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2017-12-26柯清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4期
关键词:岗位规范事业单位

◎柯清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柯清

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内控制度的建设,把不规范且零散的制度按照标准模板进行修订完善,建立符合内控规范的实用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适应时代要求并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本文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着手,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背景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2012年财政部印发财会〔 2012 〕21 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 2014 年 1 月1 日起施行。这是全国统一标准的、构成体系的防范、管理并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规范化制度。这意味着政府职能已经开始转变,内部控制已从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逐步拓展到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把控不足。风险是潜在时没有把控住,偏离既定目标,发生风险后果的可能性增大。各事业单位尽管职能各不相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计量是一致的。资金运动如果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加以规范,就会产生资金链的短缺、资金控制等方面的漏洞,从而影响整个单位的运行。控制风险应涵盖单位所有的活动范围。

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到位,有制度缺执行。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用来防范舞弊行为和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往往有章不循,有规不依。事实上内部控制应在事前而非事后。单位在展开各项工作之前,便要紧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性质,对照内控制度分析容易出现风险隐患的各个环节,查漏补缺,对症下药。

岗位设置不独立,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事业单位由于其体制方面的原因,人员编制数按定额分配,在职人员人数的限制必然造成岗位设置的不合理,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出纳兼任记账、记账兼任复核等,这样的岗位设置职责不清,既无监督也无牵制,违背内控制度的要求,造成管理上的巨大漏洞。合理设置各工作岗位,划分明晰的职责权限,建立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是目前事业单位内控亟需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离不开单位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应在其直接领导下,采用量化评价方式,进行摸底式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以全员性控制的方式制定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具体可执行的规章制度,不留漏洞与空白。

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以及审批环节,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单位应根据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这要求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应对措施

从思想上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明确单位责任人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建立与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对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对已建立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与之相悖的坚决纠正;无法满足管理需要的予以修订与完善;应建未建的抓紧制定有关条款。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建立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科学合理、全面覆盖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在资金的拨付与使用、财务报销审批流程、单位预算执行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确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既有利于发展又符合财经法规的管理办法。

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控制度的制衡性和流程性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两者固化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实现内控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化作业和信息化监管。分散的制度有机连接起来后,形成管控链条,避免了制度的碎片化,同时还能防范由于人工操作容易出现的徇私舞弊问题。

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是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作为事业单位管理重点和核心的内控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岗位密切配合,有效衔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全面高效的内控体系将为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武汉市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岗位规范事业单位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