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地方园区新动能培育路径

2017-12-25仇屹珏

群众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动能园区经济

仇屹珏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围绕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南京未来科技城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做法经验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和产业集聚高地的目标,我们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为南京江宁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高端人才集聚度和区域人才综合竞争力走在了南京特色小镇系列园区的最前列。

一、瞄准新目标,明确新一轮发展思路。按照“走在最前列、建设新南京”总体要求,我们明确“一城、两镇、三产业、四系列”发展目标,即打造南京未来科技城,把重点建设特色小镇(南京未来网络和华谊影视)作为战略提升行动的核心内容,构建无线通信、智能制造、文化休旅三大产业链,形成未来网络、未来制造、未来影视、未来旅游四大未来系列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引进科技项目1100个,入园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有3000多名高端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已创成南京中关村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火炬江宁未来网络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名牌基地。

二、聚焦新产业,打造新型产业集聚高地。依托我国未来网络发展顶层设计,以“互联网+”为主体,以无线通信、智能制造为两翼,形成“互联网+无线通信”“智能制造+互联网”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态势,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两大百亿元级产业。在无线通信上,以国家CENI、5G通信技术为引领,重点引进包括BAT在内的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入驻,加快未来网络产业创新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无线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项目快速发展。在智能制造上,以清华大学高端研究院、中德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为平台,紧抓工业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和优质项目招选,促进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在文化休旅上,加快推进华谊影视小镇开工,打造上秦淮湿地公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三、构筑新模式,建设高水平科技新城。按照“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新要求,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创业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科技人才创业社区。在规划布局上,按宜居宜业宜游要求,进一步优化园区功能规划,基本建成6平方公里产业核心區。在功能配套上,加速专家公寓、体育公园、医疗中心、游府西街小学江宁分校、国际学校、安置房小学及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在智慧园区上,加快智慧物联、信息集成等技术运用和项目建设,实现园区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存在问题

从当前发展情况看,制约新动能发展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瓶颈,既有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方面的问题。

缺乏科学规划引导,相关政策不完善。目前有的地方政府缺乏对园区长期、整体的规划引导和明确的定位,部分行业监管不适应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需求。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新经济的发展在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经济形态、竞争规则等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政府管理模式作出相应调整。但是,目前对新经济管理存在“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标准、政策和规定过于滞后,或者用老办法来管理新产业,产生了束缚新经济发展壮大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如,为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指标,各地甚至出现“哄抢人才”现象;园区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没能形成产业的互补和区际协调机制,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和集聚。

园区项目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通常只能依靠企业自身解决,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另外,一些前置行政审批经常“卡壳”,手续繁琐、时间冗长,影响了投资商的投资信心,有时甚至造成项目搁浅。例如我们园区的某3D打印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急需一笔资金收购其产业链上游供应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上述困难,造成收购计划搁置,几笔大额订单流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体制不够灵活,“产学研用”未能真正对接。由于体制方面的制约,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同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间的“产学研用”对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国家层面搭建的统一对接平台,无法及时了解新的方针政策,企业获得科研院所成果的信息渠道较窄,等等。南京是全国四大科教中心之一,拥有各类高校67所,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是全国城市第一,每万人拥有在校研究生数居全国城市第二,高校科研成果、创新创业资源的市场化利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策建议

通过园区近几年的发展,结合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有效应对新经济发展面临的“隐形约束”。为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建议把“云网端”(“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增加国家级骨干网直联点,提高通信带宽和互联网接入能力,促进信息接入沟通。同时,加大对新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支持移动互联网、移动芯片、自主移动云操作系统等基础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推广,推动共性技术的共享互通。

二是打通创新资源转化应用通道。鼓励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多方参与、多元投资,整合全行业资源建立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新经济领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构建贯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贯通的众创空间。同时,运用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拓展PPP等多元投资方式,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和资本杠杆推动新经济发展,着力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三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商事制度、职业资格管理和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等方面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出台相关政策,并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布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政务公开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加快推动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服务,给予入驻孵化器企业“一条龙”创业孵化、“一体化”创业实训、“一站式”创业服务等服务,多渠道支持企业发展。□

(作者系南京未来科技城管理委员会党政办主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尤 展

猜你喜欢

动能园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澎湃新动能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