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险公司风险偏好及限额体系在公司经营中的运用

2017-12-26汪健兵陈正光忻存艳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上海保险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容忍度偿付能力限额

汪健兵 陈正光 忻存艳 常 倩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寿险公司风险偏好及限额体系在公司经营中的运用

汪健兵 陈正光 忻存艳 常 倩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过去几年整个保险行业高速发展,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实现了“量”的跨越,但“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清晰设定盈利、风险与资本的平衡关系,如何确保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保证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限额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偏好及容忍度传导至日常管理和决策中,降低风险,减少盈利的波动性,提高风险资本回报水平,并最终实现公司与股东价值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整个行业深思、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风险偏好体系的概念,并完整阐述风险偏好体系的运作机制,包括形成机制、传导机制、跟踪机制和调整机制,给出了保险业内公司风险偏好体系的形成、传导、融入经营决策的实践案例。

一、风险偏好概念

保监会在2015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1号-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中明确了风险偏好体系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偿付能力风险偏好管理政策,明确风险偏好管理机制。”

风险偏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风险偏好是指风险偏好体系,是风险偏好整体运行机制的描述,包含了金融机构对风险偏好的定义、制定、执行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即广义的风险偏好包含了风险偏好陈述、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等内容。

狭义的风险偏好是指与公司整体战略相配套的高层次观点和描述,通常以定性的总体描述为主,可体现在风险偏好陈述书的概述部分,是建立于全公司层面的反映了董事会和高管层愿意承受的风险程度的总体观点。

▶图1 风险偏好体系示意图

▶图2 风险偏好体系运作简图

在本文中,提及风险偏好体系,指的是广义的风险偏好;提及风险偏好陈述,指的是狭义的风险偏好。

二、风险偏好体系框架

风险偏好体系包括风险偏好陈述、风险容忍度、关键风险指标与限额三个层次,分别在不同层级作用于公司业务与管理,并涵盖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偏好是指公司在实现其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风险偏好是公司对风险的基本态度,为战略制定、经营计划实施以及资源分配提供指导。

风险容忍度是对风险偏好的细化,是指在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针对既定风险水平出现的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风险容忍度是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都是针对特定的业务经营目标而设定的。

风险限额是对风险容忍度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是更为细化的、日常的业务和风险管控中运用的指标要求。通过风险限额管理,确保公司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范围内,同时风险限额需要在不同风险类别、业务单位、产品类型特征等维度上细化设置。

三、风险偏好体系运作机制

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的运作包括四大机制:形成机制、传导机制、跟踪机制和调整机制。

风险偏好传导机制是将公司总体风险偏好在公司内部的各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中进行落实的过程,包括将风险容忍度的要求通过业务计划、资本规划与风险管理等传导到具体业务经营与管理中,以及将风险限额指标在各分支机构、各渠道和产品线等层面进行执行与监测,并通过对应的风险评价和绩效考核等方式将风险偏好通过激励机制有效贯彻到公司各层面。

风险偏好跟踪机制是对风险偏好的限额的执行情况定期跟踪,对异动指标进行分析,对超限额的情况提出管控和整改建议,通过书面报告向公司管理层汇报。

风险偏好调整机制是对风险偏好定期修改和优化,是对风险偏好的回顾和校验以及对相关描述和指标的动态调整。主要的重检和调整需要结合公司业务领域的战略调整、市场定位的变化、评级目标的变化、监管要求的变化以及公司的风险状况变化等。

(一)风险偏好形成机制

定义清晰的风险偏好作为对公司所愿承担风险水平的明确表达,一方面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所持风险态度明确地进行阐述,并向公司各层面进行传导和贯彻,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公司与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沟通的一致性。

公司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制定风险偏好:

第一步,利益相关方分析。

在风险偏好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识别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并分析评估它们对公司经营的期望。这既包括内部利益相关方,也包括外部利益相关方。对利益相关方的分析主要通过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讨论获得。与外部利益相关方讨论的主题包括股东的期望、评级考虑、监管限制等;与内部利益相关方讨论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公司的业务目标及战略计划、风险和资本管理、目标的可行性。

第二步,风险偏好及容忍度体系的制定。

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体系的起草中,公司应基于实际风险状况,形成对风险偏好要求,从可行性的角度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公司所确定的风险偏好能够将公司的现实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同其要承担的目标风险水平有效结合。

▶图3 风险偏好运作机制详细示意图

(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

有效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应当能够明确地将风险偏好体系融入业务计划、财务预算和风险限额管理中,风险偏好需与业务规划、财务预算和资本规划进行整合,使其与战略、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保持一致。同时,需要将风险偏好分解至风险类型、业务和产品线。

风险限额指标是在风险容忍度指标要求之下的细化。限额类指标数量较多,限额类指标的选取和取值,要充分结合保监会的要求,通常至少要反映监管提出严格要求的指标;同时,风险限额主要是服务于公司的内部管理,反映公司的风险导向,要充分结合自身管理实践。限额类指标的取值需经过严格测算确定,通常在制定限额水平的同时,需确定较限额水平更为严格的阈值/预警值。

公司实践中,通常对限额类指标实行分类管理,由于对某些风险无法严格细分,或者某些新计量指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观察,无法对所有指标提出严格约束,通常将指标分为指令性、指导性和观察性指标进行分类管理。

(三)风险偏好及限额体系的跟踪机制

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确定后,公司将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纳入日常风险监控要求,定期通过系统或手工统计对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进行跟踪。

关于风险限额的预警与分级管理,对总公司和分公司分别设置风险指标和“红”“黄”“绿”三种指标状态,对“红”“黄”状态要实施预警。风险指标包括偿付能力指标、公司治理和内控风险指标、资金运用风险指标、业务经营风险指标和财务风险指标等。这些指标中的绝大部分直接反映风险水平的指标可以作为限额指标使用。

根据指标监测结果,公司形成相应的指标监测和跟踪情况报告向管理层呈现,对于发生异动或超出限额指标的情况,报告中会作异动原因分析,并提出管控及整改举措。

(四)风险偏好和限额体系的检视与调整

风险偏好指标在执行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重新检视。通常,这项工作与公司的预算管理及业绩考核一并进行,即体现为一个财政年度为重检周期。当然,在遇到突发事件和市场或监管巨变时,也需要及时对风险偏好陈述的适当性和合理性进行检视,必要时进行调整。

四、风险偏好及限额体系在某寿险公司的传导和运用的案例

某寿险公司于2015年建立了风险偏好陈述,从资本、价值、盈利、流动性、风险评级确定了风险容忍度,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分解至七大类风险限额。

在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公司逐步将风险偏好融入公司经营决策中,在战略资产配置、投资项目风险审核、全面预算等角度得到全面运用。公司定期根据业务规划、风险研判、经营需要对风险偏好和限额体系进行检视和修订。

案例一:风险偏好体系和容忍度案例

该公司整体采取稳健的风险策略,从以下角度开展风险研判后,确定了风险偏好陈述。一是分析当前的业务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并判断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承担水平的变化;二是基于风险要求回报的原则,确定风险偏好的总体定位和对特定风险的偏好描述;三是从当前的战略和利益相关方期望出发,以盈利波动、价值增长、偿付能力等指标来描述总体风险容忍度。

【风险偏好陈述】

寿险公司采用“稳健”的风险偏好(20年一遇情景,95%置信度下)对待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水平,并在维持适当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稳定盈利和持续价值增长,并维持良好的风险管理状况和市场形象。

【风险容忍度】

资本: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0年一遇的情景下,不低于××%。

价值:重大风险(200年一遇)情况下的可用金融资源覆盖在险价值;新业务价值持续增长。

盈利:净利润在10年一遇的情景下不低于××。

▶图4 某寿险公司风险容忍度描述

流动性:净现金流不为负。

风险管理: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偿二代11号文评分不低于××分,对于重大风险事件零容忍。

案例二:风险偏好传导机制——风险限额的形成

1.限额体系形成思路与整体目标

公司限额体系的形成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可传导和不可传导的指标。

可传导的指标(自上而下)主要根据偿二代资本维度分解。考虑到监管标准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公司经营的风险底线,公司基于偿二代体系、压力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突破底线进行风险分解。总体风险容忍度的达成依赖于各层级的风险限额的遵循,以容忍度为总约束。风险限额逐层分解至风险大类、风险子类、配置比例等。

不可传导指标(自下而上)主要来自公司内部的投资内控比例要求、保险风险中的发生率上限要求、分类监管指标以及操作风险管控指标等。

2.可传导风险指标限额阈值的测算步骤

(1)确定风险容忍度的红线和黄线

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为监管对公司经营的硬约束,也是公司整体风险的体现,公司以压力下偿付能力充足率为主要约束进行限额分解: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为风险容忍度的红线;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0%为风险容忍度的黄线;黄线以下为安全区域。

(2)确定最低资本可提高比例

根据压力下实际偿付能力充足率及风险容忍度的红线和黄线,确定最低资本可提高比例。

MC向量代表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行向量;M相关系数代表相关系数矩阵,M相关系数=(ρij)3*3;MC*代表量化风险整体自定义压力下的最低资本。

▶图5 最低资本可提高比例确定方法

▶图6 各类风险容忍度限额分解

▶图7 各细项风险限额加总回测

公司确定自定义压力下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容忍度为100%,以此为起点进行风险限额的分解。公司自定义压力下偿付能力充足率和充足率容忍度(100%)之间的差额即为可分配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溢额。

最低资本总容忍度等于实际最低资本×压力下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偿付能力充足率限额),在此基础上扣除公司目前实际压力下最低资本,即为最低资本可分配溢额。

(3)确定各类风险容忍度限额

假设公司业务结构不变,公司将最低资本可分配溢额按各类风险当前最低资本占比在各大类风险之间进行分配。各大类风险最低资本限额=各大类风险最低资本×最低资本可提高比例。在此基础上,公司对各大类风险项下的细项风险最低资本按同样方式进行初步分配,即:细项风险最低资本限额=细项风险最低资本×最低资本可提高比例。

进行初步分配之后,公司可以根据业务规划、公司经营实际需要、各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对风险限额进行调整,但调整后的风险限额汇总后不得超过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限额,以及整体风险的总容忍度。

(4)回测限额指标下风险容忍度有无突破

由于在第三步确定各类资产限额时,根据业务规划和经营需要对细项资产风险限额进行了调整,考虑风险加总因素,对调整后大类风险限额和整体风险容忍度是否被突破进行回测。

MC总向量代表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上限行向量;M相关系数代表相关系数矩阵;MC*代表量化风险整体最低资本上限。

逐一检查以下条件是否全部满足:

如全部满足则风险容忍度回测通过;如不满足,则需重新调整保险、市场、信用等各类风险项下细类资产风险限额,确保大类风险限额及整体风险容忍度不被突破。

3.不可传导风险指标限额阈值的测算

不可传导风险指标可采用以下方法确定指标限额阈值:

(1)有充足的历史数据:采用统计方法测算,包括分位值法、均值标准差法。

(2)没有充足的历史数据:参照公司战略目标、监管要求、同业数据支持等进行设定,或设置为观察性指标进行1到2年的指标数据培养。

(3)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有强制性要求的,应确保限额要求在监管要求范围内。

(4)在限额初步设定后,与各业务部门及专家进行咨询调整。

案例三:风险容忍度及限额体系在公司经营中的运用

风险偏好体系建立后,公司在战略资产配置、新产品策略、业务规划过程中,融入对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整体配置层面,资产管理中心在制定战略资产配置(SAA)时,将风险限额作为战略资产配置的硬约束,分析投资组合对未来利润和偿付能力的影响并进行测算,如果配置计划测算结果突破了限额,必须对配置计划进行调整。

二是年度投资规划层面,公司在制定年度投资指引时,将投资相关的风险限额指标(内控比例)纳入其中,作为投资上限的硬约束。

三是将风险限额作为新项目、新渠道(如境外投资)的风险约束。公司在进行新项目、新渠道投资时,综合考虑项目本身的风险、项目收益与资本占用的比例、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与公司既有业务的风险相关性、是否在风险容忍度和限额范围内,以此作为风险判断和投资的依据。

四是在制定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时,对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其符合公司既定风险偏好,各项风险指标在公司风险容忍度及限额范围内。根据需要对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的关键指标进行压力测试,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分析不利情景下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及其影响是否在公司风险容忍度范围内,并相应调整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

五是公司在进行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审核时,将风险容忍度及风险限额作为考量标准,确保公司产品策略在风险偏好体系框架下。考察基准情形和各种压力情形下对PM(利润边际)的影响,提出风险评估意见。

六是风险预警和监测方面,公司通过各类系统,从投资、承保(再保险)等角度对限额进行控制,例如投资合规监测系统,对投资内控比例进行日常监控;通过融资融券单证系统,对授权额度进行控制。

七是将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纳入对机构部门的考核与问责体系。机构部门未按职责要求落实风险偏好限额管理工作,造成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扣分的,通过年度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绩效考核规定落实绩效扣分。机构部门未经审批突破风险限额且不及时报告,或存在其他违规行为并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的,参照公司相关违规行为处罚办法进行问责。

▶图8 风险偏好体系融入公司经营

猜你喜欢

容忍度偿付能力限额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
森林法修改下放采伐限额审批权
基于保险赔付模型的财险业海洋灾害偿付能力测算
国务院关于全国“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批复
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
支付限额对网购毫无影响
保险:“偿二代”首份季度报告发布
实例分析代建制项目变更授权限额值的确立
口语产出质量与模糊容忍度的相关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模糊容忍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