人不讲诚信会寸步难行。“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轻于鸿毛,也可以让人重于泰山;诚信没有力量,却可以让强者变弱,弱者变强;诚信没有标尺,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也可以让人的灵魂高贵。”[8]唐代名仕魏征说:“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吴兢:《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第十七》)鲁迅先生说:“伟大的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个‘诚字。”党员干部无信则不立,无信不知其可为。如果党员干部道德失信,其本身就没有人格力量可言,即使其职位再高,最终不但会脱离群众、一事无成,而且还可能影响、带动出一批无德无能者,败坏社会风气。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9]p367。中共好干部焦裕禄、牛玉儒、杨善洲等人为什么到现在仍被群众称赞乐道,原因就是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及其影响力的彰显,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了“德可为师,行可为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以道德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党员干部的道德力量,当然首要的是诚实、守信、做老实人,行诚信之为。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注重行为作风,践行根本宗旨,强化道德修为,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用立信、立德之为赢得民众的支持,取得民众的信任。于此,党员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在于始终有诚信之心,始终有诚信之为,在坚定党性原则、践履宗旨的实践中,敬畏诚信、守护诚信,用诚信的道德光辉彰显自我,带动周围,辐射大家,醇化社风,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诚信是党员的道德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的取得并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道德形象,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立信于民、承诺于民,并在奋斗中党员干部能诚信而为,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地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诚信先锋本色和道德先锋角色。“先锋队”的属性和本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要义和执政为民的价值依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而先锋队的属性,其根本要义在于道德形象的先锋、道德模范的标杆。试想,一个政党如果没有诚信品质和道德形象,没有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伦理特质,腐化堕落,这个政党还能得到群众拥护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因此,坚守诚信,践履诚信,塑造党员诚信的道德力量和道德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锋队特质,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德先锋形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开创事业蓝图的动力根基。

党员干部积极践行诚信规范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社会诚信风尚首要的是政府的诚信,政府在诚信方面带头、履职、担责,诚信社会建构才有可能。由于政府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政府的作用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政府的一个指示、一个命令可以改变千百万人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依赖政府而存在,老百姓天然的、本能的道德选择就是首信政府。党员干部体现和代表的是党政组织的权威性和道德性,人们以此权威性和道德性作为评判标准和价值准则,型构了社会公信力,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和自悟,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于是人们在意识深处是以党员干部的行为为榜样,可谓“官清民纯”或“官污民浊”,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与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党和政府的认识、评价和信任。因此,作为各级政府的党员干部践行诚信规范、信守道德之约,对政府的公信力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不诚实、不讲信用的政府,终将失去权威,党员干部将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政府的存在将不再具有道德的合法性,这是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当前各级政府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部分党政组织里党员诚信缺失而致德行败坏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低下,乃至恶劣,在政治上必定左右摇摆,甚至投机钻营;在思想上,必定个人利益至上,甚至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在经济上必然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在生活上必定贪图享受,甚至腐化堕落。这将导致了公众信心不足,诱发社会失信行为,败坏社会风俗。江泽民同志曾经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归根到底还是领导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是另外一套[10]p505。因此,官风正,民风纯;官风靡,民风倒。为政之本,在取信、立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赢得信任,取得支持,便可乘风破浪。此所谓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府公信在于官,治乱先治官。官员不诚信,百姓难履约。政府公信力不高,其执行力则弱,没诚信就没有公正,社会就不能和谐。因此,只有抓好官德,才能更好地改善民风。党员干部的诚信之德风是社会大众之德风的基础。于此,应以“吏治”为抓手,强化道德诚信内在制约,使他们依据包括《公务员法》在内的法规、条例行为处事,促使政府在诚信方面带头、履职、担责。要让“有信有成,失信失败”真正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人生价值与社会规律。

力行诚信,保证党员的道德基色不退、不变,根本的在于强化诚信敬畏之心,涵养诚信道德敬畏之情,修身格调高雅、境界高尚的自我。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其内在道德基因应由诚信品质为轴心串联成良好的思想素质。“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应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敬畏诚信,践履诚信,把诚信立为自我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做人“资本”。在日常的行为中,于公于私,都应积极尊崇诚信,恪守诚信底线,保全道德自我的本色。心有敬畏诚信之心,行有践履诚信之行,练就诚信道德品质,提升诚实守信的精神素养,真正体现先进性和纯洁性。诚信作为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度量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人的人格形象。一个无诚信的人就是丧失了品德,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仅伤害自己,也将伤害他人[11]p142。因此,加强自我道德修为,强化诚信敬畏之心及其精神追求,是党员干部处世修业的道德之源,是永葆自我本色道德之源。

总之,“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12]p378。党员干部作为广大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精英阶层,其言其行都彰显出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和伦理特质,习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12]p158。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诚实做人,守信而为,心存敬畏,那将是一股非常强劲的道德力量,将会影响和带动国人,型塑社会良好精神风俗,这对增强和建构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是莫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3]罗春洪,汪荣有.社会道德之基:社会诚信治理模式及其构建[J].理论月刊,2013(2).

[4]王泽应.伦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8]诚信是立身兴业之本——广东文明论坛[N].南方日报,2008-10-3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巨浪.中華传统美德与当今传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