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性研究
2017-12-26王启帆
王启帆,付 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性研究
王启帆,付 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高校是为各个领域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发挥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完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通过明确二者相互促进发展进步的意义,通过查阅数据站在高校视角发现目前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意在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高校;人才培养;发展
高校其首要任务都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各个区域的高校把本身作为为当地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资源,这种提供和接受的关系就决定了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促进社会经济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有关“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其中明确指出了“四个面向”最终都要围绕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的社会目标,通过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来丰富地区人力资源储备,是一个必然而且有效的措施。
一、高校培养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各个地区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对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则是提升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发布了相关数据指出,与为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相比,高中毕业可以增加劳动生产率146%,本科毕业可以增加劳动生产率300%,所以,高校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劳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各个地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是要在其区域增长到一定水平基之上才会出现的,并且区域经济的增长各个区域内的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多方面的生产资料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来支持下所进行的。区域经济较高的发展水平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力上的支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决定了相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规模与结构。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发生增长,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速度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样,当区域经济增长受人才匮乏的制约时,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区域经济间接地决定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大致方向,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状态都会是以人才来促进发展的。所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区域缺少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也就会出现相对变更,从而使得高校高等教育内容不断变革。
三、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平稳增长的经济转型时期,以“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项目为载体,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突破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为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格局。以黑龙江省为例,参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6年黑龙江省毕业生总额约为2015年的1.15倍,但是GDP增长黑龙江省仍然处于全国中下游,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同时,随着人才总数的增加,省内一些如医养结合等行业仍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在区域内得到应用而导致人员流失,亦或是高校在教育专业设计与人才培养方面未能精准定位区域各行业所需等,这些种种原因大多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缓慢,所以对于区域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研究则更为必要。
(二)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第一,区域高校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与意识的认识方面不到位。地方高校承担了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地区高校在年复一年的推行通识教育时,并没有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未来趋势做相关思考,这也就导致了区域内高校对于区域内所需人才类型认识不足,以至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课程层次设计方面和区域产业脱节,和市场需求脱节。
第二,部分高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存在矛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并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标准认识不到位。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方面单一,课程体系分散,并不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很多院校仍然存在开设了一些就业状况并不良好的专业,这些专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并不利于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和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发展不协调,各部门之间合作机制并不健全。伴随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尽管高校都一直在对专业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但是,处于改革初期的学科结构与人才培养体系是不完整的,在很多如师资力量、教学基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的配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很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四、促进区域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高校视角
第一,高校应当发挥自身院校优势,找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定位。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动态调整和相互促进的过程。高校培养人才是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作为参照,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所以,全国各个地区的高校应当从区域现代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优势,结合产业优势与人才环境,根据不同高校的基本情况,来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以及培养层级,以便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人才多方面素质的交叉结合。高校有必要根据目前自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推陈出新整合现有资源,把一些实践可能安排在课程体系之中,注重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加大实践课的成绩比例,实行辅修专业来加强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同时,根据区域内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当前区域需求变化,来不断更新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渗透当下区域发展热点知识内容综合授课,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与社会进步接轨,更好地实现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产学研的新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要教师具备更为夯实的知识内涵同时还有具备更加优秀的时间素养,可以把书本与教材之中的抽象内容更生动的用实践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于一些人才缺少的领域如医学、计算机,高校可以在一些专业方向上积极申报硕士点,加强对于各个学科带头人的筛选,对于一些需要深入行业一线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胆聘请行业精英来进行授课,实现教师人才梯队的完善。同时,还要完善产学研的新模式,在高校合作实习基地针对目前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独立创新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由此更好的开展产学研运作模式。
(二)区域视角
完善人才培养的制度政策体系,实现区域与就业对接。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存在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当地政府有必要发挥区域优势,健全对区域内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支持政策,这些支持可以包括专业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引进推举,办学场所适当开发等。区域内各个领域企业有必要实现在科研方面与高校的对接,以实际科研过程带动高校对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高校的核心职能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区域与高校的对接,科研项目创新是二者的共通部分,加强二者合作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当前区域各个行业内的发展所需及时的发现人才匮乏的领域,同时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共同实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各个企业在与高校加强科研合作的同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人才上的支持,这样有利于避免区域优秀人才流失,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区域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目的。
[1]季玲.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47-48.
[2]罗莹,马力,由晓霞.浅谈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14,(6):83-84.
[3]罗珊,蔡泽丰.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30-136.
[4]徐幼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9):50-53.
[5]陆海霞,刘志芳.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J].前沿,2012,(3):111-113.
[责任编辑 张宇霞]
G642.0;F127
A
1673-291X(2017)23-0057-02
2017-04-14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16G15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科研基金项目(SZ2017040809)
王启帆(199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